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jing)(jing)市(shi)第二十五(wu)中(zhong)學(xue)(xue)前身(shen)由美國(guo)基督教(jiao)公(gong)理會傳教(jiao)士白漢理創建于(yu)1864年(nian)(nian),名為(wei)“男蒙(meng)館(guan)”,以小學(xue)(xue)教(jiao)育(yu)為(wei)主(zhu);1900年(nian)(nian),毀于(yu)義和(he)團運動;1902年(nian)(nian),經重建更名為(wei)育(yu)英學(xue)(xue)校,是北京(jing)(jing)近代(dai)教(jiao)育(yu)史中(zhong),引進西方(fang)科學(xue)(xue),開展現代(dai)教(jiao)育(yu)較早的學(xue)(xue)校;1952年(nian)(nian),由私(si)立轉為(wei)公(gong)辦(ban)(ban),更名為(wei)北京(jing)(jing)市(shi)第二十五(wu)中(zhong)學(xue)(xue);1958年(nian)(nian),被評為(wei)為(wei)北京(jing)(jing)市(shi)十所(suo)“紅旗學(xue)(xue)校”之一;1996年(nian)(nian),學(xue)(xue)校由公(gong)辦(ban)(ban)轉為(wei)民辦(ban)(ban)公(gong)助辦(ban)(ban)學(xue)(xue);2009年(nian)(nian),再次轉為(wei)公(gong)立中(zhong)學(xue)(xue)。
截至2014年11月,學(xue)校(xiao)占地面積(ji)為15416平方米(mi)(mi),總(zong)建筑面積(ji)為16348平方米(mi)(mi),包括教(jiao)學(xue)樓和綜合樓等,學(xue)校(xiao)操場面積(ji)為4337平方米(mi)(mi)。學(xue)校(xiao)共設(she)46個教(jiao)學(xue)班(ban),學(xue)生總(zong)數1500人(ren),其中(zhong)普(pu)通高中(zhong)19個教(jiao)學(xue)班(ban),學(xue)生614人(ren),中(zhong)加合作辦學(xue)5個教(jiao)學(xue)班(ban),學(xue)生94人(ren),初中(zhong)22個教(jiao)學(xue)班(ban),學(xue)生792人(ren)。
截(jie)至(zhi)2014年11月(yue),學校有2002年建成的(de)現代化(hua)圖書實(shi)驗計算(suan)機(ji)(ji)大樓“民眾樓”,2004年翻改(gai)完成的(de)“篤(du)學樓”,1992年落成的(de)“知行樓”,以及(ji)“貝(bei)(bei)滿中齋”、“貝(bei)(bei)氏樓”和“邵氏樓”三座古建。所有教(jiao)室安裝了(le)多(duo)媒體設(she)備(bei)及(ji)電子白板,建成理化(hua)生數(shu)字綜合(he)實(shi)驗室,計算(suan)機(ji)(ji)虛擬化(hua)桌面系統實(shi)現了(le)教(jiao)師無PC主機(ji)(ji)辦(ban)公,隨(sui)時(shi)隨(sui)地訪問(wen)學校后臺數(shu)據中心。學校擁(yong)有圖書館、閱覽(lan)室、計算(suan)機(ji)(ji)房(fang)、多(duo)功能教(jiao)室、演(yan)播室、醫(yi)務室及(ji)音(yin)樂、形(xing)體、美(mei)術專業教(jiao)室等。其中圖書館藏書152785冊,閱覽(lan)室的(de)總面積(ji)為745平方米(mi)。
