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劃分方法
第一種分類法:
我(wo)國傳統的(de)四(si)(si)季(ji)劃分(fen)方法(fa),是(shi)以二(er)十四(si)(si)節氣中(zhong)的(de)四(si)(si)立(li)(立(li)春(chun)(chun)、立(li)夏、立(li)秋、立(li)冬)作(zuo)為(wei)(wei)(wei)四(si)(si)季(ji)的(de)始(shi)點,以二(er)分(fen)和二(er)至作(zuo)為(wei)(wei)(wei)中(zhong)點的(de)。如:春(chun)(chun)季(ji)立(li)春(chun)(chun)為(wei)(wei)(wei)始(shi)點,太(tai)陽(yang)黃(huang)經為(wei)(wei)(wei)315°,春(chun)(chun)分(fen)為(wei)(wei)(wei)中(zhong)點,立(li)夏為(wei)(wei)(wei)終點,太(tai)陽(yang)黃(huang)經變為(wei)(wei)(wei)45°,太(tai)陽(yang)在黃(huang)道上運行了90°。這是(shi)一種傳統的(de),常見(jian)的(de)方法(fa)。
第二種分類法:
天文學(xue)分(fen)類(lei)法(即西(xi)方分(fen)類(lei)法)四季(ji)(ji)劃(hua)(hua)分(fen)更強調四季(ji)(ji)的(de)氣候意義,是(shi)以二分(fen)二至日作(zuo)為(wei)四季(ji)(ji)的(de)起始點的(de),如春季(ji)(ji)以春分(fen)為(wei)起始點,以夏至為(wei)終(zhong)止點。這種四季(ji)(ji)比我國傳統劃(hua)(hua)分(fen)的(de)四季(ji)(ji)分(fen)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分類法: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ji)為3、4、5月;夏季(ji)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yue);冬季為12、1、2月(yue)。這種(zhong)四季(ji)分(fen)類法,比較(jiao)適用四季(ji)分(fen)明的溫帶地區(qu)。
第四種分類法: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采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采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并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22℃的時期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時期為冬季,介于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ji)(ji)有55天(tian),夏(xia)季(ji)(ji)103天(tian),秋季(ji)(ji)50天(tian),冬季(ji)(ji)157天(tian)。這種方法(fa),可以結合(he)各地的具體氣(qi)候,農業,故運用較多(duo)。
入春的標準:日平均氣溫連續五日,高于10攝氏度;
入夏的標準:日平均氣溫連續五日,高于22攝氏度;
入秋的標準:日平(ping)均氣溫連續(xu)五日,低于(yu)22攝(she)氏度;
入冬的標準:日平均氣溫連續五日,低于10攝氏度。
日平均氣溫計算方法:
一天(tian)之中(zhong)8時(shi)、14時(shi)、20時(shi)、2時(shi),四(si)個時(shi)段測得的溫度相加除以四(si),為一天(tian)的日平均(jun)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