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比喻(yu)行(xing)動和目(mu)的正好相反(fan)。
成(cheng)語(yu)出自西漢·劉向《戰(zhan)國(guo)策(ce)·魏策(ce)》:“以(yi)廣地尊名,王(wang)之動愈(yu)數,而離(li)王(wang)愈(yu)遠(yuan)耳,猶至(zhi)楚而北行。”
南轅北轍,賓語、定語;含貶(bian)義。
近義詞:背道(dao)而馳、南山有鳥、天南地北、相背而行、救(jiu)經引(yin)足、以火去蛾、北轍南轅、戴(dai)盆望(wang)天、分道(dao)揚鑣、抱薪(xin)救(jiu)火、舉措失(shi)當、舍本逐末、掘地尋(xun)天。
反義詞:瞻予馬首、馬首是瞻、異途(tu)(tu)同歸、殊途(tu)(tu)同歸。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ting)了(le)這(zhe)一席話,深感季梁給(gei)他點明了(le)重要(yao)的道理(li),便決心停止伐趙(zhao)。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后(hou)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guan)說作“南轅北轍(che)”,并引申出另一(yi)個成語“背(bei)道而馳”,意義和(he)“南轅北轍(che)”相同。
寓(yu)意是:在(zai)做一件(jian)事(shi)之前首先要看準方向(xiang),才能充分發揮(hui)自(zi)己的優勢達(da)到所想(xiang)去的目的地(di);相(xiang)反如果(guo)方向(xiang)走錯了,那(nei)么離自(zi)己最初所想(xiang)的方向(xiang)便會越來越遠。”
南轅北轍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