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浪潮興起 或將顛覆傳統教育?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布
反饋
0
人工智能已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而“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也已逐漸開啟,全球已經興起了一股人工智能教育的浪潮。那么, AI 能否賦能教育?在 AI 的推動下,傳統教育又會有什么樣的改變?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簡稱 AI ,由人制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過普通計算機程序的手段實現的人類智能技術。
AI+ 教育則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教育行業上,賦能教育,將教育智能化,帶來更多新的教育資源和技術。
縱觀整個教育行業,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幾個主要場景包括:自適應學習、智能測評、語音處理、視覺與圖像、機器人。
場景 |
公司 |
自適應學習 |
乂學教育、魔力教育、猿輔導、大講臺、藍筆提分寶、十六進制、懂你英語、朗播網、knewton、學吧課堂、作業盒子、Epiphany、盒子魚英語等 |
智能測評 |
愛賽達課ceceSAT、知心高考、準星云學等 |
語音處理 |
口語100、馳聲科技、vlink、科大訊飛、先聲教育、凌聲芯語音、嘿哈科技等 |
視覺與圖像 |
學霸君、金惠科技、Hanvon漢王科技、盛開互動、科葩等 |
機器人 |
妙手機器人、EZ Robotics易致機器人、小魚在家、奧松機器人、小蘿卜機器人等 |
從(cong)上表可看(kan)到,多數公司都打出了(le)“自適(shi)應(ying)學習(xi)”標簽。自適(shi)應(ying)教(jiao)育(yu)是一種為學生提供個(ge)性化學習(xi)的方式,通過追蹤學生如何回答問題,基于其特定行為和答案,推薦(jian)相應(ying)的學習(xi)途徑,以(yi)更好地適(shi)應(ying)學生個(ge)人的學習(xi)要求。
自適應教育學習模式可實時收集學生學習數據,評估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做到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教育從業者所期望的“因材施教,個性學習”。
因此,教育公司開始搶占人工智能市場,紛紛將自己的產品與人工智能“接軌”,打造推出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平臺。
線(xian)下(xia)測評、線(xian)上(shang)評卷(juan)等智能(neng)測評技術(shu)為教師(shi)減(jian)負(fu),老(lao)師(shi)從批改作業(ye)、組合試卷(juan)、做數據(ju)表格等繁瑣的工作中解(jie)放出來,進一步(bu)解(jie)放了老(lao)師(shi)的生產力,使(shi)老(lao)師(shi)可(ke)以(yi)將更多精力放在(zai)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上(shang)。
而在語音處理、視覺與圖片方面,都為降低資源分配不均衡,優秀資源量產化做出了貢獻,使不同地方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進而實現“千人千面”。
教育行業與人工智能的“擁抱”,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解放了教師生產力,并幫助教師實現孩子的個性化學習。
近年來, AI 教育市場涌現出包括學霸君、樸新教育、作業幫、清睿教育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同時吸引著眾多的資本競相投入。融資數額與速度不斷提升,已然成為 AI 教育行業的一種趨勢。
名稱 |
成立時間 |
創始人 |
融資輪次 |
融資金額 |
乂學教育 |
2015 |
栗浩洋 |
林輝 |
1.2億元 |
清睿教育 |
2011 |
朱奇峰 |
新三版 |
— |
學霸君(jun) |
2013 |
張凱磊 |
C輪 |
1億美元 |
科大訊飛 |
1999 |
劉慶峰 |
深交所 |
— |
準星云學 |
2014 |
林輝 |
A輪 |
千萬元 |
英(ying)語流利(li)說 |
2013 |
王翌 |
B輪 |
數千萬元 |
馳聲科技 |
2014 |
林遠東 |
被收購 |
— |
高頓教育 |
2006 |
李峰 |
B輪 |
數千萬美元 |
童伴教育 |
2015 |
蔡宗輝 |
A輪 |
4500萬元 |
乂學教育是一家人工智能自適應網絡教育公司, 2014 年成立于上海。主要面向 K12 學生,采用線上「智適應系統」+ 線下「無人課堂」相結合的模式,通過 AI 技術蓋子傳統教育,針對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輔導。
6 月 20 日消息, 乂學教育在北京舉辦發布會,正式推出松鼠 AI 品牌。
主要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
商業模式:開設線下輔導機構;線上智適應系統課程輔導。
業務進展:截止 2017 年底,在全國 2017 個城市和鄉鎮開設 500 多家學校,精編 122 萬道題;付費用戶 10 萬左右,復班率 80% 。
作(zuo)業盒(he)子是一個 K12 在(zai)線作(zuo)業服務(wu)提供(gong)商,于 2014 年在(zai)北京(jing)成立,分為教師端和學(xue)(xue)生(sheng)端,用戶可以在(zai)上(shang)面進行智(zhi)能出題、多形式批(pi)注、學(xue)(xue)習(xi)效(xiao)果的數據(ju)統計,根據(ju)學(xue)(xue)習(xi)狀(zhuang)況(kuang)獲得針對(dui)性智(zhi)能推薦等。