截至2014年11月(yue),學(xue)(xue)(xue)(xue)校專(zhuan)任(ren)教(jiao)(jiao)(jiao)師(shi)(shi)158人(ren)(ren)(ren),其中高級教(jiao)(jiao)(jiao)師(shi)(shi)36人(ren)(ren)(ren),占(zhan)23%,一級教(jiao)(jiao)(jiao)師(shi)(shi)65人(ren)(ren)(ren),占(zhan)41%,二級教(jiao)(jiao)(jiao)師(shi)(shi)57人(ren)(ren)(ren),占(zhan)36%;有碩士學(xue)(xue)(xue)(xue)位的教(jiao)(jiao)(jiao)師(shi)(shi)15人(ren)(ren)(ren),占(zhan)9.5%,學(xue)(xue)(xue)(xue)士學(xue)(xue)(xue)(xue)位的139人(ren)(ren)(ren),占(zhan)88%;市級骨干(gan)(gan)教(jiao)(jiao)(jiao)師(shi)(shi)2名(ming),區級骨干(gan)(gan)教(jiao)(jiao)(jiao)師(shi)(shi)15名(ming),分布(bu)在(zai)語文、數學(xue)(xue)(xue)(xue)、英(ying)語、物理、化學(xue)(xue)(xue)(xue)、歷史、政治、體(ti)育、藝術等(deng)學(xue)(xue)(xue)(xue)科。
學(xue)校(xiao)在東(dong)城(cheng)區(qu)(qu)“621工程”中,學(xue)校(xiao)有3名(ming)青(qing)年教(jiao)(jiao)師(shi)(shi)拜(bai)北(bei)京市(shi)學(xue)科(ke)帶頭(tou)人(ren)(ren)為師(shi)(shi),13名(ming)青(qing)年教(jiao)(jiao)師(shi)(shi)拜(bai)市(shi)級(ji)骨(gu)(gu)干(gan)教(jiao)(jiao)師(shi)(shi)為師(shi)(shi),25名(ming)青(qing)年教(jiao)(jiao)師(shi)(shi)拜(bai)區(qu)(qu)級(ji)骨(gu)(gu)干(gan)教(jiao)(jiao)師(shi)(shi)為師(shi)(shi)。其中有12人(ren)(ren)在2010年被評(ping)為區(qu)(qu)級(ji)骨(gu)(gu)干(gan)教(jiao)(jiao)師(shi)(shi),有15人(ren)(ren)分獲區(qu)(qu)級(ji)初、高中教(jiao)(jiao)學(xue)或班主(zhu)任(ren)基本功大賽一(yi)等(deng)獎,有1人(ren)(ren)擔任(ren)校(xiao)級(ji)干(gan)部、2人(ren)(ren)擔任(ren)教(jiao)(jiao)育教(jiao)(jiao)學(xue)主(zhu)任(ren)、5人(ren)(ren)擔任(ren)年級(ji)組(zu)長或教(jiao)(jiao)研組(zu)長。
學校(xiao)班主任、年(nian)(nian)級組(zu)長全部擁有本科(ke)以上學歷,平均年(nian)(nian)齡為33歲,其中有高級教師(shi)職稱(cheng)的(de)8人(ren),一級教師(shi)職稱(cheng)的(de)19人(ren),35歲(含)以下的(de)35人(ren)。
校(xiao)徽、校(xiao)旗的(de)(de)意義,其一(yi),孟子曰:“君子有三(san)樂……,得天(tian)(tian)下(xia)英(ying)才而教育之,三(san)樂也……”“育英(ying)”兩字(zi)(zi)(zi)的(de)(de)英(ying)、漢拼(pin)音均為“YUYING”,故而用(yong)“育英(ying)”兩字(zi)(zi)(zi)的(de)(de)字(zi)(zi)(zi)頭Y字(zi)(zi)(zi)重疊放(fang)置(zhi),構(gou)成(cheng)校(xiao)旗圖(tu)案的(de)(de)主體。其二(er),選用(yong)“藍、黃、紅(hong)”三(san)色(se),以藍色(se)為旗面,寬大(da)的(de)(de)黃色(se)Y字(zi)(zi)(zi)上(shang)面,又壓上(shang)一(yi)個細(xi)而挺(ting)拔的(de)(de)紅(hong)色(se)Y字(zi)(zi)(zi)。寓意為在(zai)萬里(li)晴(qing)空之下(xia),把炎黃子孫(sun)培育成(cheng)材。藍色(se)為晴(qing)天(tian)(tian)無云時的(de)(de)天(tian)(tian)空顏色(se)。隋唐時稱嬰幼兒(er)為“黃”。紅(hong)色(se)意味著勝(sheng)利與成(cheng)功。
