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1 | 長芒莧 | 綠莧,野莧 | 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 | 莧科 |
2 | 垂序商陸 | 十蕊商陸,美商陸,美洲商陸,美國商陸,洋商陸,見腫消 | Phytolacca americanaL. | 商陸科 |
3 | 光莢含羞草 | 簕仔樹,光葉含羞草 | Mimosa bimucronata (DC.) Kuntze | 豆科/蝶形花科 |
4 | 五爪金龍 | 假土瓜藤,黑牽牛,牽牛藤,上竹龍,五爪龍 | Ipomoea cairica (L.) Sweet | 旋花科 |
5 | 喀西茄 | 苦顛茄,苦天茄,刺天茄 | Solanum aculeatissimum Jacquin | 茄科 |
6 | 黃花刺茄 | 刺萼龍葵,刺茄,尖嘴茄 | Solanum rostratum Dunal | 茄科 |
7 | 刺果瓜 | 刺果藤,棘瓜,單子刺黃瓜,星刺黃瓜 | Sicyos angulatusL. | 葫蘆科 |
8 | 藿香薊 | 勝紅薊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菊科 |
9 | 大狼杷草 | 接力草,外國脫力草,大花咸豐草,大狼把草 | Bidens frondosa L. | 菊科 |
10 | 野燕麥 | 燕麥草,烏麥,香麥,鈴鐺麥 | Avena fatua L. | 禾本科 |
11 | 水盾草 | / | Cabomba caroliniana Gray | 莼菜科 |
12 | 食蚊魚 | / | Gambusia af inis(Baird et Girard) | 鳉形目,胎鳉科 |
13 | 美洲大蠊 | 蟑螂,蜚蠊,偷油婆,香娘子,石姜,負盤,滑蟲,茶婆蟲 | Periplaneta Americana (L.) | 蜚蠊目,蜚蠊科 |
14 | 德國小蠊 | 德國蟑螂,德國姬蠊 | Blattella germanica (L.) | 蜚蠊目,姬蠊科 |
15 | 無花果蠟蚧 | 榕龜蠟蚧,擬葉紅蠟蚧,銹紅蠟蚧,薔薇蠟蚧 | Ceroplastesrusci(L.) | 蚧總科,蚧科,蠟蚧亞科 |
16 | 棗實蠅 | / | Carpomya vesuviana Costa | 雙翅目,實蠅科 |
17 | 椰子木蛾 | 黑頭履帶蟲、椰蛀蛾、椰子織蛾 | 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 | 鱗翅目,木蛾科,木蛾亞科 |
18 | 松樹蜂 | 云杉樹蜂,輻射松樹蜂 | Sirex noctilio Fabricius | 膜翅目,樹蜂科 |
地理分布:原(yuan)產于非洲北(bei)部(bu),可(ke)能是在販賣(mai)黑(hei)人時期由(you)非洲帶入美洲。
中國分布:美洲(zhou)大蠊在中國各(ge)省市(shi)廣(guang)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北京、河(he)北、遼寧、黑龍江、上(shang)海(hai)、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dong)、湖北、廣(guang)東(dong)、廣(guang)西、海(hai)南、四川(chuan)、貴州、云南、臺(tai)灣等(deng)地。
入侵危害:美(mei)洲(zhou)大蠊(lian)的(de)排泄(xie)物(wu)和(he)蛻落的(de)表(biao)皮帶有(you)過敏原,可以引發皮疹、哮(xiao)喘等病癥;美(mei)洲(zhou)大蠊(lian)還(huan)能攜帶多種致病菌,如痢疾(ji)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沙門桿菌、傷寒桿菌和(he)寄生蟲卵,是(shi)家畜及(ji)人(ren)類(lei)許(xu)多傳(chuan)(chuan)染性疾(ji)病的(de)重(zhong)要(yao)傳(chuan)(chuan)播媒(mei)介(jie)。
防治方法:保持室內隱蔽場所的清潔衛生。可采用0.2%的氯菊酯對美洲大蠊直接噴灑,有100%的致死效果;或噴灑氯氰菊酯+有機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增效磷等防除(chu)美(mei)洲大蠊(lian)。也可采(cai)用人工合成的美(mei)洲大蠊(lian)性信(xin)息素(su)作為引誘劑(ji)及病毒制劑等進行防治。目前,也有利用蜚蠊嚙小蜂寄生(sheng)美洲大蠊的卵(luan),天然寄生(sheng)率超過50%。
地理分布:原產南亞,也有(you)學者認為起源于非洲。隨著(zhu)地區間(jian)經濟貿(mao)易而遠距(ju)離傳播。
中國分布:分(fen)(fen)布遍及全(quan)球,在(zai)熱帶、亞(ya)熱帶、溫帶、寒(han)帶均有(you)分(fen)(fen)布。現主要(yao)分(fen)(fen)布于北(bei)京、遼(liao)寧、黑(hei)龍江、上海、福建(jian)、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新(xin)疆等地。
入侵危害:德國小蠊分泌物可使食(shi)物變質(zhi)(zhi),導致(zhi)人(ren)類(lei)中毒。它會咬食(shi)和(he)破壞食(shi)品、紙張、文物、電子設備等,同時攜(xie)帶(dai)痢疾桿菌(jun)(jun)、結核桿菌(jun)(jun)、脊(ji)髓灰質(zhi)(zhi)炎病(bing)(bing)毒、乙肝病(bing)(bing)毒等多種致(zhi)病(bing)(bing)菌(jun)(jun)而威脅人(ren)類(lei)健康,嚴重影響人(ren)類(lei)居住環境和(he)生(sheng)活質(zhi)(zhi)量。
