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lin)(lin)潁(ying)大(da)蒜,河(he)南(nan)省(sheng)漯河(he)市臨(lin)(lin)潁(ying)縣特(te)產(chan),全國農產(chan)品地理標志。
臨潁(ying)(ying)縣(xian)地處黃淮平原,土壤耕作性能好,肥(fei)力較高,溫熱條件適宜種植大蒜。臨潁(ying)(ying)大蒜在當地已有(you)千余(yu)年的栽培歷(li)史,其(qi)品質獨特、皮白(bai)瓣勻、肉質細嫩、色味(wei)俱佳,尤以蒜香(xiang)濃郁、辛辣芳香(xiang)、搗汁不懈、久放不餿等特點著稱。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ren)民(min)共和(he)國農業部正式批準(zhun)對“臨潁(ying)大蒜”實施(shi)農產(chan)品地理標志(zhi)登(deng)記保(bao)護。
漯(luo)河市臨潁(ying)縣(xian)所轄瓦店鎮(zhen)(zhen)、陳莊鄉、皇帝廟(miao)鄉、臺陳鎮(zhen)(zhen)、巨陵鎮(zhen)(zhen)共計5個(ge)鄉(鎮(zhen)(zhen))87個(ge)行政村(cun)。地理坐標為(wei)東經(jing)113°43′~114°09′,北緯33°43′~33°59′。
外在感官特(te)征:臨(lin)潁(ying)大(da)蒜品質獨特(te)、皮色潔白、瓣(ban)(ban)勻緊密、頭大(da)瓣(ban)(ban)多(duo)、10-14瓣(ban)(ban)、肉質細嫩、色味(wei)俱佳(jia),尤以(yi)蒜香濃郁,辣味(wei)辛烈、搗汁不懈、隔夜(ye)不餿等特(te)點著稱。新(xin)鮮度:新(xin)鮮、清(qing)潔。色澤:具有(you)(you)本品種(zhong)成熟時固有(you)(you)的(de)色澤,皮白瓣(ban)(ban)勻。
品種特(te)有的風味(wei)(wei):皮色潔白、瓣勻緊密、辣味(wei)(wei)辛(xin)烈、蒜香濃郁(yu)、爽(shuang)脆多汁、肉質細嫩、搗(dao)汁不懈、隔(ge)夜不餿。
內在品(pin)質指標:內在品(pin)質指標:臨潁(ying)大蒜蛋白質≥6.2g/100g,抗(kang)壞(huai)血酸(suan)含(han)量(liang)≥6.54mg/100g,氨基酸(suan)總量(liang)≥3.9g/100g,蒜素(su)含(han)量(liang)≥6.94g/100g。
安全要求:臨潁大(da)蒜必須達到“農業(ye)部綠色食品(pin)標準大(da)蒜”的衛生指(zhi)標。有《農產品(pin)質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情(qing)形(xing)的不得上市(shi)銷售。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臨潁大蒜種植(zhi)面積在200公頃左(zuo)右徘徊(huai)。
1983年以后,臨(lin)潁大蒜種(zhong)植面積(ji)擴大到(dao)4000公頃。
2004年,臨潁大蒜種植面積(ji)已達7333公頃。
2018年(nian),臨潁(ying)縣(xian)以臺陳鎮、皇帝廟鄉為中心,種植大(da)蒜面(mian)積4萬多畝,種植農戶(hu)4000多戶(hu)。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ren)民共(gong)和(he)國農業(ye)部(bu)正式批準對“臨潁大蒜(suan)”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deng)記保護。
早(zao)在一千七百多年(nian)前的漢代,臨潁縣就開(kai)始種植(zhi)大蒜(suan),歷代以(yi)來陸續有延植(zhi)生產。
中(zhong)華人(ren)民共和(he)國成立前,臨(lin)潁大蒜(suan)只作為一種調味品自食,多(duo)種在菜園、村邊(bian),面積甚小(xiao)。
20世紀90年代初,臨潁(ying)大蒜被列(lie)入全國名特優(you)農產品予以開發利用。
2019年(nian)4月,為規范種(zhong)植方法(fa)、拓寬銷售渠(qu)道,臨潁(ying)縣辣椒大(da)蒜商(shang)會正(zheng)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