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ji)中學,位于山(shan)西(xi)省永濟(ji)市城北街道七(qi)社村,是山(shan)西(xi)省首批(pi)重點中學之一(yi),被評為山(shan)西(xi)省示范高中。學校始建于1943年,先后更名為永濟(ji)縣輔農(nong)中學、山(shan)西(xi)省立(li)條西(xi)中學、山(shan)西(xi)省永濟(ji)第一(yi)中學。
高考成績
2014年(nian)高考,永濟中(zhong)學(xue)總(zong)達標1168人,其中(zhong)一(yi)本(ben)線439人,文(wen)理(li)兩大類達標1018人,同比增長(chang)172人。永濟中(zhong)學(xue)491班、492班全部(bu)達一(yi)本(ben)線。
2015年高考,永濟中(zhong)學總達(da)(da)標714人(ren),其中(zhong)524班(ban)全部(bu)達(da)(da)一本(ben)(ben)線,509班(ban)、511班(ban)各達(da)(da)二本(ben)(ben)線31人(ren),534班(ban)達(da)(da)二本(ben)(ben)線30人(ren),512班(ban)、530班(ban)各達(da)(da)二本(ben)(ben)線29人(ren),510班(ban)、513班(ban)各達(da)(da)二本(ben)(ben)線28人(ren),514班(ban)、515班(ban)、521班(ban)、525班(ban)、532班(ban)各達(da)(da)二本(ben)(ben)線27人(ren)。
2016年(nian)高(gao)考,永濟(ji)中(zhong)學(xue)總(zong)達標人(ren)數902人(ren),其中(zhong)548班(ban)、549班(ban)、550班(ban)學(xue)生(sheng)100%達二本(ben)線(xian)(xian),文科548班(ban)達一本(ben)線(xian)(xian)率53%,理(li)科549班(ban)達一本(ben)線(xian)(xian)率90%,理(li)科550班(ban)達一本(ben)線(xian)(xian)率95%,548班(ban)同學(xue)獲(huo)永濟(ji)市文科狀元(567分),549班(ban)同學(xue)獲(huo)永濟(ji)市理(li)科狀元(651分)。
其他成績
2013年,運(yun)(yun)城(cheng)市乒(ping)乓(pang)(pang)球(qiu)賽(sai)(sai)永(yong)濟中(zhong)學(xue)同(tong)學(xue)榮獲冠軍,2014年榮獲運(yun)(yun)城(cheng)市“誰是球(qiu)王”乒(ping)乓(pang)(pang)球(qiu)大(da)賽(sai)(sai)第三(san)名,運(yun)(yun)城(cheng)市教育系(xi)統教職工乒(ping)乓(pang)(pang)球(qiu)大(da)賽(sai)(sai)男單第五名。
2014年,在永濟市中學(xue)生籃球(qiu)(qiu)賽和乒(ping)乓球(qiu)(qiu)賽中550班同學(xue)獲得男(nan)單冠軍,1416班同學(xue)獲得男(nan)單亞(ya)軍
2015年,第32屆全國中學(xue)生物理競(jing)賽(sai)山西(xi)賽(sai)區永濟(ji)中學(xue)四(si)名同(tong)學(xue)榮獲三等獎。
2013年(nian)學校教(jiao)(jiao)師在報刊(kan)雜志上7人(ren)發(fa)表(biao)文章,共(gong)計(ji)9篇;國家級(ji)(ji)內(nei)部刊(kan)物(wu)上26人(ren)發(fa)表(biao)文章,共(gong)計(ji)31篇;省(sheng)(sheng)市級(ji)(ji)內(nei)部刊(kan)物(wu)有(you)20人(ren)發(fa)表(biao)文章,共(gong)計(ji)42篇,課題研究類省(sheng)(sheng)級(ji)(ji)課題7項共(gong)計(ji)60人(ren);張明(ming)宇、趙(zhao)艷(yan)萍、崔朝霞(xia)老師聯合編輯出書(shu)《作為模(mo)仿與創(chuang)新(xin)》。 2014年(nian),英語教(jiao)(jiao)師潘邑峰(feng)成為“山西省(sheng)(sheng)中(zhong)小學教(jiao)(jiao)學名(ming)師培養(yang)計(ji)劃”首批培養(yang)對象。
