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發布時間 | 發布批次 |
1 | 毒麥 | / | Lolium temulentum L. | 2003年 | 第一批 |
2 | 互花米草 | / |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 2003年 | 第一批 |
3 | 假高梁 | 石茅、阿拉伯高梁 |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2003年 | 第一批 |
4 | 蒺藜草 | 野巴夫草 | Cenchrus echinatus L. | 2010年 | 第二批 |
5 | 長刺蒺藜草 | 草蒺藜 |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 2014年 | 第三批 |
6 | 野燕麥 | 燕麥草,烏麥,香麥,鈴鐺麥 | Avena fatua L. | 2016年 | 第四批 |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chu)西(xi)藏和臺灣外,各省(區(qu))都曾(ceng)有過報(bao)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sui)麥種傳播(bo)。1954年在(zai)從保(bao)加利(li)亞進口的小麥中(zhong)發(fa)現(xian)。可造成(cheng)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jun)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ran)產生毒(du)麥堿(Temuline),能(neng)麻(ma)痹中(zhong)樞神經。人食用含(han)4%毒(du)麥的面粉,就能(neng)引起中(zhong)毒(du)。毒(du)麥做飼(si)料時(shi)也可導致(zhi)家畜、家禽中(zhong)毒(du)。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bu)海(hai)岸(an);在美國西(xi)部(bu)和歐洲(zhou)海(hai)岸(an)歸(gui)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shang)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dong)、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le)(le)一定的經濟效益(yi)。但(dan)近(jin)年來在一些(xie)地方變成(cheng)了(le)(le)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jin)海生(sheng)(sheng)物棲息(xi)環(huan)境,影響灘涂養殖;(2)堵塞航(hang)道(dao),影響船只出(chu)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dao)致水質下(xia)降(jiang),并(bing)誘發(fa)赤潮;(4)威脅本(ben)土海岸生(sheng)(sheng)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biao)以上(shang)部分,但對于(yu)灘涂中的種子和根(gen)系效(xiao)果較差。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qu);現(xian)廣布于(yu)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u),以及(ji)加(jia)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臺灣(wan)、廣東、廣西、海(hai)南、香港(gang)、福(fu)建(jian)、湖(hu)南、安徽、江蘇、上(shang)海(hai)、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云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ceng)從日本(ben)引到臺灣南(nan)部栽(zai)培,同一時期在(zai)香港(gang)和廣(guang)東北(bei)部發現歸化,種子常混在(zai)進口作(zuo)物(wu)(wu)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xiao)麥、棉花、大豆、甘(gan)蔗、黃麻、洋麻、苜蓿(xu)等(deng)30多種作(zuo)物(wu)(wu)地里的(de)雜草,不(bu)僅通過生態(tai)位(wei)競爭(zheng)使(shi)作(zuo)物(wu)(wu)減產,還可(ke)能成為多種致(zhi)病(bing)微(wei)生物(wu)(wu)和害蟲的(de)寄主。此外,該種可(ke)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zhong)子(zi)中(zhong)的(de)種(zhong)子(zi),可(ke)用(yong)風選等(deng)方法去(qu)除(chu);(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chu)草,將其根莖置于高溫、干燥環境下;(3)用(yong)暫時積水(shui)的(de)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yong)草甘膦或四氟(fu)丙(bing)酸等(deng)除(chu)草劑(ji)防治。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zhou)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934年在臺灣蘭嶼采到標本,現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香港、廣西和云南(nan)南(nan)部等地。
