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jin)陵(ling)遺址位于北京(jing)市(shi)房山(shan)(shan)區(qu)車廠村至龍(long)門口一帶的云(yun)峰(feng)山(shan)(shan)下,距市(shi)區(qu)48公(gong)里。云(yun)峰(feng)山(shan)(shan)又稱九龍(long)山(shan)(shan),因其(qi)有九條山(shan)(shan)脊如九龍(long)奔(ben)騰(teng)而得(de)名(ming)。共葬金(jin)代“始祖”至章(zhang)宗17個(ge)皇帝、后妃及諸王,是北京(jing)地區(qu)第一個(ge)皇陵(ling),比明(ming)十三陵(ling)早(zao)約(yue)200年。
對于金陵,史書記載不多。金海陵王完顏亮從貞元三年(1155)三月開始至十月,在云峰寺舊址建3個墓穴,安葬了他以前的3個皇帝。第二年又將金朝建國之前的10個祖先之靈遷來此地安葬,各立稱號。至章宗末年,金陵各地下宮殿和地上建筑均已建成。金陵區分帝陵、妃陵及諸王兆域三部分。大定年間陵界為78公里,大安年間為64公里。陵域設有圍墻,每隔一定距離建有土堡。金以后,陵墓無人守護,地上部分逐漸殘毀。明天啟年間,因后金政權崛起,明皇惑于術士之說,認為后金興起與金陵“氣脈相關”,遂拆毀了金陵地上建筑。清初對有的陵墓進行了修復,還特設守陵戶,春秋至祭。乾隆時又進行修復,但后來遭到嚴重損壞,金陵地上部分幾乎無跡。從1986年開始,北京市文物部門對金陵進行踏勘,測定出金陵在大房山支脈云峰山的具體位置,找到金睿宗的景陵。
金陵(ling)原在黑龍江省(sheng)阿城(cheng)縣(xian),公元1153年(nian)建都(dou)燕(yan)京(jing)(北京(jing))后,于1155年(nian)遷來(lai)太祖(zu)睿陵(ling)和太宗(zong)陵(ling)。在云峰山腳下(xia),修建了(le)北京(jing)地(di)區第(di)一個皇家陵(ling)園(yuan)。1156年(nian)又遷來(lai)始(shi)祖(zu)等10個帝陵(ling)。后熙宗(zong)、世(shi)宗(zong)、章宗(zong)、睿宗(zong)、顯宗(zong)等也陸續葬于此地(di),金陵(ling)故此得名(ming)。陵(ling)區內還葬有皇子及(ji)重要大(da)臣的“諸王兆域”。1985年(nian),文物部(bu)門開(kai)始(shi)對金陵(ling)遺址調(diao)查和試發(fa)掘,已發(fa)現石雕、碑(bei)記、御路和建筑構件、遺址等大(da)量寶貴文物。
金陵有(you)山(shan)有(you)水,地域遼闊,風水甚佳,又是(shi)(shi)中國少數民族主政的一(yi)代(dai)帝王陵寢,距北京45公里(li)。無論(lun)從文(wen)物考古和(he)旅游(you)觀(guan)瞻(zhan)的角度,進行“科學保護和(he)理利用”都是(shi)(shi)非(fei)常有(you)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