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發布時間 | 發布批次 |
1 | 紫莖澤蘭 | 解放草、破壞草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2 | 薇甘菊 | / | Mikaina micrantha H. B. K. | 菊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3 | 空心蓮子草 | 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 莧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4 | 豚草 | / |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 菊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5 | 毒麥 | / | Lolium temulentum L. | 禾本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6 | 互花米草 | / |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 禾本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7 | 飛機草 | 香澤蘭 | Eupatorium odoratum L.(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8 | 鳳眼蓮 | 鳳眼藍、水葫蘆 | 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 雨久花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9 | 假高梁 | 石茅、阿拉伯高梁 |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禾本科 | 2003年 | 第一批 |
10 | 馬纓丹 | 五色梅、如意草 | Lantana camara L. | 馬鞭草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1 | 三裂葉豚草 | 大破布草 | Ambrosia trifida L. | 菊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2 | 大薸 | 水浮蓮 | Pistia stratiotes L. | 天南星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3 | 加拿大一枝黃花 | 黃鶯、米蘭、幸福花 | Solidago Canadensis L. | 菊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4 | 蒺藜草 | 野巴夫草 | Cenchrus echinatus L. | 禾本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5 | 銀膠菊 | / |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 菊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6 | 黃頂菊 | 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 菊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
17 | 土荊芥 | 臭草、殺蟲芥、鴨腳草 |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 藜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8 | 刺莧 | 野莧菜(該屬統稱)、土莧菜、刺刺菜、野勒莧 | Amaranthus spinosus L. | 莧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19 | 落葵薯 | 藤三七、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 | 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 | 落葵科 | 2010年 | 第二批 |
20 | 反枝莧 | 野莧菜 |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 莧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1 | 鉆形紫菀 | 鉆葉紫菀 | Aster subulatus Michx.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2 | 三葉鬼針草 | 粘人草,蟹鉗草,對叉草,豆渣草,鬼針草,引線草 | Bidens pilosa L.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3 | 小蓬草 | 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4 | 蘇門白酒草 | 蘇門白酒菊 | 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5 | 一年蓬 | 白頂飛蓬,千層塔,治瘧草,野蒿 | Erigeron annuus Pers.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6 | 假臭草 | 貓腥菊 | 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7 | 刺蒼耳 | / | Xanthium spinosum L. | 菊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8 | 圓葉牽牛 | 牽牛花, 喇叭花,紫花牽牛 |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 旋花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29 | 長刺蒺藜草 | 草蒺藜 |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 禾本科 | 2014年 | 第三批 |
30 | 長芒莧 | 綠莧,野莧 | 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 | 莧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1 | 垂序商陸 | 十蕊商陸,美商陸,美洲商陸,美國商陸,洋商陸,見腫消 | Phytolacca americanaL. | 商陸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2 | 光莢含羞草 | 簕仔樹,光葉含羞草 | 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 | 豆科/蝶形花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3 | 五爪金龍 | 假土瓜藤,黑牽牛,牽牛藤,上竹龍,五爪龍 | Ipomoea cairica (L.) Sweet | 旋花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4 | 喀西茄 | 苦顛茄,苦天茄,刺天茄 | 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uin | 茄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5 | 黃花刺茄 | 刺萼龍葵,刺茄,尖嘴茄 | Solanum rostratum Dunal | 茄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6 | 刺果瓜 | 刺果藤,棘瓜,單子刺黃瓜,星刺黃瓜 | Sicyos angulatusL. | 葫蘆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7 | 藿香薊 | 勝紅薊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8 | 大狼杷草 | 接力草,外國脫力草,大花咸豐草,大狼把草 | Bidens frondosa L. | 菊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39 | 野燕麥 | 燕麥草,烏麥,香麥,鈴鐺麥 | Avena fatua L. | 禾本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40 | 水盾草 | / | Cabomba caroliniana Gray | 莼菜科 | 2016年 | 第四批 |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在北半球溫帶(dai)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20世紀80年代擴散蔓延成為(wei)雜草。各地作為(wei)花(hua)卉引種,目前在浙江、上海、安(an)徽、湖北、湖南(nan)郴州、江蘇、江西等地已對生態系統形成危害。
入侵危害:以種子和根狀莖繁殖,根狀莖發達,繁殖力極強,傳播速(su)度快,生長迅(xun)速(su),生態(tai)適(shi)應性廣闊,從山坡林地到沼澤地帶均(jun)可生長。常入(ru)侵城鎮庭園、郊野、荒地、河(he)岸高速(su)公路(lu)和鐵路(lu)沿線等(deng)處,還入侵低(di)山疏林濕地生態(tai)系(xi)統,嚴重消耗土(tu)壤肥力;花期(qi)長、花(hua)粉(fen)量大,可(ke)導致花(hua)粉(fen)過敏癥。
控制方法:手工拔除并徹底根除其根狀莖;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劑(ji)進行噴(pen)施(shi)防除。
地理分布:巴(ba)西東北部;現分布于全世界(jie)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liao)寧南(nan)部、華(hua)北、華(hua)東、華(hua)中(zhong)和華(hua)南(nan)的19個(ge)省(自治區、直轄市)有(you)栽培(pei),在(zai)長(chang)江流域及其以南(nan)地區逸生為(wei)雜(za)草(cao)。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臺灣作花卉(hui),20世(shi)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后大量(liang)逸生,堵塞(sai)河(he)道(dao),影(ying)響航運、排灌和水(shui)(shui)(shui)產(chan)品養殖;破壞水(shui)(shui)(shui)生生態系統(tong),威(wei)脅本地生物(wu)多樣性;吸附(fu)重金屬等有毒(du)物(wu)質,死亡后沉入水(shui)(shui)(shui)底,構(gou)成對水(shui)(shui)(shui)質的二次污染;覆(fu)蓋水(shui)(shui)(shui)面,影(ying)響生活用水(shui)(shui)(shui);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tian)敵(di)昆蟲(chong)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guo);(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890年我國已有(you)栽培。該種主要為人為引種而(er)引起(qi)的傳播和擴(kuo)散(san),現(xian)分布安徽、北京(jing)、福建、甘肅、廣東、廣西(xi)、貴州、海南、河(he)北、河(he)南、湖(hu)北、湖(hu)南、吉林、江蘇、江西(xi)、遼寧(ning)、內蒙古(gu)、寧(ning)夏、青(qing)海、山東、山西(xi)、陜(shan)西(xi)、上海、四川、臺灣(wan)、天津(jin)、西(xi)藏、香港、新疆、黑龍江、云南、浙江、重慶(qing)。
入侵危害:旱田(tian)、果園及苗(miao)圃雜草,可纏繞和覆蓋其他植物,導致后者生長不(bu)良(liang)。
控制方法:可在(zai)幼(you)苗期人工(gong)鏟除,亦可在(zai)結(jie)果(guo)前(qian)刈割(ge)滅除。化學防除,二甲四氯和 2,4-D 丁(ding)酯,可使圓(yuan)葉(xie)牽牛(niu)種子(zi)不能萌(meng)發(fa),幼(you)苗致死,葉(xie)片噴灑(sa)可殺滅圓(yuan)葉(xie)牽牛(niu)成(cheng)熟(shu)植株(zhu)。
地理分布:原產熱帶美洲。
中國分布:20世紀50年代由廣東中山縣旅美華僑引入我國。現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湖(hu)南(nan)、廣東、廣西、海南(nan)、云南(nan)、香港、澳門(men)。
入侵危害:常生于村邊、溪流邊、果園及荒地中,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生(sheng)長迅速(su),栽后當(dang)年(nian)就能(neng)長到2m左右;具有較(jiao)強(qiang)的競爭能(neng)力,能(neng)在短時間(jian)內形成單優群落,排擠本地物(wu)種,可(ke)造成嚴重的生態或經(jing)濟損(sun)害。該(gai)種入侵性很強(qiang),在(zai)我國已侵(qin)入(ru)自然保護區內,威脅當地(di)生(sheng)物(wu)多(duo)樣(yang)性。
控制方法:嚴格限制引種栽培。可開花前定期砍伐后連根挖除,但由于該種為有刺的大灌木,人為進行(xing)物理(li)治(zhi)理(li)較為困難,后續應開發(fa)生物防治(zhi)技術。
地理分布:原產歐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現歐、亞、非三洲的溫寒地帶均有分布,北美也有輸入。
中國分布:該種是世界性的惡性農田雜草,可隨其它種子或鳥類啄食后異地擴散,19世紀中葉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采到(dao)標本。現主要(yao)分(fen)布于(yu)北(bei)京、天(tian)津(jin)、河(he)北(bei)、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hei)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hui)、福建、江西、山(shan)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hai)南、重慶(qing)、四(si)川、貴州、云(yun)南、西藏、陜西、青(qing)海(hai)、寧夏、新疆、臺灣、香港(gang)、澳門。
入侵危害:該種海拔4300m以下均可分布,常見于荒野或田間,根系發達,分蘗能(neng)力強,為農(nong)田(tian)惡性雜草,可與農(nong)作物(wu)爭水、爭光、爭肥,降低作物(wu)產量;同時種(zhong)子(zi)易混雜于作物中,降(jiang)低作物品質(zhi)。野燕麥能傳播小(xiao)麥條銹病(bing)、葉銹病(bing),同時(shi)是小(xiao)麥黃矮病(bing)等毒病(bing)和多種害蟲的中間寄主和越冬越夏的棲息場所。
控制方法:開展化學防除,單獨使用野麥畏乳劑或驃馬濃乳劑對野燕麥具有良好防除效果(guo),對小麥(mai)(mai)及下茬作物比較安全,施一次藥即可(ke)控制當季(ji)野燕麥(mai)(mai)危害。加強植物檢(jian)疫(yi),尤(you)其是種子(zi)檢(jian)疫(yi)工(gong)作,防(fang)止播(bo)種含(han)有(you)野燕麥(mai)的種子(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