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餐外賣盒】美劇里的所有中餐外賣,都被它承包了
美劇里的外賣(mai)似乎從來只有兩種(zhong),要么是披薩,要么是中餐。
我也搞不懂美國人為什么會深深愛上我大中華的美食,不過中餐外賣的出鏡頻率好像有(you)點高(gao)。
比如說《生(sheng)活大爆炸》那群宅男(nan),每周六都在啃中(zhong)餐(can),一(yi)啃啃了八季:
不看宅男了(le),看看有(you)點年代的《老友記》,這邊也捧(peng)著中餐外(wai)賣笑得開心:
真的,要是眼利一些,你會發現(xian)自己(ji)分分鐘被刷屏:
好萊塢電(dian)影也不由分說地淪(lun)陷了。
你看成龍大哥在吃:
安妮(ni)·海瑟(se)薇在吃:
連動畫片里也(ye)在吃:
別誤會(hui),我對外(wai)國(guo)友人(ren)熱愛(ai)中餐這件事沒什么意見。只是作為一個好奇寶(bao)寶(bao),我有點懷(huai)疑(yi)人(ren)生:
這到底是誰家的中餐啊,
它憑什么承包了所有美劇和電影的外賣鏡頭啊!
帶著半嚴謹的態度,我瞅了眼Google,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這些中餐(can)外賣盒英文名叫(jiao)Oyster pail(牡蠣桶)。能(neng)攻下美(mei)(mei)劇、占領好萊塢并不是因為它背(bei)后有多(duo)會砸錢打廣告的金主,只是因為整個美(mei)(mei)利(li)堅的中餐(can)館都(dou)在用。
可(ke)是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要叫牡蠣(li)桶(tong)?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美國中餐館(guan)都在用?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是紙做的?就不(bu)怕湯汁灑一地(di)?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為(wei)(wei)(wei)(wei)什(shen)么(me)?
反正故事要從(cong)一個(ge)世紀(ji)前(qian)說起了。
這個(ge)紙折成(cheng)的桶(tong)呢,原(yuan)本是(shi)設計用來裝牡蠣(就(jiu)是(shi)生蠔啦)的。19世紀末(mo)20世紀初那會,美國(guo)盛產牡蠣,由(you)于(yu)價格不貴,很(hen)快它們躺在了千(qian)千(qian)萬萬美國(guo)人的餐(can)桌(zhuo)上。
但(dan)開殼(ke)什么的處理實在是力(li)量與技(ji)巧的比拼……動動腳趾頭都知道,大家當然把(ba)這種麻煩事交給了(le)攤檔老板。
1903年,紐約街(jie)頭隨處可見賣牡蠣的攤檔
據說當時在美國西海(hai)岸采集牡蠣(li)的工(gong)人(ren)大多(duo)來(lai)自亞(ya)洲,他們中巧手的,學(xue)日本人(ren)拿(na)紙(zhi)折(zhe)一折(zhe)做成了防漏的桶(tong)狀;給(gei)客人(ren)裝好開殼后的牡蠣(li),開開心心就回家做飯(fan)去了。
這個“據(ju)說(shuo)”已經難辨真假(jia)了(le)。不過可以考(kao)究的是(shi),在(zai)美國的專利庫(ku)里留(liu)存至今的,是(shi)1894年(nian)F.W.Wilcox同(tong)學發明的這一款:
但吃(chi)牡蠣(li)的習慣并沒有長(chang)盛不衰。二戰之后,由(you)于(yu)打撈過度,牡蠣(li)減產,價格上升,自然吃(chi)的人(ren)就少了,批量生產的牡蠣(li)桶很(hen)快就剩了一大(da)堆。
好(hao)是(shi)好(hao)在(zai),美國開始了(le)郊區(qu)化,那會兒家(jia)家(jia)戶戶也(ye)都用(yong)上了(le)微波爐,冷凍與半加工食品(pin)興(xing)起(qi),餐(can)廳食物外帶(dai)成了(le)一種(zhong)流行的(de)生活方式。
