館址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博物館位于(yu)南寧市(shi)人民公園白龍湖東(dong)側。
管轄隸屬
該館(guan)(guan)前身(shen)為1934年7月1日(ri)成立的廣西省(sheng)立博物館(guan)(guan)自(zi)然(ran)學部,1988年從自(zi)治(zhi)(zhi)區博物館(guan)(guan)自(zi)然(ran)部分出(chu)1989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隸屬自(zi)治(zhi)(zhi)區文化廳。
館舍介紹
廣西壯族自(zi)治區自(zi)然博物館建(jian)筑面(mian)積(ji)2000平(ping)方米。收(shou)藏(zang)(zang)有植(zhi)物、動物、巖(yan)石(shi)(shi)礦物、古(gu)生物化(hua)石(shi)(shi)等(deng)自(zi)然標本,以豐富的(de)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hua)石(shi)(shi)、魚化(hua)石(shi)(shi)、恐龍化(hua)石(shi)(shi)、古(gu)人(ren)類化(hua)石(shi)(shi),有色金屬礦產、稀有金屬礦產和珍稀的(de)白頭葉猴、瑤山(shan)鱷蜥(xi)、擎天樹、金花茶(cha)、桫欏、銀杉等(deng)動植(zhi)物標本的(de)收(shou)藏(zang)(zang)、研究、陳列為(wei)特色。
館藏作品
該(gai)館(guan)(guan)為發(fa)現的(de)古(gu)脊椎動(dong)物(wu)(wu)(wu)與植物(wu)(wu)(wu)新屬新種的(de)研究,大(da)(da)部分(fen)(fen)是該(gai)館(guan)(guan)專(zhuan)業(ye)人員完成的(de),有部分(fen)(fen)和(he)其他科研單位專(zhuan)業(ye)人員合(he)作完成的(de)。研究論(lun)文大(da)(da)部分(fen)(fen)已分(fen)(fen)別(bie)發(fa)表在《古(gu)脊椎動(dong)物(wu)(wu)(wu)學報》、《植物(wu)(wu)(wu)分(fen)(fen)類學報》和(he)日本(ben)鯨研究所1984年科學報告35號。有少(shao)部分(fen)(fen)論(lun)文有關專(zhuan)業(ye)刊物(wu)(wu)(wu)已選(xuan)定待刊。另外,館(guan)(guan)內還編(bian)寫有《簡介》。
展覽與藏品
布氏鯨
生存年代:現代
采集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
形態特(te)征:布氏鯨,屬須鯨科。成年體長可(ke)(ke)達(da)11.5~14.5 米(mi),體重可(ke)(ke)達(da) 12~20 噸。主要分(fen)布在(zai)熱帶、亞熱帶、部分(fen)的溫帶水(shui)域。屬于珍稀(xi)物(wu)種(zhong)。
恐龍蛋
總(zong)登記(ji)號: 006734
生存年代(dai):白堊紀
采集地:河南省
形(xing)態特征:恐龍(long)化(hua)石中的精品。蛋呈圓形(xing)或橢(tuo)圓形(xing),蛋殼(ke)破(po)裂,蛋殼(ke)表面(mian)略顯粗糙,表面(mian)不具紋(wen)飾。蛋殼(ke)厚度約2毫米左右。
劍齒象乳齒
總(zong)登記號: 006728
生(sheng)存年代(dai):晚更新世(shi)
采集(ji)地(di):廣西鹿寨
形態特(te)征:劍齒(chi)象是長(chang)鼻(bi)類(lei)的一個重要組成(cheng)部分,最(zui)早出現(xian)于(yu)中新世,滅絕于(yu)晚更新世晚期。劍齒(chi)象個體較大,上(shang)門齒(chi)長(chang),下門齒(chi)缺失。頰(jia)齒(chi)脊型,齒(chi)冠低至中等(deng)高(gao)冠
江漢魚
總登記號:005769
生存年代:第三紀
采集地:湖北省
形態特征:屬脊椎(zhui)動(dong)物中的硬骨魚綱鯉形目。體型較小,呈(cheng)紡錘形。
身體(ti)的最高高度位于背鰭附近。體(ti)高約(yue)為體(ti)長的三分(fen)之(zhi)一(yi)。眼大,吻(wen)短(duan)。
潛龍
總登記號:006029
生存年代(dai):晚侏羅世(shi)早期
采集地:遼寧省義縣
形態特征:長頸雙弓類水生爬行動物。頭小(xiao),頸部長,顯著腫大的背肋(lei)S型。
開放時間
該館每周二至六。每天上午 8:00 - 11:00 下午 14:30 - 17:30
星期日上午 8:30 - 下午 17:30 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