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1 | 反枝莧 | 野莧菜 |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 莧科 |
2 | 鉆形紫菀 | 鉆葉紫菀 | Aster subulatus Michx. | 菊科 |
3 | 三葉鬼針草 | 粘人草,蟹鉗草,對叉草,豆渣草,鬼針草,引線草 | Bidens pilosa L. | 菊科 |
4 | 小蓬草 | 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 菊科 |
5 | 蘇門白酒草 | 蘇門白酒菊 | 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 菊科 |
6 | 一年蓬 | 白頂飛蓬,千層塔,治瘧草,野蒿 | Erigeron annuus Pers. | 菊科 |
7 | 假臭草 | 貓腥菊 | 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 | 菊科 |
8 | 刺蒼耳 | / | Xanthium spinosum L. | 菊科 |
9 | 圓葉牽牛 | 牽牛花, 喇叭花,紫花牽牛 |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 旋花科 |
10 | 長刺蒺藜草 | 草蒺藜 |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 禾本科 |
11 | 巴西龜 | / | 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Wied.) | 爬行綱、龜鱉目 |
12 | 豹紋脂身鲇 | 清道夫、琵琶鼠、垃圾魚 |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 硬骨魚綱、鲇形目 |
13 | 紅腹鋸鮭脂鯉 | 食人鯧或食人魚 | Pygocentrus nattereri Kner 1858 | 硬骨魚綱、脂鯉目 |
14 | 尼羅羅非魚 | 羅非魚、吳郭魚、非鯽 |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 硬骨魚綱、鱸形目、麗魚科 |
15 | 紅棕象甲 | /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 昆蟲綱、鞘翅目 |
16 | 懸鈴木方翅網蝽 | / | Corythucha ciliata Say | 昆蟲綱、半翅目 |
17 | 扶桑綿粉蚧 | /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昆蟲綱、半翅目 |
18 | 刺桐姬小蜂 | / |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 昆蟲綱、膜翅目 |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現廣(guang)泛(fan)傳播并歸化于東半球。
入侵歷史:19世紀中葉發現于河北和山東。該種的入侵途徑主要為人工引種或農產品(pin)運輸傳播擴散。現(xian)主要分布于(yu)安徽、北京、甘肅、廣東(dong)、廣西、貴州、河北(bei)(bei)、河南、黑龍江(jiang)、湖北(bei)(bei)、湖南、吉林、江(jiang)蘇(su)、江(jiang)西(xi)、遼寧(ning)、內蒙古、寧(ning)夏、青海(hai)、山東(dong)、山西、陜西、上海(hai)、四川、臺灣、天津、西藏(芒康)、新疆、云(yun)南、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棉花、豆類、瓜類、薯類、蔬菜等多種旱作物。該植物可富集硝酸鹽(yan),家畜過(guo)量食用后(hou)會引起中毒。反(fan)枝莧可與其他多種美洲(zhou)莧屬植(zhi)物雜(za)交(jiao),如綠(lv)穗莧、鮑氏莧、尾穗莧和刺莧等。此外,反(fan)枝莧還是桃蚜、黃瓜花葉病毒、小(xiao)地老虎、美(mei)國(guo)盲草牧蝽(chun)、歐洲玉米螟等的田間寄主。
