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shi)紀六七十年代,南(nan)洼村民(min)為(wei)修建水庫及(ji)建房取(qu)土,將(jiang)遺址中部破壞部分(fen),其余保存較好。從取(qu)土形成的斷面上,可以清楚(chu)地發現較為(wei)豐富的二里頭文(wen)化時期的灰坑、墓(mu)葬和文(wen)化層堆積。
2004年3月(yue)至6月(yue),鄭州大學考(kao)古(gu)系和鄭州市文(wen)物考(kao)古(gu)研究所聯(lian)合(he)對該遺址(zhi)進行了調查、勘探與試掘。 ?
2004至2006年,鄭州大學(xue)歷史學(xue)院考(kao)古系(xi)先后五次對其發掘,出(chu)土了較(jiao)為(wei)豐富的文(wen)化遺物。
南(nan)洼遺址隸屬(shu)河(he)南(nan)省登封市(shi)君召鄉南(nan)洼村,南(nan)臨(lin)鄭洛公路,向北約1千米(mi)即為(wei)(wei)(wei)君召鄉政府所在地,面積(ji)約30萬平方米(mi),現為(wei)(wei)(wei)登封市(shi)文物保護單位。從取土形成(cheng)的(de)斷(duan)面上(shang),可以(yi)清(qing)楚(chu)地發現較為(wei)(wei)(wei)豐富的(de)二里頭文化時期的(de)灰坑(keng)、墓葬(zang)和文化層(ceng)堆積(ji)。
南(nan)洼遺址,位(wei)于河南(nan)省(sheng)登封市(shi)西南(nan)約40公里的嵩山(shan)南(nan)麓(lu),是一處(chu)以二里頭文化為主,兼(jian)有殷(yin)墟、東周等(deng)時期的文化遺存。
該遺(yi)(yi)址北(bei)依少(shao)室山,南(nan)望伏牛山余脈,東部為(wei)一(yi)道南(nan)北(bei)向丘(qiu)陵,向西(xi)地(di)勢(shi)開闊,有(you)水自東北(bei)向西(xi)南(nan)穿過,后(hou)西(xi)折匯入(ru)伊河支流白降河。遺(yi)(yi)址地(di)勢(shi)較(jiao)為(wei)平(ping)坦,中部稍高,地(di)表現為(wei)農田(tian)。該遺(yi)(yi)址東南(nan)與仰韶(shao)時期的(de)后(hou)孟(meng)村(cun)遺(yi)(yi)址相接,向西(xi)南(nan)5千多米為(wei)仰韶(shao)時期的(de)潁陽遺(yi)(yi)址。
2013年(nian)5月,被國務(wu)院核定公布為第(di)七批(pi)全國重點文物保(bao)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