主要科目:數學、英語、語文。
商業模式:面向學生端收費,主要形式為 APP 內的闖關、學生購買練習題目的收費項目。
業務進展:截止 2017 年 9 月,作業盒子累計注冊用戶 2000 萬,日均活躍用戶超 200 萬,覆蓋 32 個省市自治區, 400 多座城市的 50000 所學校,累計采集答題數據超 200 億條。
學(xue)霸君是一家中小學智能化教育公司,于 2012 年在上海成立。學霸君從工具類產品拍照搜題起步,業務涉及 to8 和 toC 兩端, B 端產品是 AI 學智慧教育平臺, C 端產品有學霸均 APP 和學霸君 1 對 1 。
主要科目: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地理。
商業模式: 2C 端主要是 1V1 在線輔導, 2B 端主要是為學校提供教學系統。
業務進展:截至 2017 年 11 月,學霸君 APP 已累積超過 9000 萬學生和家裝用戶,累計解決問題金 100 億道。 AI 學智慧教育平臺已在安徽、廣東、西藏、上海等省的 200 多所學校、上千個班級進行試點。
一起作業(ye)網是一個連接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的在線作業平臺, 2011 年在上海成立。一起作業網通過在線作業切入公立學校教學體系,首先利用“作業”這一高頻場景累計用戶和流量,再推出付費教學產品完成變現。
主要科目: K12 全學段、全學科。
商業模式:針對 B 端公立學校客戶出售在線作業平臺;在線培訓課程和智能同步教輔。
業務進展:截止 2017 年 12 月,已服務 31 個省市、 393 個城市、 10 萬余所學校;注冊用戶超過 5000 萬,其中教師 180 萬。家長 1700 萬。學生 3700 萬。
AI 教育是否(fou)能(neng)夠(gou)取代老師?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基于劍橋大學的數據體系分析,教師這個職業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僅為 0.4% ,遠遠低于客服、政府職員等職業高達 90% 的淘汰率。
目前(qian)來說, AI 技術只是(shi)用來幫助老(lao)師(shi)的(de)(de)(de)工具,減少(shao)繁瑣而低(di)效的(de)(de)(de)工作,從而提(ti)升老(lao)師(shi)的(de)(de)(de)生產力(li),讓工作更(geng)有效。在一(yi)定程度上, AI 教(jiao)育無法(fa)取(qu)代老(lao)師(shi),因為,老(lao)師(shi)給予學(xue)生的(de)(de)(de)情(qing)感(gan)、道(dao)德、素質方面(mian)的(de)(de)(de)教(jiao)育,是(shi) AI 技術所無法(fa)做(zuo)到的(de)(de)(de)。
盡管(guan)目前 AI+ 教育(yu)已(yi)經取得了一(yi)些(xie)成(cheng)果(guo)和成(cheng)績,但是仍處(chu)于一(yi)個起步的狀態,而這些(xie) AI 教育(yu)項目暴露(lu)出的弱勢也(ye)很明顯。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并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課堂上感情的互動和交流,往往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教育效果。而學生復雜的心理因素,也影響著老師的教授效果。
AI 教育與其說是一個模式,倒不如說是一種工具,雖然能夠以多種形式來配合學生的興趣,但是始終是缺乏了情感上的交流互動。
在(zai) AI+ 教(jiao)育(yu)(yu)的(de)(de)產品(pin)研發中,還只停留如何(he)更好讓(rang)學生吸收知識這一層面(mian),而(er)(er)對于個人(ren)的(de)(de)品(pin)德(de)培(pei)育(yu)(yu)則還處在(zai)未(wei)開發狀(zhuang)態。而(er)(er)在(zai)教(jiao)育(yu)(yu)行(xing)業中,強(qiang)調的(de)(de)是(shi)德(de)智體美(mei)全面(mian)發展,人(ren)格、三觀的(de)(de)培(pei)養往往比知識的(de)(de)培(pei)養更加重要。
人工智能設備是以深度學習、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復雜系統。
人由于漢語本身的復雜性,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同一個字或同一個詞組,都可能代表數種甚至數十種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自然語義的理解,對于機器來說可不容易。
AI 教育現在仍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的階段。從發展趨勢上看,人工智能教育化的產品,在早期更多應是一個輔助角色,輔助老師進行教學任務。
因此,現階段的 AI 教育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一種可能——通過 AI 技術對教育做一些調整,而不是全面革新。
而 AI 如何才能做到有所突破、深度學習?則需要對學生數據進行采集、處理,進而做出數據模型,提出解決方案。但目前來說,數據采集還是問題。
與此同時,亦不能單單依靠外部技術能力,或者教育公司的數據,而是需要教育數據與技術的完美融合,當這兩股力量能夠很好的交互在一起時, AI 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