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bo)物(wu)館建筑面積17300平方(fang)米,分為地下一(yi)層(ceng)、地上二層(ceng),主體高18.5米,玻璃(li)穹(qiong)頂頂標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yi)”字型平面對稱布局,展品(pin)的布置與(yu)陳(chen)(chen)列(lie)極富(fu)想(xiang)象力,特(te)別值得(de)一(yi)提的是新(xin)(xin)疆(jiang)古(gu)墓中發現的古(gu)代人的遺(yi)體。具有濃(nong)郁西域風格和新(xin)(xin)疆(jiang)地方(fang)特(te)色。新(xin)(xin)疆(jiang)博(bo)物(wu)館現對外開放有:《找回西域昨(zuo)日輝煌——新(xin)(xin)疆(jiang)歷史文物(wu)陳(chen)(chen)列(lie)》、《新(xin)(xin)疆(jiang)民族(zu)風情(qing)陳(chen)(chen)列(lie)》、《逝(shi)而不朽驚天下——新(xin)(xin)疆(jiang)古(gu)代干尸(shi)展覽》、《歷史的豐(feng)碑——新(xin)(xin)疆(jiang)革命史料展覽》四(si)項(xiang)陳(chen)(chen)列(lie)展覽。
《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古代歷史文物陳列》
展(zhan)出(chu)面(mian)積(ji)1500平方米,歷(li)史(shi)文物(wu)700多件,整個(ge)陳列分為(wei)文明的(de)曙(shu)光(guang)、金石之光(guang)耀天山、漢(han)通(tong)西域開(kai)先河、群雄爭(zheng)霸(ba)民族融合、大唐雄威(wei)置安西、勇捷回鶻遷天山、蒙古西征立(li)漢(han)國等(deng)12個(ge)單(dan)元。集中(zhong)了新(xin)疆各地出(chu)土的(de)各類精品文物(wu),特別是文物(wu)考古工(gong)作者發(fa)(fa)掘的(de)大量珍(zhen)貴文物(wu)。并(bing)結合沙盤、照片、圖表(biao)、模型、人物(wu)復(fu)原像(xiang)、摹繪、拓片、歷(li)史(shi)文獻、互動裝置、多媒(mei)體觸(chu)摸(mo)屏、聲、光(guang)、電現(xian)代手段等(deng)形式(shi)系統(tong)展(zhan)示(shi)了新(xin)疆地區的(de)歷(li)史(shi)發(fa)(fa)展(zhan)進程和新(xin)疆地區原始社會、奴(nu)隸(li)社會、封建社會等(deng)發(fa)(fa)展(zhan)階段的(de)歷(li)史(shi)概況。
展(zhan)覽中(zhong)(zhong)央(yang)大廳為圓形新(xin)疆(jiang)維吾爾自治區全(quan)貌沙(sha)盤(pan),歷史展(zhan)廳的(de)西域(yu)都護府、新(xin)疆(jiang)境(jing)內(nei)絲綢之路沙(sha)盤(pan),三(san)個沙(sha)盤(pan)準確地(di)塑造和(he)刻(ke)畫(hua)了新(xin)疆(jiang)的(de)自然地(di)理、生(sheng)態(tai)環(huan)境(jing):西域(yu)都護府沙(sha)盤(pan)力求表現的(de)主題(ti)是公元(yuan)前(qian)60年,西漢中(zhong)(zhong)央(yang)政權在新(xin)疆(jiang)設(she)置的(de)西域(yu)都護府;《新(xin)疆(jiang)境(jing)內(nei)絲綢之路示(shi)意圖(tu)》版心(xin)面積為10平(ping)方米,模(mo)型懸掛,模(mo)型表現了新(xin)疆(jiang)境(jing)內(nei)各(ge)條絲綢之路走向,運(yun)用光電顯(xian)示(shi)和(he)控制技術,對絲路的(de)南道、北道和(he)中(zhong)(zhong)道分別進(jin)行動態(tai)顯(xian)示(shi);這里展(zhan)出的(de)文(wen)(wen)物(wu)有(you)石(shi)器(qi)、陶(tao)器(qi)、木(mu)器(qi)、文(wen)(wen)書、毛、棉、絲織品、青銅器(qi)、鐵器(qi)、玉(yu)器(qi)、各(ge)類(lei)(lei)雕塑、繪畫(hua)、巖畫(hua)、金(jin)銀器(qi)、貨幣、食品等(deng)種(zhong)類(lei)(lei)齊全(quan),具有(you)典型的(de)地(di)方特色(se),這些文(wen)(wen)物(wu)從(cong)不同的(de)角度充分證明,早(zao)在公元(yuan)前(qian),新(xin)疆(jiang)就列入了中(zhong)(zhong)國版圖(tu);新(xin)疆(jiang)各(ge)地(di)出土的(de)各(ge)類(lei)(lei)漢文(wen)(wen)、龜茲文(wen)(wen)、焉耆文(wen)(wen)、回鶻文(wen)(wen)等(deng)各(ge)民族(zu)文(wen)(wen)字簡牘(du)、文(wen)(wen)書、信件、經(jing)文(wen)(wen)等(deng)重要文(wen)(wen)物(wu)不僅是直接研究(jiu)中(zhong)(zhong)國歷史的(de)珍貴(gui)資料,對中(zhong)(zhong)亞乃至世界民族(zu)、文(wen)(wen)化史的(de)研究(jiu)也有(you)著不可或缺的(de)意義(yi)。
《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
展出面積700平方米,革命文物200多件、圖片200多幅,分為(wei)新(xin)(xin)(xin)疆抗(kang)日民(min)族統一戰線(xian)的形成、中(zhong)國(guo)人民(min)民(min)主運動的一部分——三(san)區革命、新(xin)(xin)(xin)疆和平解(jie)放(fang)和親切的關懷巨大的支(zhi)持四(si)部分,重點介紹了中(zhong)國(guo)共(gong)產(chan)黨在不同歷史階(jie)段為(wei)建設新(xin)(xin)(xin)疆而流血犧牲(sheng)的史實和中(zhong)國(guo)共(gong)產(chan)黨三(san)代領導人對新(xin)(xin)(xin)疆各項(xiang)事業發展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zhi)持。
《新疆民族風情陳列》
展出面積1500平方米,文物上千件,通過蠟像、民族生活場景復原等陳列設計手段,較全面的展現了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達斡爾、滿、塔塔爾、俄羅斯等12個民族的民俗風情。在以維吾爾民居為主的中央主展廳,還配置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zi)族以及蒙古族的氈房(fang),各(ge)種(zhong)動物標本(ben)。整個(ge)(ge)展廳(ting)以表現每(mei)個(ge)(ge)民族的建筑特(te)色為(wei)主。
《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覽》
2014年9月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推出干尸展覽。面積約700平(ping)方米,展出數具古尸,輔助陳(chen)列了大量隨葬精品文物(wu),并以(yi)照片、圖片、多媒體(ti)觸摸(mo)屏等多種形式(shi)豐富陳(chen)列內容。整個(ge)陳(chen)列分(fen)為羅(luo)布泊(bo)的樓蘭(lan)居(ju)民、小(xiao)河(he)—埋葬千口棺(guan)材的墓地(di)、戴金(jin)額面具的營盤人、扎(zha)滾魯克的彩繪面人、精絕國夫妻情、阿斯塔那地(di)宮(gong)的主人、阿勒(le)泰石人石棺(guan)墓等7個(ge)單元。
《瀚海霓裳——西域服飾的記憶》
2010年6月推出的主題展。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幾百幅復原圖。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從先秦服飾,到西域漢晉服飾,到隋唐五代服飾,再發展為紅帶系寶冠、金錦襯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飾,最后演變為具有民族風格的明清西域服服飾(shi)——皮褲。
