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鑼鼓藝術(漢沽飛镲),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天津市漢沽區
(3)保護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
2、鑼鼓藝術(常山戰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正定縣
(3)保護單位:正定縣文化館
3、鑼鼓藝術(太原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太原市
(3)保護單位:太原市群眾藝術館
4、鑼鼓藝術(云勝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原平市
(3)保護單位:原平云勝鑼鼓藝術社
5、鑼鼓藝術(軟槌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萬榮縣
(3)保護單位:萬榮縣軟槌鑼鼓研究會
6、鑼鼓藝術(泗涇十錦細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上海市松江區
(3)保護單位: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社區服務中心(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文化體育服務所)
7、鑼鼓藝術(花镲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西省豐城市
(3)保護單位: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
8、鑼鼓藝術(大銅器),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西平縣
(3)保護單位:西平縣人民文化館
9、鑼鼓藝術(大銅器),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郟縣
(3)保護單位:郟縣文化館
10、鑼鼓藝術(開封盤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開封市
(3)保護單位:開封市文化館
11、鑼鼓藝術(中州大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新鄉縣
(3)保護單位:新鄉縣文化館
12、鑼鼓藝術(大銅器),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遂平縣
(3)保護單位:遂平縣文化館
13、鑼鼓藝術(宜昌堂調),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宜昌市
(3)保護單位:宜昌市群眾藝術館(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4、鑼鼓藝術(鄂州牌子鑼),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鄂州市
(3)保護單位:鄂州市群眾藝術館
15、鑼鼓藝術(老河口鑼鼓架子),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
(3)保護單位:老河口市群眾藝術館
16、鑼鼓藝術(八音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3)保護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
17、鑼鼓藝術(小河鑼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重慶市渝北區
(3)保護單位:重慶市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8、鑼鼓藝術(韓城行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陜西省韓城市
(3)保護單位:韓城市文化館
19、鑼鼓藝術(臨清駕鼓),編號:Ⅱ-123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di)區或單(dan)位:山(shan)東省聊城市(shi)臨清(qing)市(shi)
太原(yuan)鑼鼓是(shi)由歷史(shi)久(jiu)遠的“社(she)鼓”演(yan)變(bian)傳承而(er)來的,流行(xing)于太原(yuan)地區及晉中、呂梁(liang)部分地區。其節(jie)奏雛形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結構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寧宗年間(jian)(公元1195年)。
云(yun)勝(sheng)鑼鼓原(yuan)名得勝(sheng)鑼鼓,是(shi)山西大同市(shi)的傳統(tong)鼓樂。起源于(yu)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勝(sheng)口一帶。春(chun)秋戰國時期,趙武靈(ling)王(wang)率軍(jun)抗擊匈(xiong)奴。春(chun)秋戰國時期,趙武靈(ling)王(wang)用(yong)(yong)武力擴大疆土,攻打(da)林胡、樓煩(fan)時,每次出征之前,均要擊奏(zou)鑼鼓以振(zhen)人心;戰場拼殺(sha)之時,也要擊奏(zou)鑼鼓以勵士氣;得勝(sheng)還朝(chao)之后,還要擊奏(zou)鑼鼓以示慶功(gong)。后來,在(zai)兩漢(han)征匈(xiong)奴,北魏伐(fa)柔然,隋唐擊突厥(jue),北宋抗遼金,明(ming)朝(chao)抵蒙古等(deng)歷代戰爭(zheng)中也都(dou)沿(yan)用(yong)(yong)云(yun)勝(sheng)鑼鼓,清(qing)朝(chao)“康乾(qian)盛(sheng)世”,國家統(tong)一,民族團結(jie),社會(hui)穩定(ding),經濟繁榮,云(yun)勝(sheng)鑼鼓逐步發展,已廣泛(fan)應用(yong)(yong)于(yu)喜慶大典、商肆(si)開業、秋后豐收、逢年(nian)過節等(deng)事宜(yi)之中。
