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
春秋屬(shu)越(yue)國(guo)(guo)東(dong)境(jing),戰國(guo)(guo)時屬(shu)楚國(guo)(guo),曾經是楚國(guo)(guo)春申君(jun)黃(huang)歇的(de)封邑(yi),貫穿現代上海的(de)黃(huang)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bie)稱為(wei)“申”。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de)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de)居民(min)多以捕(bu)魚為(wei)(wei)生,他們創(chuang)造了一種竹編的(de)捕(bu)魚工(gong)具(ju)叫(jiao)“扈”,又(you)因為(wei)(wei)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du)(du)”,因此(ci),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wei)(wei)“扈瀆(du)(du)”,以后又(you)改“扈”為(wei)(wei)“滬”。
“上(shang)(shang)海”因位于(yu)松江(吳(wu)淞江)下游支流“上(shang)(shang)海浦”而得名(ming)。
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xian),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shi)上(shang)海(hai)地區建縣(xian)之始。宋末(mo)置上(shang)海(hai)鎮。
1292年,元朝(chao)設上海(hai)縣,縣治在(zai)今天上海(hai)市中心黃浦江沿(yan)岸(an),一般被視(shi)為上海(hai)市歷(li)史的起點。
明朝時,上海逐漸(jian)興盛,1553年,為抵(di)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nan)(nan)市區,現與黃浦(pu)(pu)區合(he)并),歸屬南(nan)(nan)直隸(li)松(song)江(jiang)府管轄。松(song)江(jiang)府轄境(jing)為全國最(zui)大的棉(mian)紡中心(xin),除(chu)華亭(ting)縣(xian)外,另有青(qing)浦(pu)(pu)縣(xian)(今(jin)青(qing)浦(pu)(pu)區)、金山衛(今(jin)金山區)等(deng)。
清朝沿襲(xi)明(ming)制,歸屬江南(nan)省松江府,設(she)江海關。
近代——上海開埠至1912年
在第一次鴉片戰(zhan)爭后,依照1842年簽訂的(de)中(zhong)英南京條約,上海在1843年開辟為(wei)中(zhong)國(guo)五個對外(wai)通商(shang)口岸之一,英國(guo)、美國(guo)和法國(guo)陸續在上海設(she)立了居留地(di),在太(tai)平(ping)天國(guo)戰(zhan)爭期間於(wu)1855年小刀會的(de)廣東人(ren)劉麗川(chuan)、1860年6月太(tai)平(ping)軍賴文光、1862年初太(tai)平(ping)軍李秀成(cheng)共三次占領(ling)部(bu)份上海發(fa)生戰(zhan)役,1854年成(cheng)立了自治(zhi)機構工部(bu)局(ju),事實(shi)上演變成(cheng)獨立于清朝地(di)方政(zheng)府行(xing)政(zheng)與司法管轄權(quan)之外(wai)的(de)租界。
此后,在上海形(xing)成(cheng)了(le)2個租界(jie)(jie)與中國地(di)方政(zheng)府(fu)分(fen)(fen)割管理(li)的局面:今上海市(shi)(shi)的黃浦(pu)、靜安(an)、虹口(kou)、楊浦(pu)四個區(qu)主要(yao)是上海公共(gong)租界(jie)(jie)(以英(ying)美為主),長寧(ning)區(qu)是上海公共(gong)租界(jie)(jie)越界(jie)(jie)筑路區(qu),盧灣(wan)、徐匯兩區(qu)主要(yao)是上海法租界(jie)(jie),而閘北區(qu)和原南(nan)市(shi)(shi)區(qu)兩片中國管理(li)的區(qu)域(華界(jie)(jie))則被租界(jie)(jie)分(fen)(fen)割為互(hu)不相連的兩塊。