學校(xiao)校(xiao)旗(qi)象征(zheng)純(chun)潔、祥和(he)、熱情、豪(hao)邁、團結(jie)、進取(qu),為祖(zu)國培育英(ying)才。
菊花(hua)別名(ming):菊華、秋(qiu)菊、九華、黃花(hua)、帝(di)女(nv)花(hua)、笑靨金、節花(hua)。
因其花(hua)開(kai)于晚秋和(he)具有濃香(xiang)故有“晚艷”、“冷香(xiang)”之(zhi)雅稱(cheng)。
如果說,冬(dong)梅斗霜冒(mao)雪,是一種(zhong)(zhong)烈士(shi)(shi)不屈不撓的(de)(de)人格(ge)(ge),春蘭空谷自適,是一種(zhong)(zhong)高士(shi)(shi)遺世(shi)獨立的(de)(de)情(qing)懷,那么,秋(qiu)菊(ju)則兼有(you)烈士(shi)(shi)與高士(shi)(shi)的(de)(de)兩種(zhong)(zhong)品(pin)(pin)格(ge)(ge)。晚秋(qiu)時(shi)節,斜(xie)陽下,矮籬畔,一叢黃菊(ju)傲(ao)然開放,不畏嚴霜,不辭寂寞,無論出(chu)(chu)處進退,都(dou)顯示出(chu)(chu)可貴的(de)(de)品(pin)(pin)質。詠(yong)(yong)菊(ju)的(de)(de)詩(shi)人可以(yi)上溯到戰國(guo)時(shi)代的(de)(de)屈原,而當晉代陶淵明(ming)深(shen)情(qing)地吟(yin)詠(yong)(yong)過菊(ju)花(hua)之后,千載以(yi)下,菊(ju)花(hua)更作為(wei)士(shi)(shi)人人格(ge)(ge)的(de)(de)象征而出(chu)(chu)現在詩(shi)中畫里(li)。學校以(yi)菊(ju)花(hua)為(wei)校花(hua),表(biao)示育英學子追求君子所具有(you)的(de)(de)高潔品(pin)(pin)行。
1930年6月,學(xue)校(xiao)(xiao)(xiao)制(zhi)作鑄鐵校(xiao)(xiao)(xiao)鐘(zhong)一口(kou),約(yue)高三尺有余(yu),口(kou)徑約(yue)二(er)尺五有余(yu);齒(chi)口(kou)型,鐘(zhong)上(shang)刻校(xiao)(xiao)(xiao)訓——致知力行(xing)。用木架懸起,擊撞聲音洪(hong)亮(liang)。因歷(li)史原因,此校(xiao)(xiao)(xiao)鐘(zhong)不復存在。2004年,值140年校(xiao)(xiao)(xiao)慶,學(xue)校(xiao)(xiao)(xiao)仿照此校(xiao)(xiao)(xiao)鐘(zhong)重鑄新校(xiao)(xiao)(xiao)鐘(zhong)一口(kou),懸掛(gua)于學(xue)校(xiao)(xiao)(xiao)西側(ce)。
致知力行