入侵危害:常生于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場、路旁、草地、沙(sha)丘、河(he)岸和海濱沙(sha)地;刺(ci)苞(bao)倒刺(ci)可附(fu)著在衣服、動物皮毛和貨物上傳播(bo);為花生、甘薯等多種(zhong)作物田地和果(guo)園中(zhong)的一種(zhong)危害嚴重的雜(za)草(cao),入(ru)侵后能很(hen)快(kuai)擴充(chong)占領空地,降低生(sheng)物多樣性;還(huan)可成為熱帶牧(mu)場中的(de)有害雜草,其刺苞可刺傷人和動物的(de)皮膚,混在(zai)飼料(liao)或牧草里(li)能刺傷動物的眼睛(jing)、口和舌頭。
防治方法:在花期前噴施克無蹤、草甘膦等除草劑。對于草場、草(cao)坪應(ying)及時(shi)刈割以(yi)防止其開花結(jie)實導致(zhi)自然傳(chuan)播擴散。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現廣布(bu)東半(ban)球(qiu)。
入侵歷史:20世紀70年代分別在遼寧和北京發現,該種刺苞可掛棉花、衣物、皮毛及交通工具上進行傳播。現分布于北京、山東、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gu)。
入侵危害:農田惡性雜草,危害玉米、旱稻、番薯、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入(ru)侵草原牧場,刺苞常(chang)扎傷人畜。
控制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機械鏟除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方法進行防控。加強植物檢(jian)疫,防(fang)止其種子(zi)傳入,重點調查鐵路(lu)、車站(zhan)、公路(lu)沿線、農田、草場、果(guo)園、林地等場所,一經發現(xian)隨即鏟除,防止(zhi)擴散蔓延(yan)。結合(he)中耕,及時鏟除幼苗期少花蒺藜草,在(zai)4葉(xie)期以(yi)前,在(zai)根系下(xia)扎和莖分枝產生之前,進行(xing)機械鏟除(chu)或人(ren)工除草(cao)。大面積發生時可采(cai)用化學除草(cao)劑,如(ru)西(xi)瑪(ma)津可濕性粉劑、氟樂靈乳油(you)、拉(la)索乳油(you)等化學防(fang)除。在葉面積均(jun)勻噴霧,防(fang)除效果較(jiao)好。
地理分布:原產歐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現歐、亞、非三洲的溫寒地帶均有分布,北美也有輸入(ru)。
中國分布:該種是世界性的惡性農田雜草,可隨其它種子或鳥類啄食后異地擴散,19世紀中葉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zhou)采到(dao)標(biao)本。現主要(yao)分布于北(bei)京、天津、河北(bei)、山西(xi)、內蒙古、遼寧、吉林(lin)、黑龍江(jiang)、上(shang)海(hai)、江(jiang)蘇、浙江(jiang)、安徽(hui)、福建、江(jiang)西(xi)、山東、河(he)南、湖北(bei)、湖南(nan)、廣東、廣西(xi)、海(hai)(hai)南(nan)、重(zhong)慶、四川、貴州、云(yun)南(nan)、西(xi)藏、陜(shan)西(xi)、青海(hai)(hai)、寧夏(xia)、新疆(jiang)、臺灣、香(xiang)港、澳(ao)門。
入侵危害:該種海拔4300m以下均可分布,常見于荒野或田間,根系發達,分蘗能力(li)強,為農田惡(e)性(xing)雜草(cao),可(ke)與農作(zuo)物爭(zheng)水、爭(zheng)光(guang)、爭(zheng)肥,降低作(zuo)物產量;同時(shi)種子易混(hun)雜于作物中,降低作物品質。野(ye)燕麥(mai)(mai)能傳播小麥(mai)(mai)條銹病、葉銹病,同(tong)時(shi)是小麥(mai)(mai)黃矮病等毒病和多種(zhong)害蟲的(de)中間寄主和越冬越夏(xia)的(de)棲(qi)息場所。
控制方法:開展化學防除,單獨使用野麥畏乳劑或驃馬濃乳劑對野燕麥具有良好防除(chu)效果,對小麥(mai)(mai)及下茬作物比較(jiao)安全(quan),施一次藥即可控制當季野(ye)燕麥(mai)(mai)危害。加強(qiang)植物(wu)檢疫(yi),尤其是種(zhong)子檢疫(yi)工作,防(fang)止(zhi)播種(zhong)含有野(ye)燕麥的(de)種(zhong)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