2014年,高三(san)語文(wen)組榮獲運城市(shi)“三(san)八”紅旗(qi)集體;席(xi)果果老師被(bei)評為運城市(shi)“三(san)八”紅旗(qi)手;姚棟華(hua)、陳衛民(min)被(bei)永(yong)濟市(shi)委、永(yong)濟市(shi)人民(min)政府表彰授予“永(yong)濟名師”稱(cheng)謂;夏(xia)晨(chen)、李建(jian)明、王有強、馬莉被(bei)評為永(yong)濟市(shi)先進教(jiao)育工作者(zhe)。
2016年,永(yong)濟中(zhong)學教師張(zhang)明宇、魚彩(cai)轉、姚海洋、謝彩(cai)玲(ling)、吳會榮、衛(wei)曉霞、尚小(xiao)玲(ling)、羅(luo)淑芬、李(li)琴、陳衛(wei)民(min)被(bei)評選為運城市2016年度(du)中(zhong)小(xiao)學正高級、中(zhong)小(xiao)學高級教師。
據(ju)2014年(nian)(nian)1月永(yong)濟(ji)中學(xue)官網顯示,永(yong)濟(ji)中學(xue)連續十(shi)年(nian)(nian)被評為運(yun)(yun)城(cheng)市“教育(yu)教學(xue)質(zhi)量先(xian)進學(xue)校(xiao)”和運(yun)(yun)城(cheng)市“教育(yu)系統先(xian)進單位(wei)”;“山西(xi)(xi)省(sheng)(sheng)新(xin)(xin)課程實(shi)驗先(xian)進校(xiao)”、運(yun)(yun)城(cheng)市“文明單位(wei)”、“山西(xi)(xi)省(sheng)(sheng)德育(yu)示范校(xiao)”、運(yun)(yun)城(cheng)市“未(wei)成年(nian)(nian)人(ren)思想道(dao)德建(jian)(jian)設先(xian)進單位(wei)”、全國“三結(jie)合德育(yu)創新(xin)(xin)發展”實(shi)驗基地、山西(xi)(xi)省(sheng)(sheng)創建(jian)(jian)“平(ping)安校(xiao)園”先(xian)進單位(wei)。
根據(ju)2014年1月(yue)永濟(ji)中學(xue)官網顯示,永濟(ji)中學(xue)建有科技實驗樓、2個(ge)標準化運動場、14個(ge)籃球場、2座(zuo)學(xue)生餐廳(ting)、1座(zuo)圖(tu)書(shu)(shu)館、2座(zuo)閱覽室等場所,同時設有電子(zi)備課(ke)室、多媒體(ti)教室、微機(ji)室等教學(xue)設施,圖(tu)書(shu)(shu)館藏書(shu)(shu)30余萬(wan)冊。
1943年,創建(jian)了“永濟縣七社初級(ji)中學”。
1947年,“于鄉中(zhong)學”、“芮城(cheng)中(zhong)學、臨晉(jin)中(zhong)學”并入,學校更(geng)名為“晉(jin)冀(ji)魯(lu)豫邊(bian)區晉(jin)南第三分區條(tiao)西中(zhong)學”簡稱“條(tiao)西中(zhong)學”。
1947年-1948年,學校改為“山西(xi)省(sheng)立條西(xi)中學”。
1949年-1953年,學(xue)校(xiao)改為“山西省立永濟中學(xue)”。
1954年-1956年,學(xue)(xue)校(xiao)改(gai)為(wei)“山西(xi)省(sheng)永濟(ji)中(zhong)學(xue)(xue)”。
1957年(nian)-1959年(nian),學校(xiao)改(gai)為(wei)“山(shan)西省永濟第一中(zhong)學”。
1960年-1961年,學(xue)校(xiao)改為“山西省運(yun)城縣永濟中學(xue)”。
1962年(nian)-1963年(nian),學(xue)校改為“山西省永濟(ji)縣永濟(ji)中學(xue)”。
1963年,復名為“山(shan)西(xi)省永濟中學”,被(bei)核定為“山(shan)西(xi)省首(shou)批重點中學”。
1984年,被確定(ding)為山西省首批(pi)重點中學(xue)。
2009年,被評為“山西省示范高中”。
2010年,被(bei)評為(wei)“山西省模范單(dan)位(wei)”。
2014年,永(yong)濟(ji)中學榮(rong)獲山西省教育系(xi)統先進集體。
2015年(nian),在(zai)永濟(ji)市委市政府的(de)支持和(he)學校領導(dao)的(de)指導(dao)下,順利完成兩個(ge)新機房的(de)建設。
2017年,永濟中學被山西省政府推薦為“2017年國家級(ji)校(xiao)園足(zu)球(qiu)特色學校(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