“知”指(zhi)知識(shi)(shi)。中(zhong)學時代(dai)是求知的(de)(de)黃金年代(dai),課內知識(shi)(shi)很(hen)重要,而(er)更為豐富的(de)(de)課外知識(shi)(shi)、社會(hui)知識(shi)(shi)同(tong)樣重要。先(xian)秦(qin)經典《禮(li)記·大學》寫到(dao):“致(zhi)(zhi)知在格(ge)(ge)物(wu),物(wu)格(ge)(ge)而(er)后知致(zhi)(zhi)”。格(ge)(ge),意(yi)思是推(tui)究(jiu)。致(zhi)(zhi),意(yi)思為得(de)(de)到(dao)。格(ge)(ge)物(wu)致(zhi)(zhi)知,意(yi)思是窮究(jiu)事物(wu)原理,從而(er)獲得(de)(de)知識(shi)(shi)。能(neng)夠達到(dao)致(zhi)(zhi)知,必須把事物(wu)、知識(shi)(shi)探個(ge)究(jiu)竟(jing),不(bu)淺嘗輒止,囫圇吞棗(zao),才(cai)能(neng)獲得(de)(de)真知。一(yi)定(ding)要盡(jin)己心力(li)(li),不(bu)偷懶,不(bu)放棄。《禮(li)記·中(zhong)庸》寫到(dao):“力(li)(li)行近乎仁。”力(li)(li)行的(de)(de)意(yi)思是努力(li)(li)實(shi)行,要親身實(shi)踐。短暫(zan)的(de)(de)人生,盡(jin)在知行中(zhong)。不(bu)能(neng)做知識(shi)(shi)的(de)(de)巨人,行動的(de)(de)矮(ai)子;在知識(shi)(shi)經濟社會(hui),同(tong)樣不(bu)能(neng)做無(wu)知的(de)(de)莽漢(han)。真正做到(dao)致(zhi)(zhi)知力(li)(li)行,學以致(zhi)(zhi)用,一(yi)定(ding)會(hui)有成功的(de)(de)人生。
致知(zhi)(zhi)力行:用心求知(zhi)(zhi),勤奮探究,努力實踐,學會做(zuo)人。
清(qing)同治(zhi)三年(nian)(1864年(nian)),學(xue)(xue)校前身“男蒙館”,由美國基(ji)督教(jiao)(jiao)(jiao)公理會傳(chuan)教(jiao)(jiao)(jiao)士白漢理創辦,以小學(xue)(xue)教(jiao)(jiao)(jiao)育為(wei)主(zhu),成為(wei)北京市第(di)一所(suo)教(jiao)(jiao)(jiao)會學(xue)(xue)校。
清(qing)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男蒙館”在義和團(tuan)運動中(zhong)被毀。
清(qing)光緒二十八年(nian)(nian)(1902年(nian)(nian)),經由梅韙良、郭紀(ji)云等人重建,定校名為(wei)“育英學校”(一(yi)院)。
民國(guo)元年(1912年),完善學(xue)(xue)制(zhi)(zhi)為七(qi)年制(zhi)(zhi)小學(xue)(xue)及兩年制(zhi)(zhi)中學(xue)(xue)。
民國7年(nian)(1918年(nian)),中學改為(wei)四年(nian)制。
民國16年(1927年),學(xue)(xue)校在北平市教育(yu)局立案,中(zhong)學(xue)(xue)部定名為“京(jing)師私立育(yu)英(ying)中(zhong)學(xue)(xue)校”。
民國17年(1928年),改(gai)名(ming)為“北平(ping)特(te)別市私立(li)育英中學”。同(tong)年,在官房大院(yuan)設立(li)小(xiao)學部(bu),為二院(yuan),同(tong)時制定了(le)校(xiao)(xiao)旗、校(xiao)(xiao)徽、校(xiao)(xiao)花、校(xiao)(xiao)歌、校(xiao)(xiao)刊,以“致知力行”為校(xiao)(xiao)訓,并實(shi)行董事會制。
民(min)國18年(1929年),改名為(wei)“北平私立育英(ying)中學(xue)(xue)”。同年,學(xue)(xue)校(xiao)從最(zui)初的免費教(jiao)學(xue)(xue)逐(zhu)漸(jian)開始采取收費制度教(jiao)學(xue)(xue)。