開埠后(hou)的(de)近代上海(hai)迅速(su)成為(wei)遠(yuan)東最繁榮(rong)的(de)港口和經濟、金融(rong)中心(xin),是近代亞洲少數的(de)國際化大(da)都(dou)市之一,被稱為(wei)“十里洋場(chang)”。租界的(de)存在使得上海(hai)未被戰火所(suo)波及,并享有實際獨立的(de)地位和充分(fen)的(de)國際聯系,同時也給上海(hai)帶來了時至今日的(de)持續繁榮(rong)。
現代
1、北洋政府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后,清(qing)朝的(de)舊勢(shi)力(li)尚(shang)(shang)未徹底(di)清(qing)除,民國的(de)新(xin)勢(shi)力(li)尚(shang)(shang)且(qie)稚(zhi)嫩,從中央到地方,軍閥當道(dao),政府幾近(jin)癱瘓,社會呈現(xian)出一(yi)片(pian)無(wu)序混(hun)亂的(de)狀態。然而就在同時,上海(hai)的(de)租(zu)界(jie)卻(que)有如(ru)國中之國,獨享著(zhu)一(yi)份特(te)別的(de)平和,甚而,租(zu)界(jie)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yi)步加快了(le)其發展的(de)速度(du),由1912年開始至(zhi)1936年可謂上海(hai)租(zu)界(jie)高度(du)繁榮的(de)一(yi)個(ge)階段。
民(min)國初年(nian),租界(jie)以外(wai)的閘(zha)北和南(nan)市(華(hua)界(jie))屬江蘇(su)(su)省,1927年(nian),中(zhong)華(hua)民(min)國政府在租界(jie)以外(wai)地區(qu)設上(shang)(shang)(shang)海特(te)別市,歸屬中(zhong)華(hua)民(min)國行政院直轄。此(ci)時(shi),上(shang)(shang)(shang)海從(cong)法律(lv)上(shang)(shang)(shang)正式(shi)脫離江蘇(su)(su)管轄,同(tong)時(shi)并(bing)入江蘇(su)(su)省上(shang)(shang)(shang)海縣(xian)(xian)、寶山縣(xian)(xian)17市鄉。1930年(nian)7月,改稱(cheng)上(shang)(shang)(shang)海市。
20世(shi)紀初,在上(shang)海陸續發生了一系列影響(xiang)到(dao)中(zhong)國(guo)命運的(de)政治(zhi)事件(jian)。1921年7月,中(zhong)國(guo)共產黨(dang)第一次全國(guo)代表大會在上(shang)海召(zhao)開。
隨后1922年(nian)7月和(he)1925年(nian)1月,又分(fen)別召開中(zhong)共二大和(he)四大。
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ben)內外(wai)棉(mian)紗廠廠主(zhu)槍殺罷工(gong)工(gong)人,上(shang)(shang)(shang)海學生、市(shi)民聚集在上(shang)(shang)(shang)海最繁華的商業街南京路上(shang)(shang)(shang)的老閘捕房門前(qian)進行抗(kang)議,英(ying)國巡捕開槍射擊,造成了(le)五卅慘案,從而引發全國性的反英(ying)運動(dong)。
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ming)軍第26軍對(dui)工人糾察隊強行(xing)繳械(xie),造(zao)成(cheng)大(da)規模流(liu)血事(shi)件(jian),開始了(le)國共分裂。在事(shi)件(jian)的前夜,上海黑社會領袖杜月笙誘捕并殺害了(le)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汪壽(shou)華。
此后(hou),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zai)(zai)上海法(fa)租(zu)(zu)界(jie)秘密成(cheng)立)的中央機關仍然隱藏在(zai)(zai)公共租(zu)(zu)界(jie)中區鬧(nao)市(shi)的云南路達數年之久,直(zhi)到1933年江西蘇(su)區穩固后(hou)才遷往那里。
2、國民政府時期
1928年4月(yue)1日,國民政府在首都南(nan)京(jing)成立,上(shang)海因為(wei)地理優(you)勢,隨即成為(wei)全國的經(jing)濟與金融(rong)中心,直至今日。
1931年9月(yue)18日(ri),日(ri)本(ben)在(zai)東北制造九一(yi)八事變(bian)后,又在(zai)上海(hai)借口5名日(ri)本(ben)僧人在(zai)位于楊樹浦引翔港的(de)三友實業社(今長(chang)陽路(lu)雙陽路(lu)口)門前被中國工(gong)人毆(ou)打,而挑起一(yi)二八事變(bian),中日(ri)兩國在(zai)上海(hai)閘北區激烈(lie)的(de)軍(jun)事沖突持(chi)續(xu)時間長(chang)達一(yi)個多月(yue),以至(zhi)于南京國民政府也(ye)暫時遷(qian)移到洛(luo)陽。
