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河北具有著數千年來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哺育了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在不同歷史時期,河北文學都曾涌現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品力作。西晉時期的文學家石崇,唐代詩人蘇味道,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毛萇,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隋唐的著名文學家魏征,清朝的文學家紀曉嵐等古代文學家數不勝數。新中國成立后,孫犁、梁斌、徐光耀、李心田、賈大山、鐵凝、“三駕馬車”、“河北四俠”……一代代河北作家以獨特的風格豐富發展了當代文學的圖景,也使得河北文學逐漸從現實主義的“一枝獨秀”開始向藝術風格的“百花爭艷”轉變,這一變化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
魏征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魏征主要著作有:《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紀曉嵐紀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于詩歌及駢文,長于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著有《紀文達公遺集》。嘉慶十年(1805年)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毛萇毛萇,西漢趙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世稱“小毛公”,《詩經》,就是漢學大儒毛亨、毛萇注釋的“毛詩”。《詩經》是毛公所傳,又稱毛詩,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漢武帝立《五經》后,才稱《詩經》,與《周易》、《尚書》、《儀禮》、《春秋》并稱為《五經》,成為儒家經典。《漢書》藝文志載:有毛詩29卷和毛詩故訓傳30卷傳于世。《詩經》共40卷,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總計305篇。
高適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主要作品:《高常侍集》。
蘇味道蘇味道(約公元648—公元705年),字味道,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區蘇邱村)人,唐代詩人,漢朝并州刺史蘇章后代,宋朝文學家蘇軾先祖。蘇味道自幼聰穎,并以文才出名,20歲舉進士及第,授予咸陽縣尉,跟隨裴行儉攻打突厥。武后強權當政時,蘇味道明哲保身,避免得罪各方,處事模棱兩可,時有“蘇模棱”之稱。蘇味道代表作品《蘇味道集》、《正月十五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