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cheng)份】 金銀花、射(she)干、金果欖、桔梗、玄(xuan)參(can)、麥冬、牛黃、冰(bing)片。輔料為蔗糖、糊(hu)精。
【性 狀(zhuang)】 本品為黃棕色至(zhi)棕褐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適(shi)應癥/功(gong)能主治】 清熱利咽(yan)(yan),解毒(du)止痛(tong)。用(yong)于小(xiao)兒肺衛熱盛所致喉痹、乳(ru)蛾,癥見(jian)咽(yan)(yan)喉腫(zhong)痛(tong)、咳嗽痰盛、口舌糜爛;急(ji)性咽(yan)(yan)炎、急(ji)性扁(bian)桃腺炎見(jian)上述癥候者。
【注意事項】
1.急(ji)性喉炎不適用,癥見(jian)咳嗽伴有犬(quan)鳴(ming)聲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2.風寒(han)襲肺(fei)咳嗽不適用(yong),癥見發熱惡寒(han)、鼻(bi)流清涕、咳嗽痰白(bai)等。
3.脾虛易腹瀉者慎服(fu)。
4.糖尿病(bing)患兒禁服。
【主要成分】廣藿香(xiang)、菊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地黃、地骨皮、白(bai)薇、薄荷(he)、石膏等。
【性狀(zhuang)】狀(zhuang)為淺(qian)棕(zong)色的顆(ke)粒,味(wei)甜、微苦。
【適應癥/功能主治】主治小兒外感(gan)風(feng)熱所致發熱重,微(wei)惡(e)風(feng)寒,頭痛,有汗或少汗,咽紅腫痛,口渴,舌(she)尖紅,苔薄黃而干,脈浮(fu)數(shu)等。
【注意事項】
1.感冒初起(qi),怕冷(leng)無汗,低燒,大便(bian)稀(xi)且次數多者(zhe)慎用。
2.一(yi)歲以下(xia)每次服6克,應分多次服用。
3.按(an)照用(yong)(yong)法用(yong)(yong)量服用(yong)(yong),服藥二天高熱不退者,應(ying)去醫(yi)院(yuan)就診(zhen)。
【主要成分】本(ben)品主要成份桑葉、薄荷、苦(ku)杏(xing)仁(ren)、桔梗、白芍、紫菀、枳(zhi)殼、陳皮、甘草。
【適應癥(zheng)】本品疏風(feng)清熱(re)(re),宣肺止咳。用(yong)于小兒外(wai)感風(feng)熱(re)(re)咳嗽,癥(zheng)見:咳嗽,咯(ge)痰,發熱(re)(re)或(huo)鼻(bi)塞,流涕(ti),微惡(e)風(feng)寒(han),咽(yan)紅或(huo)痛。
【注意事項】
1. 脾虛易腹瀉(xie)者(zhe)慎服。
2. 風(feng)寒襲(xi)肺咳嗽不適用,癥見發熱惡(e)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
3.糖(tang)尿病患兒禁用(yong)。
【主要成份(fen)】 大黃、牽牛子(炒)、檳榔(lang)、人參(can)、朱砂。
【適應癥/功能主治】 消食導(dao)滯,祛痰(tan),通(tong)便。適用于小兒停(ting)乳(ru)停(ting)食,腹脹便秘,痰(tan)盛喘咳(ke)。
【注意事項】不宜久用。
【主要成份(fen)】麻黃、苦杏仁(去皮(pi)炒)、石(shi)膏、甘草、桑白皮(pi)(蜜炙(zhi))、瓜蔞皮(pi)、黃芩、板藍根、法半(ban)夏、浙貝母、橘紅、紫(zi)蘇子(炒)、葶藶(li)子、紫(zi)蘇葉、細(xi)辛、薄荷、枇杷葉(蜜炙(zhi))、白前、前胡、石(shi)菖蒲、天花粉、青(qing)礞石(shi)(煅)。
【性(xing)狀】藥品(pin)為(wei)棕紅色液(ye)體;氣涼香,味甜、微(wei)苦(ku)。
【注意事項】
1.服用(yong)本(ben)藥(yao)時(shi)不宜同時(shi)服用(yong)滋補性中成(cheng)藥(yao)。
【主要成份】 木香、枳殼、烏藥、檳(bin)榔。性 狀(zhuang)】 本品為棕(zong)黃色至棕(zong)色的澄清(qing)液體(ti);氣芳(fang)香,味(wei)甜、微苦(ku)。
