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wan)福寺位于福建(jian)省福清縣(xian)漁溪鎮的黃檗山。
萬(wan)福寺創建于唐貞元五(wu)年(公元789)。
自唐(tang)以(yi)后,歷代興廢不(bu)一,明(ming)(ming)朝(chao)時期多次修建,明(ming)(ming)萬(wan)歷四十(shi)二年(nian)(1614)皇帝(di)御賜"萬(wan)福禪寺"匾(bian)額(e)。
1928年(nian),寺被山洪沖毀(hui)。
福(fu)建(jian)(jian)省佛教(jiao)協(xie)會(hui)成立了(le)修建(jian)(jian)委(wei)員會(hui),對(dui)萬福(fu)寺進行了(le)修復。
清順治(zhi)九年(1652),日本長(chang)崎華僧所(suo)建的興福寺(si)(si)住持逸(yi)然及唐三寺(si)(si)各位(wei)護法(fa),多次度海聯名邀請(qing)該(gai)寺(si)(si)的隱元東渡弘揚(yang)佛法(fa)。
1654年5月隱元率領徒(tu)眾三十人南行,7月5
日抵達日本長崎(qi)。到達日本后,又得到天(tian)皇和(he)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將軍(jun)的優待,在京都宇治賜地建立(li)寺(si)廟。
新寺(si)建成后,隱元不(bu)忘故山(shan)(shan),命名黃(huang)檗山(shan)(shan)萬福寺(si),并(bing)(bing)創(chuang)立一新宗派(pai),與日(ri)本原有的臨濟、曹(cao)洞并(bing)(bing)立,稱為黃(huang)檗宗。
后來日本黃(huang)檗宗僧侶就(jiu)稱福建的祖(zu)寺為"古黃(huang)檗",稱京(jing)都的新(xin)寺為"新(xin)黃(huang)檗"。
日本黃檗山的(de)建筑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全仿(fang)照福清黃檗山的(de)形式,今猶保存三(san)百(bai)年前隱元時代(dai)的(de)規模。
1979年,日本(ben)黃檗宗各(ge)寺(si)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feng)為團長,組成(cheng)"古黃檗拜(bai)塔(ta)友好訪(fang)華(hua)團",來到福(fu)州黃檗山萬福(fu)寺(si)拜(bai)塔(ta)禮(li)祖,恢(hui)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liang)國(guo)黃檗山佛教(jiao)的友好聯系(xi)。
其后,"日中友好臨(lin)黃(huang)(臨(lin)濟與黃(huang)檗(bo))協會"又多(duo)次組(zu)團來華訪問(wen)。1983年,他們在黃(huang)檗(bo)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huang)檗(bo)山萬(wan)福寺開山隱(yin)元禪師(shi)東渡振錫之地"碑以作紀念。
1983年(nian),萬福寺(si)被定(ding)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si)院。
唐貞元五年(789年),莆田人(ren)正干從六祖(zu)惠能處學禪得(de)法后回閩(min),路經黃檗山,愛其山川靈秀,想起師父“遇苦(ku)即止”的贈語,因悟“黃檗味苦(ku)”,便開(kai)山結茅,募緣建寺,初名“般若堂”。
貞元八年(792年),又于(yu)堂之(zhi)東向增辟院落,禪寺(si)粗具規模,朝廷賜名為(wei)“建福(fu)禪寺(si)”,俗稱(cheng)“黃檗寺(si)”。
大中(zhong)二年(nian)(848年(nian)),希運(yun)來(lai)此(ci)出(chu)家。
他后至江西百丈山參拜(bai)懷海,得傳心印(yin)后,希運后來在洪州高(gao)安(今宜豐縣)鷲峰山建寺弘法,并(bing)改其山名為(wei)黃檗山。
懷海(hai)傳希運、希運傳義玄,黃檗(bo)山(shan)成為臨濟宗的發源地之(zhi)一。
宋時臨濟宗(zong)(zong)宗(zong)(zong)風猶盛,紹興年間(1131-1162年),臨濟宗(zong)(zong)楊歧派善果禪(chan)師從湖南溈山(shan)來福建黃檗(bo)山(shan)住持,達10年之久。元朝時逐漸(jian)衰微,寺幾(ji)荒廢。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寺(si)僧(seng)大休(xiu)得莆田周心鑒居士之助重修殿宇,香(xiang)火盛(sheng)極一時。
嘉(jia)靖(jing)三十四年(nian)(1555年(nian)),倭(wo)寇侵(qin)擾福建沿(yan)海,寺毀于(yu)戰亂(luan)中。
隆慶(qing)初(1567-1568年)僧中天發(fa)愿重修(xiu),并進京奏請藏(zang)經,苦候8年未果,竟圓寂(ji)于京師。
其徒孫鑒源(yuan)、鏡源(yuan)繼(ji)承遺志又進京,越六(liu)寒暑,得邑人宰相葉向高之助,朝廷乃賜(si)藏經678函、紫袈裟三襲(xi),同時賜(si)額“萬福(fu)禪寺”,一直(zhi)沿用(yong)至今。