1937年(nian)8月13日(ri),蔣中(zhong)正調動大(da)(da)約70萬中(zhong)國(guo)軍(jun)隊(dui)(dui)(dui)(dui)(包括他的(de)(de)(de)大(da)(da)部分精銳部隊(dui)(dui)(dui)(dui)),在上海(hai)附(fu)近與日(ri)軍(jun)展開長(chang)達3個月的(de)(de)(de)淞滬(hu)會戰,雖(sui)然中(zhong)國(guo)軍(jun)隊(dui)(dui)(dui)(dui)付出了極大(da)(da)的(de)(de)(de)代價(陣亡(wang)33萬人,空軍(jun)損失過(guo)半。約當時全(quan)國(guo)三分之一軍(jun)隊(dui)(dui)(dui)(dui)兵(bing)員(yuan)),但(dan)最(zui)終實力占(zhan)優勢的(de)(de)(de)日(ri)本(ben)軍(jun)隊(dui)(dui)(dui)(dui)擊敗了中(zhong)國(guo)軍(jun)隊(dui)(dui)(dui)(dui),武力占(zhan)領上海(hai)除租(zu)界以(yi)外的(de)(de)(de)全(quan)部地區,日(ri)人并(bing)將上海(hai)改名為大(da)(da)道市,取自禮運(yun)大(da)(da)同篇之“大(da)(da)道之行也,天下為公(gong)”,抗(kang)日(ri)組織(zhi)鐵血(xue)鋤奸(jian)團也同時針對漢奸(jian)、日(ri)軍(jun),展開一連串可(ke)歌可(ke)泣、熱血(xue)澎湃的(de)(de)(de)抗(kang)日(ri)戰爭(zheng)。
在(zai)淞滬(hu)會戰期(qi)間,上海公共租(zu)界(jie)的(de)北區(qu)及東區(qu)(即今虹(hong)口、楊浦兩區(qu))作為日(ri)軍(jun)防區(qu)和(he)日(ri)本勢力范(fan)圍(wei),和(he)華界(jie)一樣受(shou)到(dao)重創。上海法租(zu)界(jie)和(he)蘇州河以(yi)南的(de)上海公共租(zu)界(jie)中區(qu)及西區(qu)則開(kai)始了(le)長達四(si)年多的(de)孤島(dao)時期(qi)。
1941年(nian)12月7日太平洋(yang)戰爭爆發后,日本對英(ying)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zu)界(jie)(jie),上海全境被(bei)日本占領。后日本將租(zu)界(jie)(jie)“交還”給其扶持的傀儡汪精衛政權,美英(ying)也放棄租(zu)界(jie)(jie)。
1942年起,具有(you)一個世紀歷史(shi)的租界便不復存(cun)在了(le)。1945年上海(hai)(hai)由(you)中華民國接管(guan)。此后到(dao)1949年5月(yue),上海(hai)(hai)一直由(you)國民政府接管(guan)統(tong)治。
1946年,國(guo)(guo)民政(zheng)府統(tong)領的(de)中華民國(guo)(guo)國(guo)(guo)軍(jun)和中國(guo)(guo)共(gong)產黨(dang)領導的(de)中國(guo)(guo)人民解放軍(jun)之間爆發大規模內戰(zhan)(zhan)(參見(jian)國(guo)(guo)共(gong)內戰(zhan)(zhan))。
1949年5月28日,解放軍擊敗國(guo)軍后控制上海全境,此間(jian),許(xu)多(duo)與國(guo)民(min)政府及海外機(ji)構有(you)關的人員(yuan)、財產(chan)和機(ji)構追隨國(guo)民(min)黨(dang)撤(che)離上海。
新中國
1949年5月27日,上(shang)海獲得(de)解放,經過上(shang)海歷(li)屆(jie)政府(fu)與人(ren)民長期不懈的(de)改造和建(jian)設,上(shang)海成(cheng)為(wei)新中(zhong)國的(de)重要的(de)工商業基地。
改革開放后的20年(1978-1998年),特別是1993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上海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她正日舉國成為中國的經濟、金(jin)融、科技(ji)、信息、文(wen)化中心,一座國際(ji)化的現(xian)代大都市(shi)正在(zai)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