【適應癥/功能主治(zhi)】 順氣(qi)降逆(ni),消積(ji)止(zhi)痛(tong)(tong)。用(yong)于嬰幼(you)兒乳食(shi)(shi)內滯證,食(shi)(shi)積(ji)證、癥見腹(fu)脹、腹(fu)痛(tong)(tong)、啼(ti)哭不(bu)安、厭食(shi)(shi)納差、腹(fu)瀉或便秘;中(zhong)老年氣(qi)滯、食(shi)(shi)積(ji)證、癥見脘(wan)腹(fu)脹滿、腹(fu)痛(tong)(tong)、便秘;以(yi)及腹(fu)部手術(shu)后促(cu)進腸胃(wei)功能的恢復。
【注意事項】
1.冬天(tian)服用(yong)時,可將藥瓶放置(zhi)溫(wen)水中加溫(wen)5~8分鐘(zhong)后服用(yong)。
2.有(you)高血壓、心臟病(bing)、肝病(bing)、糖尿(niao)病(bing)、腎(shen)病(bing)等慢性(xing)病(bing)嚴(yan)重者(zhe)應在醫(yi)師指導下服(fu)用。
3.患兒(er)如腹脹腹痛(tong)或(huo)哭鬧不安(an)較重者應(ying)及時(shi)去醫院就診。
【主要成份】 本品(pin)為(wei)復方制劑,其(qi)組(zu)分為(wei)每1毫(hao)升含: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A 1500單(dan)位;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D3 400單(dan)位;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E 5單(dan)位;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C 35毫(hao)克;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B1 0.5毫(hao)克;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B2 0.6毫(hao)克;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B6 0.4毫(hao)克;維(wei)生(sheng)(sheng)素(su)(su)B12 2微克;煙酰胺 8微克。
【性 狀】 本品為棕(zong)色(se)或深(shen)棕(zong)色(se)的澄(cheng)清粘稠液體(ti),有水(shui)果香氣。
【適(shi)應癥/功能主治】 用(yong)于補(bu)充0-2歲嬰幼兒(er)體內維(wei)生素(su)的攝入不足。
【注意事項】
1.本品(pin)僅(jin)供嬰幼兒服(fu)用。
2.按推薦劑量(liang)服用。
3.抗酸(suan)藥可影響本品中維生素(su)A的吸收,故不應同服。
4.不應與含有大量鎂(mei)、鈣的(de)藥物合(he)用,以免引起(qi)高鎂(mei)、高鈣血癥。
【主要成分】荊(jing)芥穗(sui)、薄荷、防風、柴胡、紫蘇(su)葉(xie)、葛根、桔梗(geng)、苦杏(xing)仁(ren)、白芷、苦地丁、蘆根。輔料為蔗糖、糊(hu)精(jing)。
【適應癥(zheng)/功(gong)能主治】疏(shu)風(feng)散寒(han),解(jie)表清熱。用(yong)于風(feng)寒(han)感冒,頭痛發(fa)熱,惡寒(han)身痛,鼻流(liu)清涕,咳(ke)嗽咽干。
【注意事項】。
1..不宜(yi)在服藥期(qi)間同時服用滋補性(xing)中藥。
2.糖尿病(bing)(bing)患者(zhe)及有高(gao)血壓、心(xin)臟病(bing)(bing)、肝病(bing)(bing)、腎病(bing)(bing)等慢性病(bing)(bing)嚴(yan)重者(zhe)應在醫師(shi)指導下(xia)服用。
【主要成份】 熟地黃、山(shan)藥(炒)、大棗(zao)、硫酸亞(ya)鐵(tie)。
【性 狀】 本品為棕褐色的(de)液體;味(wei)甜,稍有鐵臭味(wei)。
【適應(ying)癥/功能主治】 健脾養胃,補(bu)血(xue)生津。用于(yu)小兒缺(que)鐵性(xing)貧血(xue)及營養不良性(xing)貧血(xue)。
【注意事項】
1.對鐵(tie)(tie)劑過(guo)敏者(zhe),非缺鐵(tie)(tie)性貧血(xue),肝腎(shen)功能嚴重損害者(zhe),胃、十二(er)指腸潰瘍患者(zhe),潰瘍性結腸炎患者(zhe),血(xue)色素沉(chen)著、含(han)鐵(tie)(tie)血(xue)黃素沉(chen)著患者(zhe)禁用。