《永遠和祖國在一起》
2010年6月正式推出的展廳(ting)。展覽分(fen)為序(xu)廳(ting)、在(zai)祖國母親的懷抱中(zhong)誕生、在(zai)中(zhong)華多(duo)元文(wen)化的熔爐中(zhong)成長(chang)、在(zai)絲(si)綢之(zhi)路的發展中(zhong)繁榮(rong)、互動游戲五(wu)個(ge)部分(fen)。展廳(ting)面積1100平方(fang)米、展線長(chang)360米、文(wen)物展品87件、輔(fu)助展品22件,其(qi)(qi)中(zhong)珍貴(gui)文(wen)物18件,如“五(wu)星出東方(fang)”護膊(bo)錦、漢歸義羌長(chang)印、唐代陶俑等(deng)。展覽形式設(she)(she)計以(yi)(yi)“內容科普化、形式藝術化”為理念,將(jiang)文(wen)物和輔(fu)助展品的靜(jing)態展示(shi),輔(fu)以(yi)(yi)動漫、多(duo)媒體(ti)等(deng)聲、光、電多(duo)種手段。其(qi)(qi)中(zhong),一(yi)幅巨大的“西域都(dou)護府西域諸國圖”以(yi)(yi)投(tou)影形式展現,同時又設(she)(she)置了(le)一(yi)個(ge)19寸電腦(nao)顯示(shi)屏,讓(rang)觀眾(zhong)近距離讀(du)圖。此外(wai),展廳(ting)里還(huan)設(she)(she)置了(le)影像播放廳(ting),觀眾(zhong)可以(yi)(yi)坐(zuo)下來觀看循環播放的新(xin)疆(jiang)紀錄片。
夏季(4月15日—10月15日)10:00—18:00。
冬季(10月16日—次年4月14日)10:30—18:00。
1.乘坐公交(jiao)7路(lu)、51路(lu)、52路(lu)、66路(lu)、68路(lu)、303路(lu)、305路(lu)、309路(lu)、311路(lu)、518路(lu)、906路(lu)、910路(lu)、912路(lu)、928路(lu)在博物館(guan)站(zhan)下車即是。
2.乘坐公交23路(lu)、34路(lu)、527路(lu)到橋頭站(zhan)下車(che),沿(yan)西北路(lu)向北步(bu)行500米即是。
3.乘坐快速公交(烏魯木(mu)齊市BRT)5路(lu)(lu)到西北路(lu)(lu)站下(xia)車,沿西北路(lu)(lu)向南步行約500米即是。
1980年在(zai)羅布(bu)泊北鐵板河墓葬出土的(de)鐵板河女(nv)尸,是世界著名的(de)古尸之一(yi)。距今3800年,死亡(wang)年齡大概在(zai)40-45歲,身長152厘米(mi),生(sheng)前(qian)高(gao)約(yue)155.8厘米(mi)。面色棕褐,尖高(gao)鼻梁,眼(yan)睛深凹,長長睫毛(mao),下巴尖俏,栗色直發披(pi)散(san)于(yu)肩,甚至體毛(mao)、指甲、皮(pi)(pi)紋(wen)均(jun)清楚可見。皮(pi)(pi)膚呈古銅色,有樓蘭(lan)美(mei)女(nv)的(de)雅稱。
漢(han)代。長18.5厘米、寬(kuan)12.5厘米,1995年(nian)出土。此錦的(de)(de)(de)紋樣和(he)文字(zi),是(shi)根據(ju)東漢(han)時期廣泛流行(xing)的(de)(de)(de)五(wu)行(xing)學說而設計(ji)的(de)(de)(de)。錦面(mian)上織出的(de)(de)(de)虎、鳥、避邪(xie)(神鹿(lu))等動(dong)物(wu),也與(yu)五(wu)行(xing)學說中關于東西南北中五(wu)方的(de)(de)(de)空間觀念(nian)相聯系,另(ling)有(you)四(si)個排布(bu)成四(si)方形的(de)(de)(de)圓環紋,可能是(shi)星象(xiang)圖的(de)(de)(de)象(xiang)征。
高(gao)40厘米,1981年出土(tu)。頭戴(dai)高(gao)筒尖頂彎鉤寬沿帽(mao),上體裸露,腰(yao)系(xi)短(duan)裙,大眼(yan)高(gao)鼻,體格強(qiang)健。據分析,該(gai)俑的(de)身份(fen)當是公元(yuan)前(qian)5世紀(ji)左(zuo)右(you),生活在(zai)今新疆伊犁地區的(de)古(gu)代塞人武士。
