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井許昌人遺址位于許昌市西北約十五公里的靈井鎮西側。靈井(jing)許昌人(ren)遺址(zhi)是我國(guo)首次(ci)(ci)發(fa)掘的(de)以泉(quan)水為(wei)中(zhong)心的(de)舊石(shi)器(qi)時代(dai)中(zhong)、晚期(qi)遺址(zhi),2007年和2014年兩(liang)次(ci)(ci)發(fa)現人(ren)類頭骨化石(shi),被評為(wei)年度全國(guo)十(shi)大(da)考(kao)古新發(fa)現,遺址(zhi)已被國(guo)務院公布為(wei)國(guo)家級(ji)文物保護單位。
一(yi)九六(liu)五(wu)年,古人類學家周國興先生(sheng)發現了(le)“靈井遺址”并認為(wei)它是“中(zhong)石器時代(dai)”的代(dai)表遺址,引起了(le)考古界(jie)的重視,但此(ci)后四十年中(zhong),靈井泉水一(yi)直(zhi)處于噴涌狀態,出露地(di)層全部被水域覆蓋。
2005年四月,因附近煤礦透水,靈井等一批泉水斷流,河(he)南省文(wen)物(wu)考古研究所隨后對這處重要(yao)的史前文(wen)化遺址(zhi)進行了搶救性發掘(jue)。
據介紹,遺址(zhi)下層(ceng)(第11層(ceng))內(nei)出土(tu)的(de)(de)動物化石主(zhu)要有原始牛、普通馬、披毛犀、野(ye)豬、馬鹿、嚙齒類(lei)(lei)等二十余種,出土(tu)的(de)(de)骨骼多(duo)有人(ren)工(gong)痕跡,另(ling)外(wai),還出土(tu)大(da)(da)量石器(qi)和(he)骨器(qi)。遺址(zhi)發(fa)(fa)現的(de)(de)材料是(shi)舊石器(qi)與古人(ren)類(lei)(lei)方面(mian)的(de)(de)重要發(fa)(fa)現,具有很大(da)(da)的(de)(de)研究潛力(li),其中2007年12月在T9深4.99米處(距基點)發(fa)(fa)現的(de)(de)人(ren)類(lei)(lei)頭蓋骨化石,利于破解(jie)古人(ren)類(lei)(lei)進(jin)化密碼,被學術界(jie)認為是(shi)研究中國現代人(ren)類(lei)(lei)起源的(de)(de)重大(da)(da)發(fa)(fa)現。
靈井許昌人遺址第11層是國內首(shou)次發(fa)掘的以泉水為中心(xin),包括湖相(xiang)、漫(man)灘相(xiang)(濕地(di))堆積(ji)物(wu)為背景的舊石器(qi)時(shi)代中、晚期(qi)遺址,是人類狩獵、肢解動物(wu)、加工(gong)獸皮、石器(qi)、骨器(qi)的工(gong)作營(ying)地(di),屬原地(di)埋藏類型。
2008至(zhi)2011年(nian)在上層(ceng)(第5層(ceng))出土細(xi)(xi)石器(qi)、牙(ya)制(zhi)工具(ju)、早(zao)期(qi)陶片和雕(diao)刻藝(yi)術(shu)(shu)品等,對(dui)于研(yan)究東北(bei)亞(ya)細(xi)(xi)石器(qi)的(de)傳播(bo)與發(fa)展、細(xi)(xi)石器(qi)的(de)制(zhi)作技術(shu)(shu)和華北(bei)地(di)區陶器(qi)的(de)起(qi)源等,是非常重要的(de)材料(liao)。
靈井(jing)許昌人遺址第5層應為全新世氣候轉(zhuan)暖(nuan)的(de)產(chan)物,距今一萬多年,這(zhe)對于(yu)探(tan)索舊石器文(wen)化向新石器文(wen)化過渡等學(xue)術問題具有(you)重大意義。
靈井許昌人遺址地層總厚達10余米,分布面積近萬平方米,舊石器(qi)、新石器(qi)等文(wen)化層都(dou)有分布,是國內不多見的(de)較完整的(de)地層剖面,可對此進(jin)行持續性研究。
2008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zheng)府公布(bu)為省級文物保(bao)護單位(wei)。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ding)為第七批全國重(zhong)點文物(wu)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