民國19年(nian)(nian)(1930年(nian)(nian)),根據教育部取消大(da)學預科制的法令,設(she)六(liu)年(nian)(nian)制中(zhong)(zhong)學,在初中(zhong)(zhong)四年(nian)(nian)制基礎(chu)上添設(she)兩年(nian)(nian)制高中(zhong)(zhong),在騎河樓16號,開(kai)辟體育場,面積達(da)26畝,為三院。
民國(guo)20年(nian)(1931年(nian)),“九(jiu)一八”事變后的第三天,育英中學抗日會成立。
民國23年(1934年),育英合(he)唱隊開始了平(ping)(ping)、津、濟(ji)、京、滬、杭(hang)的旅行音樂會,北平(ping)(ping)市中學(xue)畢(bi)業(ye)會考,梁炳文(wen)、唐統一(yi)分獲高中、初(chu)中全市第一(yi),丁錦先生贈與(yu)雙(shuang)元匾(bian)懸掛于校門。
民國24年(1935年),財政部將位于(yu)燈市口大街的(de)鹽務學校校址及鹽務稽核所(suo)(suo)所(suo)(suo)址撥歸育(yu)英學校,為(wei)四院,高中部遷移(yi)至此,育(yu)英學生沖破軍(jun)警(jing)阻撓,參加了“一二·九”運動的(de)游行示威和群(qun)眾集(ji)會(hui)。
民國(guo)29年(nian)(1940年(nian)),建立進步團體“細流社”。
民國30年(1941年),在學生中建立(li)了地下(xia)黨支部(bu),張大中任書記。
民國31年(1942年),日(ri)偽市(shi)政府(fu)教育局令(ling)育英學(xue)校更(geng)名為(wei)北京(jing)市(shi)立(li)第八中學(xue)校,育英學(xue)校小(xiao)(xiao)學(xue)部更(geng)名為(wei)燈市(shi)口(kou)小(xiao)(xiao)學(xue),任(ren)命日(ri)本人竹內(nei)一(yi)為(wei)駐校教官,學(xue)校隨建日(ri)語部,開(kai)設日(ri)語課程(cheng)。
民國34年(nian)(1945年(nian)),抗戰勝利后恢復育(yu)英學校校名(ming)。
民國36年(1947年),在米市大街(jie)梅竹胡同購地,為(wei)教(jiao)職員修建宿舍,為(wei)五院。
1952年,學校由私立(li)轉為(wei)公立(li),命(ming)名為(wei)“北京市(shi)第二十五中學”,育英小學部獨立(li),取名為(wei)“北京市(shi)東城區燈市(shi)口小學”。
1955年,高(gao)中部(bu)部(bu)分師(shi)生在位于騎河樓的育英(ying)三院(yuan),組建成為(wei)“北京市第六(liu)十五中學”。
1958年(nian),育英五院的教職(zhi)工宿舍歸于房管(guan)局。
1960年,在(zai)(zai)北(bei)京市(shi)文教群英(ying)會上被(bei)評(ping)為(wei)“紅旗學校”,獲獎旗一(yi)面,遂被(bei)定(ding)為(wei)“北(bei)京市(shi)重點中學”,同年在(zai)(zai)位于騎河樓的育英(ying)第(di)三院(yuan)內,建立(li)了北(bei)京景山學校。
1963年,學校初(chu)中(zhong)(zhong)部(原一院)獨立設校,命名為“北京市(shi)燈市(shi)口(kou)中(zhong)(zhong)學”。
1968年(nian),學(xue)校(xiao)開始招收女生(sheng)入(ru)學(xue)。
1978年,四院被拆(chai),校址遷(qian)往燈市口大街55號,與(yu)北京市第一(yi)六(liu)七中(zhong)學(原私立貝(bei)滿女中(zhong)初中(zhong)部)合并,仍名(ming)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zhong)學”。
1982年,一(yi)院(yuan)被拆,撤銷燈市口中學,原師生主體回歸(gui)到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