于是我們(men)的“接盤(pan)俠”中餐(can)館就登場(chang)了。
以(yi)改良(liang)后(hou)的酸甜口味(wei)博得美國(guo)人歡心后(hou),一次機緣(yuan)巧合(he),有中餐館(guan)把沒(mei)人用的牡蠣桶拿來做外賣盒(he)了(le)。
俗話說(shuo)得(de)好啊,誰(shui)用誰(shui)知道(dao)。老板們發現,這個桶裝(zhuang)盒子防漏真的是一(yi)級棒啊(此處并(bing)不是在說(shuo)衛生棉)。
后來用的中餐(can)館越來越多,就這樣(yang),牡蠣桶完成(cheng)了它(ta)人生(sheng)中第一(yi)次(ci)完美的轉型。
但即使完美(mei)轉型,一開始的(de)中餐(can)外賣盒還是很低調很寡淡的(de)。
直到(dao)1970年代,制造這(zhe)些牡(mu)蠣桶的Fold-Pak公(gong)司找來了一(yi)(yi)個平面設(she)計(ji)師,他大筆一(yi)(yi)揮,才賦(fu)予了中(zhong)餐外賣盒今天風(feng)情萬(wan)種(zhong)的模樣。
雖然(ran)也(ye)有(you)其他(ta)的(de)設計圖案,但最普(pu)遍常見的(de)中餐外(wai)賣(mai)盒上,基本都畫著一(yi)座(zuo)寶塔。這座(zuo)塔當然(ran)跟紅(hong)塔山沒有(you)半毛(mao)錢關系(xi),這畫的(de)是南京大報恩寺里的(de)五彩琉(liu)璃塔(又稱瓷塔)。
聽著(zhu)有點陌生,但這座(zuo)塔其(qi)實響當(dang)當(dang)。它跟(gen)長城一起入選“世界中古七(qi)大奇(qi)跡”,在很久很久很久以(yi)前,在西方人(ren)眼里(li),它的名氣比長城要大得多。
但可惜今天看不到(dao)了,因為這座瓷塔已經在1856年(nian)太平天國時期(qi)不幸(xing)被毀。
Anyway,反正在(zai)一個(ge)世紀(ji)的完美轉型和改良后,現在(zai)的中餐外(wai)賣盒不僅承繼了(le)當時防(fang)漏的好效果,在(zai)隔熱(re)保溫和密封方面更出色,還加上了(le)一根鐵絲把手方便攜帶,簡直就是(shi)美國外(wai)賣界的一大(da)佳話。
不(bu)僅成(cheng)(cheng)了中(zhong)餐的象(xiang)征,它甚至還(huan)成(cheng)(cheng)了中(zhong)華(hua)文化(應該說(shuo)是唐人街(jie)文化)的一部分:
對,你沒看錯,這的確是(shi)一款靈感(gan)來自中餐(can)外賣盒的包包
但因(yin)為成本高,這種紙外賣(mai)盒(he)干不過(guo)一次性塑料飯盒(he),自然也沒有在中(zhong)國得到(dao)普及。
而據Fold-Pak公司很(hen)自(zi)豪(hao)地稱,他們家所有(you)外賣(mai)盒都是“Made in U.S.A.”的。
所以坦白講,這(zhe)個(ge)肚子里裝著(zhu)中餐的家伙……
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美國(guo)貨啊!
這么豐富的歷史由(you)來和(he)內(nei)涵,又頻(pin)頻(pin)上鏡,難怪(guai)那些(xie)心心念念的好孩(hai)子在(zai)美帝吃個(ge)外賣(mai)會忍不住曬圖歡呼:
不過(guo)有網友(you)提出,美(mei)劇(ju)里吃中餐外賣的方式是錯(cuo)錯(cuo)錯(cuo)的,即使是智商187的謝耳朵也(ye)不能(neng)信:
正解是……撕!
攤平(ping)它(ta)就成了(le)一個盤子了(le):
太好了,看到這(zhe)里(li)我又(you)餓(e)了。
喂,中餐館(guan)嗎?越洋(yang)外賣你(ni)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