防治方法:保持室(shi)內各場所清潔衛生。可采用丁(ding)子香(xiang)酚、α-松(song)油醇(chun)、肉桂醇(chun)3種植物精油等(deng)比(bi)例混(hun)合(he)物防(fang)(fang)除德(de)國(guo)小蠊。化學防(fang)(fang)治德(de)國(guo)小蠊較便捷(jie)和有效,如噴灑(sa)(sa)氟(fu)蟲胺、毒死蜱、菊酯類藥劑,也(ye)可投(tou)放(fang)(fang)毒餌,噴灑(sa)(sa)和投(tou)放(fang)(fang)時(shi)要注意(yi)環境污染和人畜(chu)健康(kang)。
地理分布:主(zhu)要產于(yu)美國(guo)南(nan)方(fang)、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
中國分布:為控(kong)制(zhi)蚊(wen)(wen)子和(he)瘧疾的發(fa)生,食(shi)蚊(wen)(wen)魚(yu)(yu)(yu)分(fen)別(bie)于1911年(nian)和(he) 1927年(nian)被(bei)引(yin)入到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臺灣(wan)和(he)大陸。20世紀中(zhong)(zhong)后期,為提高漁業產量,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云南省眾多高原湖泊大量引(yin)種(zhong)外(wai)來魚(yu)(yu)(yu)類,食(shi)蚊(wen)(wen)魚(yu)(yu)(yu)隨著其(qi)它魚(yu)(yu)(yu)類引(yin)種(zhong)被(bei)無(wu)意引(yin)入。目前,食(shi)蚊(wen)(wen)魚(yu)(yu)(yu)在(zai)(zai)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長江以南(包括臺灣(wan))的各(ge)地小水體中(zhong)(zhong)均有(you)分(fen)布(bu),同時在(zai)(zai)云南高原湖泊中(zhong)(zhong)也有(you)分(fen)布(bu)。
入侵危害:食蚊魚通過捕食浮游動物、土著魚類的魚卵或魚苗、兩棲類的卵或幼體,造成當地部分土(tu)著種的瀕危和(he)滅絕,進而改變入侵地水(shui)(shui)生物種群落結構,影(ying)響水(shui)(shui)生生態系統(tong)功(gong)能。因(yin)此,食(shi)蚊魚(yu)已(yi)經被納入由世(shi)界自然保護聯盟公(gong)布的全球(qiu)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種名單。目前在中國(guo)國(guo)家級自(zi)然保(bao)護區(qu)已經發現(xian)食(shi)蚊魚的分(fen)布。
防治方法:嚴(yan)控人為引種和傳(chuan)播(bo),禁止(zhi)隨意放生,防止(zhi)擴散到自(zi)然水系。
地理分布:原產熱帶美洲。
中國分布:20世紀50年代由廣東中山縣旅美華僑引入我國。現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xi)、湖南(nan)、廣(guang)東、廣(guang)西(xi)、海南(nan)、云南(nan)、香港、澳門(men)。
入侵危害:常生于村邊、溪流邊、果園及荒地中,適應性強,具有較強的抗逆性,生長迅速,栽后當年就能(neng)長到2m左右;具有較(jiao)強的競(jing)爭能(neng)力,能(neng)在短時間內形成(cheng)單優群(qun)落,排(pai)擠本地物種,可造(zao)成(cheng)嚴重(zhong)的生態或經濟損害。該種入(ru)侵性(xing)很強,在我國已侵入自(zi)然保護(hu)區內,威脅當地生(sheng)物多樣性。
控制方法:嚴格限制引種栽培。可開花前定期砍伐后連根挖除,但由于該種為有刺的大灌(guan)木,人為進行(xing)物理治理較為困難,后續應開發生物防治技術。
地理分布:原產歐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現歐、亞、非三洲的溫寒地帶均有分布,北美(mei)也有輸入。
中國分布:該種是世界性的惡性農田雜草,可隨其它種子或鳥類啄食后異地擴散,19世(shi)紀中葉曾先后在香港和福州采(cai)到標本。現(xian)主要分布于北(bei)京、天津、河北(bei)、山西、內蒙(meng)古、遼寧(ning)、吉(ji)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hu)(hu)北(bei)、湖(hu)(hu)南、廣東(dong)、廣西、海南、重(zhong)慶、四川、貴(gui)州、云(yun)南、西藏(zang)、陜西、青海、寧夏、新疆、臺灣(wan)、香港、澳門。
入侵危害:該種海拔4300m以下均可分布,常見于荒野或田間,根系發達,分蘗能(neng)力強,為農田惡性雜草,可與農作物爭水、爭光、爭肥,降低作物產(chan)量;同(tong)時種子易(yi)混雜于作(zuo)物中,降低作(zuo)物品(pin)質(zhi)。野(ye)燕麥能傳播(bo)小麥條銹(xiu)病、葉銹(xiu)病,同時是小麥黃矮病(bing)等毒病(bing)和多(duo)種害(hai)蟲(chong)的(de)中間寄主和越冬越夏的(de)棲息場所。
控制方法:開展化學防除,單獨使用野麥畏乳劑或驃馬濃乳劑對野燕麥具有良好防除效果(guo),對小麥(mai)(mai)及下茬(cha)作物(wu)比較安全(quan),施(shi)一次(ci)藥即可控制當季野燕麥(mai)(mai)危害。加強植(zhi)物檢疫,尤其是種(zhong)子檢疫工作,防止播種(zhong)含有野燕麥的種(zhong)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