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全球科學家一直夢想著在地球實驗室里實現太陽的聚變反應,以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愛(ai)德(de)華·泰(tai)勒(le)獎(jiang)是(shi)美國核(he)物理學會(hui)設立、以“氫彈之父”愛(ai)德(de)華泰(tai)勒(le)命(ming)名的聚(ju)變能源領域最高獎(jiang)項。一(yi)起(qi)來看看這些獲獎(jiang)人物吧。
愛德華·泰勒獎(jiang)是美國核物(wu)理學(xue)會設立、以“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命名(ming)的(de)(de)聚變能源領域(yu)最高(gao)獎(jiang)項,每(mei)兩年在國際(ji)慣性聚變科(ke)學(xue)與(yu)應(ying)用(yong)大會上頒發(fa),每(mei)次授予(yu)兩名(ming)杰出科(ke)學(xue)家,獎(jiang)勵他們在運用(yong)激光和(he)離子(zi)粒子(zi)束產生(sheng)高(gao)溫高(gao)強(qiang)物(wu)質來進行科(ke)學(xue)研(yan)究及可控熱能核聚變上的(de)(de)前沿研(yan)究和(he)領導力。
愛德華·泰勒介紹
愛德華·泰(tai)勒于(yu)(yu)1908年(nian)1月15日出生,美(mei)(mei)國理(li)(li)論物(wu)理(li)(li)學(xue)家,被譽(yu)為(wei)“氫彈(dan)之(zhi)父”,于(yu)(yu)2003年(nian)9月9日去世。愛德華·泰(tai)勒是一(yi)位出生于(yu)(yu)匈牙利(li)的美(mei)(mei)國理(li)(li)論物(wu)理(li)(li)學(xue)家,被譽(yu)為(wei)“氫彈(dan)之(zhi)父”。泰(tai)勒于(yu)(yu)1930年(nian)代移民(min)美(mei)(mei)國,并成為(wei)曼哈頓計劃的早期成員(yuan),參與研(yan)制第一(yi)顆(ke)原子彈(dan)。這段期間,他還熱衷于(yu)(yu)推(tui)動研(yan)制最早的核融合武器,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er)次(ci)世界大(da)戰結束之(zhi)后才實(shi)現。
2019年獲獎情況
2019年(nian)度,與賀賢(xian)土院士一同獲(huo)獎(jiang)的(de)還(huan)有Patrick Mora教授,以及2018年(nian)諾(nuo)貝爾獎(jiang)獲(huo)得者G. Mourou教授和(he)Donna Strickland教授(后兩位為榮譽(yu)獎(jiang))。
賀賢土(tu)院士是(shi)著名(ming)的理(li)論物理(li)學(xue)家,在我(wo)國核武器研究(jiu)和設計中(zhong)完成了大(da)量開拓(tuo)性(xing)科(ke)學(xue)研究(jiu)工(gong)作和若干重大(da)任(ren)務。
賀賢土院士在我國激光驅動(dong)慣性約束(shu)聚(ICF)變計劃(hua)中,曾領導研究(jiu)團(tuan)隊突(tu)破(po)大量(liang)科學和技(ji)術難關(guan),建成了我國獨立自主的ICF研究(jiu)體(ti)系(xi);近(jin)年,他領導團(tuan)隊發展(zhan)了高能量(liang)密(mi)度物(wu)理研究(jiu),提出了溫稠密(mi)物(wu)質(WDM)能帶理論、高能量(liang)密(mi)度流體(ti)中流體(ti)力學不穩定性和可壓縮流體(ti)湍流耦(ou)合模(mo)型,它們對于(yu)研究(jiu)行星內(nei)部(bu)物(wu)質和ICF內(nei)爆過程物(wu)質性質以及界(jie)面物(wu)質混合等難題具有重大意義。
張杰(jie),中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激(ji)光(guang)等離子體物理(li)學家(jia)(jia)、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由于他及他所(suo)帶領(ling)的(de)團隊在(zai)快點火激(ji)光(guang)聚(ju)變研究(jiu)和在(zai)強激(ji)光(guang)實驗室(shi)天體物理(li)研究(jiu)上的(de)重(zhong)要貢獻,于2017年9月24日晚在(zai)西雅圖被美國核學會授予2015年度愛德華·泰勒(le)獎(jiang)。這是我國科學家(jia)(jia)首次榮獲這個激(ji)光(guang)聚(ju)變領(ling)域的(de)國際最高獎(jiang)項。
鑒于(yu)其(qi)學(xue)術成(cheng)就,張杰(jie)教授于(yu)2003年(nian)(nian)當(dang)選(xuan)(xuan)為(wei)(wei)中國(guo)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shi)(shi)、2007年(nian)(nian)當(dang)選(xuan)(xuan)為(wei)(wei)德(de)國(guo)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shi)(shi)、2008年(nian)(nian)當(dang)選(xuan)(xuan)為(wei)(wei)第三世(shi)界(jie)科學(xue)院(yuan)院(yuan)士(shi)(shi)、2011年(nian)(nian)當(dang)選(xuan)(xuan)皇家工(gong)程(cheng)科學(xue)院(yuan)外籍院(yuan)士(shi)(shi)、2012年(nian)(nian)當(dang)選(xuan)(xuan)美國(guo)科學(xue)院(yuan)外籍院(yuan)士(sh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