時(shi)殿宇尚未(wei)修復,鑒源(yuan)(yuan)、鏡源(yuan)(yuan)回(hui)寺(si)(si)后即著手修建大殿與(yu)法堂,葉(xie)向高亦捐建一(yi)座(zuo)藏經閣,寺(si)(si)院始(shi)起衰(shuai)轉(zhuan)盛(sheng)。
崇禎二年(nian)(1629年(nian))又(you)建東西客(ke)堂,寺僧赴(fu)湖州金粟山廣慧寺禮請密云圓悟為住持。
崇禎(zhen)六年(1633年)密云退(tui)居,費(fei)隱通容禪師繼(ji)席(xi),隱元(yuan)被推為(wei)西堂。
崇禎十年(1637年)隱元得傳心印,住持黃檗山萬福寺,他遠到漳州(zhou)、潮州(zhou)一帶募化,經過數年的(de)辛苦經營,修建了大雄寶殿、法(fa)堂、山門、齋堂、鐘鼓樓、庫房、寮舍等大小30余(yu)處。
同(tong)時,隱(yin)元還大力弘揚(yang)臨濟(ji)宗風。
清(qing)順治十(shi)一年(1654年)隱元(yuan)東渡日本,由其門人慧門性沛接任住(zhu)持。
至(zhi)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寺又趨衰微,僧清馥一度(du)募化修(xiu)復。
1928年突(tu)遭山洪之劫,寺院損失嚴重(zhong)。
1949年又罹火(huo)災,千年古剎毀(hui)于一炬(ju),藏經、文物(wu)焚毀(hui)殆盡。
1957年(nian)春,雖經多方努力,僅于唐代故址(zhi)修建法(fa)堂(tang)、方丈室(shi)兩座,供僧眾棲止,寺院全貌難以恢復。
1966年(nian),寺更瀕于荒廢(fei)。
1979年,日(ri)本黃檗宗(zong)各寺(si)以宗(zong)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tuan)長,組成(cheng)"古黃檗拜(bai)塔友好(hao)訪華團(tuan)",來到福(fu)(fu)州黃檗山(shan)萬福(fu)(fu)寺(si)拜(bai)塔禮(li)祖,恢復(fu)了中斷已久的(de)中日(ri)兩國黃檗山(shan)佛教(jiao)的(de)友好(hao)聯系。
其后,"日中友好臨(lin)黃(huang)(臨(lin)濟與黃(huang)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華訪問(wen)。
1983年,他(ta)們在黃檗(bo)山(shan)建立(li)了一座"日(ri)本(ben)黃檗(bo)山(shan)萬福寺開山(shan)隱(yin)元禪師東渡振錫(xi)之地"碑(bei)以作紀念。
1983年,寺(si)院(yuan)被列為(wei)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si)院(yuan)。
1989年4月(yue)成立了"福清黃(huang)檗山(shan)萬福寺修(xiu)(xiu)建(jian)委(wei)(wei)員會",由已故(gu)中國佛(fo)教(jiao)協(xie)會會長趙樸(pu)初(chu)任(ren)名(ming)譽(yu)主任(ren),已故(gu)福建(jian)佛(fo)教(jiao)協(xie)會會長、廈門南普陀寺方丈妙(miao)湛老法師(shi)任(ren)主任(ren),省級(ji)及全國級(ji)開放寺院住持(監院)任(ren)委(wei)(wei)員,著手(shou)對萬福寺進行修(xiu)(xiu)復,國務(wu)院與省人民政府均有撥款。
在(zai)十方善信的(de)(de)資助下,從1989年夏開(kai)始進行修復工(gong)程,首(shou)先重(zhong)修一座有600多平方米的(de)(de)法堂與新建一座160平方米的(de)(de)大寮(liao)。
經過多年的努力(li),尤其(qi)是在(zai)海外華僑的資(zi)助下,黃(huang)檗山萬福(fu)寺(si)重(zhong)建工程得以告竣,現山門(men)、天王殿、鐘(zhong)鼓樓(lou)、大雄寶殿、法堂、禪堂、隱元紀念堂等皆(jie)輪換一新。
1997年12月8日,隆重舉行(xing)重建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
現寺中文物(wu)尚遺石(shi)槽三口(kou),其中宋(song)代一口(kou)有(you)“僧淳生為四恩(en)三有(you)舍,慶歷五年己酉(1045年)七(qi)月(yue)造(zao),住(zhu)持(chi)沙(sha)門復其”的(de)題刻(ke)。
黃檗名山(shan),唐宣宗觀瀑(pu)聯吟之地,梁(liang)江淹至閩游詠之區(qu),裴丞相皈依遠祖斷際,葉(xie)相國護藏書(shu)聯。
巖(yan)、洞、石、嶺、溪、潭、井、泉、庵、堂(tang)、塔(ta)、院(yuan),森嚴羅列,自成景觀。
釋子(zi)白衣、朝野名流,賦詩(shi)吟聯(lian),摩崖題刻,倍增方外之(zhi)趣。
今盛世重明,梵宇新起,若夫達(da)觀之士,親到黃(huang)檗(bo)峰頭,豁開雙眼,洞壑林巒(luan),真文(wen)炳(bing)著,潭澗木石,覿(di)體成章,自(zi)然得大受用(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