控制方法:(1)機械防治:結果前拔除;(2)化學除草劑,防除效果良好,如阿特拉津、乙草胺、煙嘧黃隆等作用于玉米地化學防除;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cao)(cao)醚用(yong)于大豆田除草(cao)(cao);敵草(cao)(cao)隆、惡草(cao)(cao)靈用(yong)于棉花地除草(cao)(cao)。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mei)洲,現在歐洲中、南部,亞洲和北美(mei)歸化。
入侵歷史:1974年在北(bei)京豐臺區發(fa)現,生(sheng)長在榨(zha)油廠附近(jin)的垃圾(ji)上。該種(zhong)果實具鉤(gou)刺,常隨(sui)人(ren)和動(dong)物傳播,或混在作物種(zhong)子中散布(bu)。現分布(bu)于安徽、北(bei)京、河北(bei)、河南(nan)、遼寧、內蒙(meng)古、寧夏、新(xin)疆。
入侵危害:刺蒼(cang)耳全(quan)株有毒(du),以果(guo)實最毒(du),鮮葉(xie)(xie)比干葉(xie)(xie)毒(du),嫩枝比老葉(xie)(xie)毒(du),其中毒(du)癥狀出現(xian)較晚,常于食后二日發(fa)病(bing),上腹脹悶,惡心(xin)嘔吐(tu)、腹痛,有時腹瀉、乏力、煩躁。重者(zhe)肝損傷(shang)出現(xian)黃(huang)疸(dan),毛細血管滲透性增(zeng)高而(er)出血,甚至昏迷、驚(jing)厥、呼吸,循(xun)環或腎(shen)功(gong)能衰竭而(er)死亡(wang)。該(gai)種可入(ru)侵農(nong)田,危害白菜、小麥、大豆等旱地(di)作物;對(dui)牧場危害也比較嚴(yan)重。
控制方法:開花(hua)之前進行人工拔(ba)除,并加強檢(jian)疫,特別是防止隨進口(kou)大豆(dou)和羊毛帶入。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世界(jie)各地(di)廣泛栽(zai)培(pei)和(he)歸化。
入侵歷史:1890年我國已有栽培。該種主要為(wei)人為(wei)引種而(er)引起的傳(chuan)播和擴(kuo)散,現分布安徽(hui)、北京、福(fu)建、甘肅、廣(guang)東(dong)、廣(guang)西(xi)、貴州、海(hai)南、河北、河南、湖(hu)北、湖(hu)南、吉林、江(jiang)蘇、江(jiang)西(xi)、遼寧(ning)(ning)、內(nei)蒙古、寧(ning)(ning)夏、青海(hai)、山東(dong)、山西(xi)、陜西(xi)、上(shang)海(hai)、四川、臺灣、天(tian)津(jin)、西(xi)藏、香港(gang)、新疆(jiang)、黑龍江(jiang)、云(yun)南、浙江(jiang)、重(zhong)慶(qing)。
入侵危害:旱田、果園及苗圃(pu)雜草,可(ke)纏繞和覆蓋(gai)其(qi)他植物(wu),導致后者(zhe)生(sheng)長不良。
控制方法:可(ke)(ke)(ke)在幼(you)苗期(qi)人工(gong)鏟除(chu),亦可(ke)(ke)(ke)在結果(guo)前刈割滅除(chu)。化學防除(chu),二甲四氯和 2,4-D 丁(ding)酯,可(ke)(ke)(ke)使圓葉牽牛種子不能萌發,幼(you)苗致死,葉片噴灑可(ke)(ke)(ke)殺滅圓葉牽牛成(cheng)熟植(zhi)株。
地理分布:原產美國(guo)(guo)(guo)中南(nan)(nan)部,沿(yan)密(mi)西(xi)西(xi)比河至(zhi)墨西(xi)哥灣周圍(wei)地區。巴(ba)西(xi)龜(gui)已經在除南(nan)(nan)極洲(zhou)(zhou)之外的所有大(da)洲(zhou)(zhou)上都發現有野生個體的存活(huo),并且已在歐(ou)洲(zhou)(zhou)、非(fei)洲(zhou)(zhou)、澳洲(zhou)(zhou)、亞洲(zhou)(zhou)和美國(guo)(guo)(guo)原產地以(yi)外的美洲(zhou)(zhou)等世界范圍(wei)內成功入侵。目前分布:日本(ben)、智(zhi)利(li)、南(nan)(nan)非(fei)、意大(da)利(li)、韓國(guo)(guo)(guo)、泰國(guo)(guo)(guo)、澳大(da)利(li)亞、德國(guo)(guo)(guo)、法國(guo)(guo)(guo)、以(yi)色列、英(ying)國(guo)(guo)(guo)、西(xi)班牙、巴(ba)哈馬(ma)、百慕大(da)、巴(ba)西(xi)、哥斯(si)達黎加、密(mi)克羅尼(ni)西(xi)亞共和國(guo)(guo)(guo)、新西(xi)蘭(lan)、波蘭(lan)、越南(nan)(nan)、孟(meng)加拉國(guo)(guo)(guo)、印度(du)、丹麥、加拿大(da)。
