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是南宋理學家朱熹(xi)所(suo)創作的一首(shou)七言絕句(ju)。此詩的前兩(liang)句(ju)是用自己的切(qie)身體會(hui)告誡(jie)年輕(qing)人們;后兩(liang)句(ju)是含蓄而形(xing)象地寫出光陰(yin)似箭、時(shi)不我待的感受。全詩言明(ming)白易(yi)懂(dong),形(xing)象鮮(xian)明(ming)生動(dong),把時(shi)間快(kuai)過(guo),歲(sui)月易(yi)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夢未覺,階前梧桐忽(hu)秋(qiu)聲來比(bi)喻,十分(fen)貼(tie)切(qie),備增勸勉的力量。
偶成
少年易老學(xue)難成(cheng)①,一(yi)寸光陰不可(ke)輕②。
未覺池塘春草夢③,階前梧葉已秋聲④。
①學(xue):學(xue)問(wen),學(xue)業、事(shi)業。
②一寸光陰:日影(ying)移動一寸的時(shi)間,形容時(shi)間短暫。輕:輕視,輕松放過。
③未覺(jue):沒(mei)有感(gan)覺(jue)、覺(jue)醒(xing)。池塘春草(cao)夢:東晉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有“池塘生春草(cao),園柳變鳴禽”,是(shi)歌(ge)詠南國(guo)早春的(de)句子。
④階(jie):臺階(jie)。梧:梧桐,落葉喬木。
青春的日子(zi)容易逝去(qu),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neng)輕易放過。
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yi)夢醒(xing)來,臺階前的梧桐(tong)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li)沙沙作(zuo)響了(le)。
此詩(shi)(shi)大約寫于(yu)朱(zhu)熹的晚年(nian)。相傳朱(zhu)熹年(nian)老時(shi),散步到一(yi)所(suo)學(xue)堂,看到一(yi)群學(xue)子(zi)在室外池塘邊打鬧(nao)戲耍。當時(shi)正值深秋,梧桐樹葉隨(sui)風飄落,想到自己白(bai)頭,不禁(jin)感慨(kai)萬千,隨(sui)口吟下這首(shou)詩(shi)(shi),后人(ren)也把這首(shou)詩(shi)(shi)題名為《勸學(xue)》詩(shi)(shi)。
朱(zhu)熹(1130—1200),字(zi)元晦,一字(zi)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徽州(zhou)婺(wu)源(yuan)人(ren)(今(jin)屬(shu)江西),生(sheng)于南(nan)劍(jian)州(zhou)尤溪(今(jin)屬(shu)福建),紹興十年(nian)(1148年(nian))進士,卒后追謚“文”。朱(zhu)熹早年(nian)受業(ye)于理(li)學大(da)師(shi)(shi)李侗,師(shi)(shi)承二(er)程(cheng)學說,兼采周(zhou)敦頤、張載(zai)的(de)思想,集(ji)宋代(dai)理(li)學之大(da)成,建立了一個龐大(da)的(de)哲學思想體系,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影(ying)響最(zui)大(da)的(de)思想家(jia)。朱(zhu)熹的(de)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ji)注(zhu)》《伊(yi)洛淵(yuan)源(yuan)錄(lu)》《八朝(chao)名臣言行錄(lu)》《資治通鑒綱目》《楚辭集(ji)注(zhu)》《詩(shi)集(ji)傳》《韓(han)文考異》等,后人(ren)編纂有《朱(zhu)子(zi)語(yu)類》和《朱(zhu)文公文集(ji)》。
古(gu)人常(chang)感歲月(yue)易逝,因此非常(chang)珍視光陰(yin)(yin),有“寸(cun)陰(yin)(yin)尺璧”“一(yi)寸(cun)光陰(yin)(yin)一(yi)寸(cun)金”的(de)說法,把極其短暫的(de)時(shi)間比作金和玉。朱熹(xi)是南宋的(de)大學(xue)者,自然也(ye)覺得時(shi)間寶貴。這首詩就是告誡少年(nian)們(men)要珍惜時(shi)間,努(nu)力學(xue)習。
“少年(nian)(nian)易(yi)老(lao)學難成,一(yi)寸光陰(yin)不可輕(qing)(qing)”。這是詩人用(yong)切身體會告(gao)戒年(nian)(nian)輕(qing)(qing)人的(de)經驗(yan)之談(tan),說明(ming)人生(sheng)易(yi)老(lao),學問(wen)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yin)。因其“易(yi)老(lao)”、故“不可輕(qing)(qing)”,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ming)應該珍惜自己美(mei)好的(de)年(nian)(nian)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de)時光從身邊白白地(di)溜走(zou)。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wu)葉已秋(qiu)聲。”詩(shi)人(ren)以敏銳(rui)、細膩(ni)的(de)筆觸(chu),借用前人(ren)詩(shi)句中的(de)優美形象,結(jie)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難成”的(de)深(shen)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yue)易逝的(de)程度,用夢未覺,梧(wu)葉秋(qiu)聲來比喻,十分(fen)貼切,備(bei)增勸勉的(de)力(li)量;從(cong)而使(shi)“一寸光陰不(bu)可輕”的(de)題(ti)旨得以更鮮明的(de)體現,給讀者(zhe)留下深(shen)刻(ke)難忘的(de)印象。
朱(zhu)熹作(zuo)為一個理學(xue)家,其詩往(wang)往(wang)蘊含一些哲理,但(dan)他(ta)卻能將這些哲理用(yong)比喻的(de)方式表達出來(lai),讓人(ren)不覺枯(ku)燥乏味(wei),這是他(ta)詩歌的(de)一大特色。此詩勉勵年(nian)輕人(ren)要(yao)愛惜時間,刻苦學(xue)習,不要(yao)浪費自己的(de)青春,刻苦治學(xue),有所作(zuo)為。
廣西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寅生《中國古典詩文精品讀本》:這首詩旨(zhi)在奉(feng)勸(quan)青少年(nian)珍(zhen)惜光陰(yin),珍(zhen)惜青春,刻(ke)苦(ku)治(zhi)學,有所作(zuo)為。其主旨(zhi)是在用以(yi)勸(quan)人,亦用于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