1983年,成立校友會,王寶初任會長。
1984年(nian),舉行建校(xiao)120周(zhou)年(nian)慶祝活動(dong)。
1986年,在(zai)1943屆校友常自超(chao)支持下,開始籌集資金建(jian)立新教學樓。
1988年,開始實行校(xiao)長負責制。
1989年,“育(yu)英樓”落成(cheng)。
1990年(nian),《育(yu)英(ying)年(nian)鑒》復刊,更名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xue)年(nian)刊》,并(bing)制定(ding)新校(xiao)(xiao)(xiao)旗、校(xiao)(xiao)(xiao)徽、校(xiao)(xiao)(xiao)歌、校(xiao)(xiao)(xiao)服,舉行建校(xiao)(xiao)(xiao)126年(nian)校(xiao)(xiao)(xiao)慶。
1991年,燈市口幼兒園園址并入北京市第二(er)十五(wu)中學。
1992年(nian),新建“雙元門(men)”、“知(zhi)行樓”,先后修(xiu)繕了貝氏(shi)樓、貝滿(man)中齋、邵氏(shi)樓,鋪設塑膠操場,被(bei)列(lie)入(ru)《中國名(ming)校》一書,同年(nian)被(bei)北京市市政府(fu)命名(ming)為“花(hua)園(yuan)式單位”。
1993年,學(xue)校(xiao)實行“教職工聘任合同制”,同年由1934屆校(xiao)友(you)梁炳(bing)文(wen)捐獻稿費2萬(wan)元,建立(li)了(le)北京市(shi)第(di)二十五中學(xue)“致知力行”獎學(xue)金(jin),并每(mei)年頒發一次(ci)。
1995年,學校被(bei)評為北京(jing)市(shi)電化教育優類(lei)校,校團委會(hui)被(bei)團市(shi)委授(shou)予(yu)“紅旗團委”,校工會(hui)被(bei)全國總工會(hui)授(shou)予(yu)“模(mo)范職工之(zhi)家”。
1996年(nian),經市政府批準,北京(jing)市第二十五中學在北京(jing)市率(lv)先開展(zhan)(zhan)實(shi)行民辦公(gong)助整體改(gai)制(zhi)試驗,以吸(xi)收社會資金支持學校發(fa)展(zhan)(zhan)。
1998年,學校在西總部胡同小學租設學生宿舍。
2000年(nian),學校在廊坊市東方大(da)學城內(nei)設立(li)寄(ji)宿(su)制分部,并提出“斷奶教育”的觀念。
2002年,建成現(xian)代化(hua)圖書實(shi)驗計算機大樓“民眾樓”,坐落其(qi)中的圖書館(guan)被命名為東城區圖書館(guan)分館(guan),同年啟動“倫敦英(ying)語”校本課程。
2003年,學校獲得ISO9001/ISO14001雙標管理體(ti)系認證的學校。
2004年,成立“少年CEO學院”,旨在對學生進行就業(ye)與創業(ye)教育,同年舉行140周年校慶(qing),印(yin)制校史《育英(ying)史鑒》。
2005年,經北京(jing)市教(jiao)委、加(jia)拿大政(zheng)府正式(shi)批準的(de)北京(jing)第二十(shi)五中(zhong)學中(zhong)加(jia)合(he)作辦學項(xiang)目正式(shi)啟動,學制為高中(zhong)三年。
2009年,學校由民(min)辦(ban)公(gong)助辦(ban)學體制(zhi)回歸公(gong)辦(ban)。
2012年,獲北京市教委頒(ban)發的(de)“百(bai)年學(xue)校(xiao)”。
2011年,被批準成為“國家級教(jiao)育(yu)體制改革試驗項(xiang)目:開展高中特色(se)發展試驗項(xiang)目學校”。
2014年,“篤學(xue)樓”翻改(gai)建完成,同年舉辦建校150周年校慶(qing)活(huo)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