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機調機技術
一、缺膠分析與排除
1、熔料溫度(du)太低。應適當提高料筒(tong)及噴嘴溫度(du)。
2、成型周期太(tai)短(duan)。應適當加長。
3、注(zhu)射速度太慢。應適當(dang)加快。
4、保(bao)壓時間偏短。應適當(dang)延長。
5、供料(liao)不足。應增加(jia)供料(liao)量。
6、螺(luo)桿背壓偏低。應適(shi)當提高。
7、澆注系統結構尺寸偏小。應適(shi)當放大澆口和(he)流道截面(mian)。
8、模(mo)具排(pai)氣(qi)(qi)不良(liang)。應增加(jia)排(pai)氣(qi)(qi)孔(kong),改(gai)善模(mo)具的排(pai)氣(qi)(qi)性能。
9、模具強度(du)不夠。應(ying)盡量提高(gao)模具剛性。
二、縮痕分析與排除
1、注射壓力太(tai)低(di)。應適當提高(gao)。
2、保(bao)壓時間太(tai)短。應適當延長(chang)。
3、冷(leng)卻時間太短(duan)。應(ying)適當提高冷(leng)卻效率(lv)或延長冷(leng)卻時間。
4、供料量(liang)不足。應增加供料量(liang)。
5、模具(ju)溫度不(bu)均勻。應合理設(she)置模具(ju)的冷(leng)卻(que)系統。
6、塑件壁太厚。應在可(ke)能變動的情況(kuang)下進行調整。
7、澆注系統(tong)結(jie)構(gou)尺寸偏小。應適當(dang)放(fang)大澆口和流道截面
三、熔接痕及流料痕分析與排除
1、熔料溫度太(tai)低。應適當提高(gao)料筒及噴嘴溫度。
2、注(zhu)射壓力太低(di)。應適當提(ti)高。
3、注射速度太慢。應適當加(jia)快。
4、模具(ju)溫度太低。應(ying)適當(dang)提高(gao)。
5、塑件形(xing)體結構設計不合(he)理或壁太薄。應在可(ke)能變(bian)動的情況(kuang)下進行調整。
6、澆注系(xi)統結構(gou)尺寸偏小。應適(shi)當放大(da)澆口及流道截(jie)面。
7、模具(ju)內的冷料穴太小。應適當(dang)加大。
8、原料內混入異物(wu)雜質。應(ying)進(jin)行清除。
9、脫模(mo)劑用量偏多(duo)。應(ying)盡(jin)量減少其用量。
10、原(yuan)料著色不均(jun)勻。應延長混色的攪拌時間,使原(yuan)料著色均(jun)勻。
四、光澤不良分析與排除
1、熔料溫(wen)度偏(pian)低。應適當提(ti)高料筒及噴嘴溫(wen)度。
2、成型周(zhou)期(qi)太長。應適當縮短。
3、模具(ju)溫(wen)度偏低。應(ying)適當提高。
4、澆注系統結構(gou)尺(chi)寸(cun)偏小(xiao)。應適當放大澆口及流(liu)道截(jie)面。
5、模(mo)具排氣不良。應增加排氣孔,改善模(mo)具的排氣性能(neng)。
6、原料(liao)內(nei)混入雜質。應徹底(di)清除異物雜質或(huo)換用新(xin)料(liao)。
7、脫模(mo)劑用量偏多。應盡量減少其用量。
8、原料未充分干(gan)(gan)燥。應適當(dang)提(ti)高預(yu)干(gan)(gan)燥溫度及延長(chang)干(gan)(gan)燥時間(jian)。
申明:以上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