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時,隨叔(shu)祖(zu)父王乙來到揚州(zhou),寄居在(zai)叔(shu)祖(zu)父門下(xia)長大成人,王令因(yin)此而以廣陵人自居。
十六七歲自立(li)門戶,在天(tian)長(今屬(shu)(shu)安徽)、高郵(今屬(shu)(shu)江(jiang)蘇)、江(jiang)陰(今屬(shu)(shu)江(jiang)蘇)等(deng)地授徒(tu)為生(sheng)。
至和元(yuan)年(nian)(1054),在高郵拜識(shi)(shi)王安石(shi),受其(qi)賞識(shi)(shi),此后成為至交(jiao)。由于(yu)王安石(shi)的稱譽,王令(ling)的詩(shi)歌始(shi)為人所知,尤(you)其(qi)是在江淮一帶(dai),王令(ling)逐漸成了一個頗負盛名的詩(shi)人。
嘉(jia)祐三年(nian)(1058),王安石將其妻之堂妹嫁給他。
嘉(jia)祐四年(nian)(1059年(nian))六月(yue)初二(er),在常州(今屬江蘇)病逝(shi),年(nian)僅28歲。
王(wang)令(ling)是一位頗有才華的(de)青年(nian)詩(shi)(shi)人,他(ta)僅有短暫的(de)十年(nian)創(chuang)作時(shi)間(jian),卻寫出了70多篇散(san)文(wen)和(he)480多首詩(shi)(shi)。他(ta)的(de)詩(shi)(shi)歌代表了他(ta)文(wen)學創(chuang)作的(de)主要成(cheng)就。
王令(ling)一生(sheng)不(bu)(bu)應舉,不(bu)(bu)做官,生(sheng)活在(zai)社會底層(ceng),接近貧苦大眾而(er)遠(yuan)離(li)統(tong)治階級,所(suo)以(yi)他(ta)的不(bu)(bu)少詩篇(pian)深刻反映了連年的災荒(huang)與統(tong)治者(zhe)的殘酷壓迫剝削給(gei)民眾帶來的疾苦,更可貴的是,詩人還能明確地指出(chu)這(zhe)種(zhong)苦難(nan)來自于(yu)統(tong)治者(zhe)對人民的壓迫和(he)剝削,展示自己救民眾于(yu)苦難(nan)之志愿,《夢蝗(huang)》詩是其(qi)代表作。
《不雨》、《良農》、《餓者行》、《和洪與權逃民》及五言長詩《夢蝗》等篇(pian),則同情民間疾苦,對黑暗政治作了深(shen)刻(ke)的(de)揭露。
《松(song)》、《大(da)松(song)》、《次韻和(he)人(ren)古松(song)》等詩,托物寄興,抒發了崇高理想無法(fa)實(shi)現的(de)憤慨(kai)。
《庭草》、《江上(shang)》、《金山寺》等寫景抒(shu)情小(xiao)詩,清新自然,別具一格。不(bu)過,有些作(zuo)品有生硬(ying)粗率之病,藝(yi)術上(shang)還不(bu)夠成(cheng)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