1953年,新疆維吾爾(er)自治區博(bo)物館前身(shen)農業展(zhan)覽館籌(chou)備(bei),初步設(she)計為山字形(xing)平房(fang)建筑。
1959年,新疆維吾爾(er)自治區博物(wu)館正式成立(li)。
196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zhi)區博物(wu)館(guan)遷至烏魯(lu)木齊(qi)市西北路132號改為博物(wu)館(guan)并對外開放。
1963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wu)館正式開(kai)館。
2005年9月20日,新(xin)疆(jiang)維吾(wu)爾自治區博物館新(xin)館建(jian)成開館。
新疆維吾(wu)爾自治區博物(wu)館科(ke)研工作以館藏文(wen)物(wu)為(wei)重點。在(zai)泥塑俑像(xiang)的(de)(de)(de)(de)修(xiu)復(fu)(fu)(fu)(fu)與復(fu)(fu)(fu)(fu)制,古(gu)尸處理與保(bao)護,以絲網加固(gu)法修(xiu)復(fu)(fu)(fu)(fu)殘破(po)的(de)(de)(de)(de)栽絨鞍毯(76×74厘米),以自建傳統(tong)小(xiao)窯復(fu)(fu)(fu)(fu)制陶器,揭裱古(gu)代(dai)(dai)書畫等(deng)方(fang)面(mian)都(dou)已(yi)(yi)取得不(bu)同程度的(de)(de)(de)(de)效果。在(zai)古(gu)代(dai)(dai)絲織(zhi)品(pin)研究(jiu)方(fang)面(mian)突破(po)了(le)前人(ren)“唐代(dai)(dai)緯錦”說的(de)(de)(de)(de)局限(xian),對唐代(dai)(dai)印染(ran)工藝,尤其是久已(yi)(yi)失傳的(de)(de)(de)(de)“夾纈”工藝作了(le)恢復(fu)(fu)(fu)(fu)并使之再(zai)現。在(zai)回鶻文(wen)文(wen)獻(xian)與吐魯番出土(tu)漢文(wen)文(wen)書的(de)(de)(de)(de)整理研究(jiu)方(fang)面(mian),都(dou)取得了(le)引人(ren)注目的(de)(de)(de)(de)成就(jiu)。
2001年(nian),被(bei)中(zhong)宣(xuan)部授(shou)予“全(quan)國(guo)愛(ai)(ai)國(guo)主(zhu)義教(jiao)育(yu)示范基地”(第二批(pi)),被(bei)自治(zhi)區團委授(shou)予“自治(zhi)區青少年(nian)愛(ai)(ai)國(guo)主(zhu)義教(jiao)育(yu)基地”。
2006年,被國(guo)家民委授予“全國(guo)民族團結進(jin)步教育(yu)基地”,被文化部評為“公共(gong)文化設(she)施管理先進(jin)單位”。
2007年,被自治區(qu)宣傳部、科技廳(ting)、教育廳(ting)和科協評為(wei)自治區(qu)青(qing)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被國家文(wen)物(wu)局授予“全國文(wen)化遺產(chan)保護工作先進(jin)集體”。
2008年,被國家旅游局命名(ming)為(wei)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國家文物局命名(ming)為(wei)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1年05月(yue),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de)第九(jiu)屆(2009~2010年度)“全(quan)國博物館十(shi)大陳列(lie)展(zhan)覽(lan)精品”評選中,《永(yong)遠(yuan)和祖(zu)國在一起》榮獲(huo)最佳宣傳(chuan)推廣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