入侵歷史:巴西龜20世紀80年代經香港引入我國內陸廣東,繼而迅速流向全國。寵物丟棄、養殖逃逸(yi)、錯誤放生等導致其在(zai)(zai)野外(wai)普遍(bian)存在(zai)(zai),我(wo)國已(yi)經成為世界上(shang)巴西龜最多的(de)國(guo)家。分布(bu)范(fan)圍以人口(kou)較為(wei)集中的(de)城(cheng)市周邊水域為(wei)主,目前野外分布最北端(duan)為遼寧沈陽市,南端(duan)為海南五(wu)指山(shan)市,最西(xi)端(duan)為云南高黎貢(gong)山(shan)自然(ran)保護區。河(he)北、河(he)南(nan)、陜西、遼寧、四川、湖北、湖南(nan)、江西、安徽、山東、山西、江(jiang)蘇、浙江(jiang)、福建、海南、廣(guang)東、廣(guang)西、上海18個省(區、市)有巴西龜養殖場的分布。
入侵危害:巴西龜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收錄為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巴西龜排擠本(ben)地物種,對(dui)入侵地的本(ben)土龜造成嚴重(zhong)威脅(xie)。還是沙門氏桿(gan)菌傳播的(de)罪魁禍首,在美國每年(nian)大約有(you)100~300萬的(de)人感(gan)染(ran)此病菌,其(qi)中 14%的(de)病例由龜類傳(chuan)染。
防控方法:巴西龜不可以(yi)放生(sheng)到野外,嚴格控制養殖場的逃逸。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廣泛分布(bu)于亞馬遜河流域。
入侵歷史:1980年引入我國,因(yin)其作為觀賞魚出現。現廣(guang)布于廣(guang)東、湖(hu)北、臺灣、廣(guang)西(xi)(xi)、陜西(xi)(xi)、四川、重慶、江(jiang)(jiang)蘇、江(jiang)(jiang)西(xi)(xi)、海南、安徽、上海、浙(zhe)江(jiang)(jiang)、福(fu)建(jian)、云(yun)南、吉(ji)林。
入侵危害:成(cheng)年(nian)的(de)豹(bao)紋脂身鲇食(shi)量巨大,除(chu)了(le)青苔等藻(zao)類(lei),它還(huan)會以其它魚類(lei)的(de)魚卵為食(shi),一(yi)天可以吃(chi)掉(diao)3000~5000粒魚卵,也(ye)會吞食(shi)魚苗。
防控方法:嚴控人(ren)為引(yin)種(zhong)和傳播,防(fang)止擴散到自然水系。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分布于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ya)、巴拉圭、秘(mi)魯(lu)、美(mei)國、孟加(jia)拉國。
入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紅腹鋸鮭脂鯉被開發為觀賞魚引入我國。目前分布于廣東、廣西(xi)、浙江、四川、湖南、江西(xi)、北京(jing)、天津、遼寧、吉林、福建(jian)、海南(nan)、臺灣。
入侵危害:食人鯧性情十分兇猛殘暴,可在短時間內將大于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的(de)動物吃(chi)掉,對于入(ru)侵(qin)地的(de)當地魚種造(zao)成危害,嚴重(zhong)威脅漁(yu)業(ye)發展(zhan);嚴重威(wei)脅分(fen)布區人類健康。
防控方法:嚴格(ge)控制觀(guan)賞紅腹鋸鮭脂鯉進入(ru)自然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