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區博物館建立于1992年,建筑面積2360平方米。基本陳列為《新疆絲路歷史文物陳列》,展出新疆各地出土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唐時期以及喀拉汗王朝的文物數百件,再現絲綢之路輝煌燦爛的歷史。2018年9月,被確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石祖柄(bing)石杵(chu) 西周(zhou)。高(gao)16.3厘米(mi)。平(ping)頂,頂下三(san)個凸(tu)棱紋,凸(tu)棱紋下為杵(chu)體。銅 春秋。高(gao)57厘米(mi)、口徑44.5厘米(mi)、足(zu)(zu)高(gao)16厘米(mi)。圓口,平(ping)折(zhe)沿,弧腹,喇叭身,高(gao)圈足(zu)(zu),環形雙立耳。
飾緙絲邊緣絹(juan)棉長袍 北宋。開(kai)襟,方領,窄長袖(xiu)(xiu),掐腰,寬擺。頸(jing)、肩、前(qian)襟、袖(xiu)(xiu)口、下擺、后背下擺中(zhong)央鑲嵌緙絲編織的花草紋,由上(shang)、下兩部分縫接而成。
喀什地(di)區博(bo)物(wu)館創建于1989年,1990年開始動工(gong),1992年底完(wan)工(gong)。經過三年多時(shi)間的籌備,1995年10月(yue)31日正式對外(wai)開放。1996年被喀什地(di)委宣(xuan)傳部命名為(wei)“愛國(guo)主義宣(xuan)傳教育(yu)陣(zhen)地(di)”。博(bo)物(wu)館建立初期與喀什地(di)區文物(wu)保護管理(li)所(suo)一起辦(ban)公。由文管所(suo)所(suo)長穆罕默(mo)德祖農·斯迪克兼任喀什地(di)區博(bo)物(wu)館館長。
2018年9月,被確(que)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大樓(lou)坐西朝東(dong),鋼筋混泥(ni)土結構,包括附一(yi)層共三樓(lou)房,展廳一(yi)室,實用面積850平(ping)方米,庫房面積160平(ping)方米。
《新疆“絲(si)(si)綢(chou)(chou)(chou)之(zhi)路(lu)(lu)”歷(li)史文(wen)物展(zhan)》 通過“絲(si)(si)綢(chou)(chou)(chou)之(zhi)路(lu)(lu)新疆段線路(lu)(lu)示(shi)意圖”,絲(si)(si)綢(chou)(chou)(chou)之(zhi)路(lu)(lu)新疆段中道(dao)(dao)和南道(dao)(dao)相交匯(hui)處(chu)的(de)喀什噶爾(er)史前、漢唐、宋元(yuan)、明清及(ji)民(min)俗等文(wen)化陳列(lie),來展(zhan)示(shi)絲(si)(si)綢(chou)(chou)(chou)之(zhi)路(lu)(lu)上的(de)綠(lv)洲(zhou)文(wen)化,及(ji)其與東(dong)方的(de)黃河流域文(wen)化、西方的(de)兩(liang)河流域文(wen)化、北方的(de)北方草原(yuan)文(wen)化之(zhi)間相互交融(rong)的(de)密切聯系。同時也向(xiang)廣(guang)大觀眾展(zhan)示(shi)新疆絲(si)(si)路(lu)(lu)人民(min)的(de)生(sheng)產、生(sheng)活、文(wen)化藝(yi)術(shu)發展(zhan)的(de)軌跡(ji),以及(ji)絲(si)(si)綢(chou)(chou)(chou)之(zhi)路(lu)(lu)對世界文(wen)化的(de)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