最大特色,在于(yu)兩(liang)隊擺開陣勢(shi),互相對抗(kang)。這(zhe)種對抗(kang)的出(chu)現(xian),常見于(yu)喜慶(qing)之日,兩(liang)隊互見于(yu)街頭。每逢(feng)這(zhe)種情況,雙方互不相讓(rang),各顯身手,一(yi)曲(qu)接一(yi)曲(qu),一(yi)陣連一(yi)陣,一(yi)會(hui)兒急似(si)一(yi)會(hui)兒,不爭個(ge)山高水低,決不歇(xie)手。這(zhe)種對臺演(yan)奏,越打越來勁,越看(kan)越振奮,有時演(yan)奏長達五、六個(ge)小時而不肯罷休。
這種對抗和(he)較量,成為太(tai)(tai)(tai)原鑼(luo)鼓(gu)(gu)的(de)(de)一個傳統習(xi)俗,恰似兩(liang)軍(jun)對壘,誓必(bi)決一勝負(fu)。其(qi)演奏技藝之嫻(xian)熟,場面(mian)之激烈,實屬(shu)國內罕(han)見。它反映出太(tai)(tai)(tai)原人自古以來粗獷剽悍的(de)(de)地(di)(di)方特性,也反映出太(tai)(tai)(tai)原人不屈不撓,對勝利的(de)(de)向往和(he)追求的(de)(de)民(min)族特性。它構成了(le)太(tai)(tai)(tai)原鑼(luo)鼓(gu)(gu)聲(sheng)色雄壯的(de)(de)地(di)(di)方特色,也奠定了(le)太(tai)(tai)(tai)原鑼(luo)鼓(gu)(gu)在太(tai)(tai)(tai)原傳統民(min)間(jian)社火習(xi)俗中獨占鰲頭的(de)(de)地(di)(di)位(wei)。
太(tai)原(yuan)鑼鼓(gu)是太(tai)原(yuan)社火習俗(su)的靈魂,為(wei)太(tai)原(yuan)人所樂道。太(tai)原(yuan)解放(fang)后(hou),尤(you)其是改革(ge)開放(fang)以來,這種傳承極久(jiu)的民間(jian)社火活動(dong)步入它有史(shi)來的黃金時代,先后(hou)在(zai)“首(shou)屆(jie)中國民間(jian)藝術(shu)節”開幕式(shi)和“第(di)(di)十一(yi)屆(jie)亞運會(hui)”開幕式(shi)上,大(da)顯身手,聲名遠播,風靡全國,被(bei)譽為(wei)“中國第(di)(di)一(yi)鼓(gu)”。
云勝鑼(luo)(luo)(luo)鼓(gu)是一種深為廣大(da)觀(guan)眾喜(xi)聞樂見的(de)打擊樂合奏(zou)(zou)。它既不同(tong)于晉南(nan)鑼(luo)(luo)(luo)鼓(gu),也不同(tong)于太(tai)原(yuan)鑼(luo)(luo)(luo)鼓(gu),而(er)(er)(er)演奏(zou)(zou)起來有人(ren)(ren)物(wu)、情節和故事內(nei)容,在山西鑼(luo)(luo)(luo)鼓(gu)中足可(ke)自成一大(da)流(liu)派。其演奏(zou)(zou)隊(dui)伍可(ke)大(da)可(ke)小(xiao),小(xiao)者十(shi)多(duo)人(ren)(ren),大(da)者百人(ren)(ren)左右(you)。樂器為大(da)鼓(gu)一面或(huo)三面,鑼(luo)(luo)(luo)四面、撓四副、欽(qin)四副。演奏(zou)(zou)之中,隊(dui)形時常步法變化(hua),隊(dui)伍時而(er)(er)(er)似(si)(si)龍(long)(long),時而(er)(er)(er)如虎,不僅聲(sheng)音(yin)(yin)震撼、好聽,而(er)(er)(er)且變幻多(duo)樣(yang),甚為壯觀(guan)。鑼(luo)(luo)(luo)鼓(gu)曲譜有“點(dian)將出(chu)(chu)征(zheng)”、“拼殺四門(men)”、“得(de)勝還朝”、“萬民(min)歡慶”和“過街秧歌”等,演奏(zou)(zou)人(ren)(ren)員身穿彩衣,手擊鑼(luo)(luo)(luo)鼓(gu),通過“搶摘金瓜”、“金龍(long)(long)戲水”、“風(feng)擺細浪(lang)”、“夜靜搖鈴”等高(gao)難(nan)度(du)的(de)演奏(zou)(zou)技巧和“二(er)龍(long)(long)出(chu)(chu)水”、“八(ba)字扇面”、“一字長蛇”、“丹鳳(feng)朝陽”等隊(dui)形變幻,充分(fen)體現出(chu)(chu)云勝鑼(luo)(luo)(luo)鼓(gu)的(de)四大(da)藝術(shu)特點(dian):急如狂濤駭浪(lang),緩若涓水長流(liu),重似(si)(si)霹(pi)雷閃電,輕比夜闌搖鈴。演奏(zou)(zou)中鼓(gu)點(dian)與鑼(luo)(luo)(luo)聲(sheng)震天動地,音(yin)(yin)色醇厚(hou),使人(ren)(ren)感到鼓(gu)曲剛柔相濟、節奏(zou)(zou)歡快、輕重有秩、層(ceng)次分(fen)明,鑼(luo)(luo)(luo)鼓(gu)聲(sheng)急時宛如驚濤駭浪(lang)沖襲,緩時猶如汩汩溪泉細流(liu);給人(ren)(ren)以賞心悅目之藝術(shu)享受。充分(fen)反(fan)映了塞上高(gao)原(yuan)人(ren)(ren)民(min)熱情豪爽(shuang)、雄渾剽悍、勤勞勇敢、奮發圖強之鄉土特色。
“常山戰(zhan)鼓”是(shi)由鼓、大鈸、中(zhong)鈸、小鈸、小鑼(luo)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de)一(yi)(yi)種(zhong)(zhong)民間清鑼(luo)鼓。其曲牌大都由多(duo)個(ge)能單獨(du)演奏的(de)鑼(luo)鼓段子聯結而成,是(shi)一(yi)(yi)種(zhong)(zhong)聯套(tao)曲體結構,它主要用于廣場表演,受到好評(ping)。
云勝鑼鼓的(de)經典(dian)曲目有《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八仙過海》、《猛(meng)虎下山》等。
常山戰鼓套(tao)路多樣、由牌繁多。主要的曲牌有《么二三(san)》、《小西(xi)(xi)鼓》、《大西(xi)(xi)鼓》、《邁大步(bu)》、《猴爬桿》等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