2.服藥期間忌飲茶和食(shi)用(yong)含(han)鞣酸類食(shi)物及(ji)藥物。
3.與維生素C合用,可促進本藥的吸(xi)收(shou),但也(ye)易(yi)導致胃腸道反應(ying)。
4.與西(xi)咪替丁(ding)、去鐵(tie)胺、二巰丙(bing)醇、胰(yi)脂(zhi)酶等合用(yong),可影響(xiang)鐵(tie)的(de)吸收。
5.與制酸(suan)(suan)藥(yao)(如(ru)碳(tan)酸(suan)(suan)氫鈉)、磷酸(suan)(suan)鹽類(lei)及含鞣酸(suan)(suan)的(de)(de)藥(yao)、鈣合用,易(yi)產生沉淀,從而影響鐵(tie)的(de)(de)吸收。
6.與(yu)多(duo)巴(ba)類(如左旋多(duo)巴(ba)、卡比多(duo)巴(ba)、甲(jia)基(ji)多(duo)巴(ba)等),氟喹諾酮類、四(si)環素類藥(yao)及青霉(mei)胺(an)、鋅制劑合用(yong),可使這些藥(yao)物的吸收減(jian)少。
【主要(yao)成分】羊腸棗、珍珠、琥(hu)珀、金(jin)銀花、茯苓、薄荷、鉤藤、防風、廣東神曲、麥芽、天竺黃、天然冰片、甘草。
【性狀】本品為(wei)黃色(se)至暗黃粉末;氣芳(fang)香,味甘,微(wei)苦。
【適應癥(zheng)/功能(neng)主治(zhi)】清熱(re)化痰,消(xiao)積安(an)神。主治(zhi)小兒(er)風熱(re)引起的發(fa)熱(re),咳嗽痰鳴(ming),不思飲(yin)食,煩躁易驚,舌質紅,苔黃,脈(mo)浮數等(deng)癥(zheng)。
【主(zhu)要成分(fen)】一點紅、毛大丁草、山梔茶、蜘蛛(zhu)香(xiang)。輔料為蔗糖。
【性狀】本品(pin)為(wei)黃褐色至棕褐色的顆(ke)粒;味甜,微苦。
【適(shi)應癥/功能主(zhu)治】醒脾開胃(wei),養血安神,固腸止瀉。用于脾氣(qi)虛所(suo)致的(de)兒童厭食,腹(fu)瀉便溏,煩躁盜汗(han),遺(yi)尿夜啼(ti)。
【注意事項】
1.長期厭(yan)食,體弱消瘦(shou)者,及腹脹重(zhong)、腹瀉次數(shu)增(zeng)多者應(ying)去醫(yi)院(yuan)就診(zhen)。
2.服藥7天癥(zheng)狀無緩(huan)解,應(ying)去醫(yi)院就診。
【主要成份】 麻黃、苦(ku)杏(xing)仁(ren)、石膏(gao)、金銀(yin)花、甘(gan)草、金銀(yin)花、連翹、知母、黃芩、板藍(lan)根、麥冬、魚腥草。輔(fu)料(liao)為苯甲酸鈉、甜(tian)蜜素(su)。
【性(xing) 狀】 本品為棕紅色的(de)液(ye)體;味苦、微甜。
【適應癥/功能主(zhu)治(zhi)】 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用于熱邪犯(fan)于肺衛所致發熱、汗出(chu)、微惡風寒、咳嗽、痰黃,或兼(jian)喘(chuan)息、口(kou)干而渴。
【注意事項】
1.不(bu)宜在服(fu)藥期間同時(shi)服(fu)用滋補性中藥。
2.風寒閉肺、內傷(shang)久咳者不適(shi)用。
3.高血壓、心臟病(bing)患兒慎用(yong)。脾虛易腹瀉者應在(zai)醫師指導下服用(yong)。
4.發熱體溫超過38.5℃的(de)患者,應去醫院就診。
【主(zhu)要(yao)成份】黃(huang)芪、防風、白術(炒)。輔料為糊精、甘露(lu)醇(chun)、矯味劑、粘合(he)劑。
【性 狀(zhuang)】本品為淺黃色(se)至棕紅色(se)的顆(ke)粒;味澀而(er)后(hou)甘。
【適應癥/功能主治】表虛不固,自汗惡風(feng),面色(se)?白,或體虛易感風(feng)邪者。
【注意事項】
1.本(ben)品宜飯前服用。
2.按(an)照用(yong)法用(yong)量服用(yong),小兒、孕婦、高(gao)血壓、糖尿(niao)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xia)服用(yong)。
3.服藥(yao)(yao)二周或服藥(yao)(yao)期間癥(zheng)狀無明顯改(gai)善(shan),或癥(zheng)狀加重者,應立即(ji)停(ting)藥(yao)(yao)并去醫院就診(zhen)。
如無特殊說明,一般藥品的服(fu)用應遵(zun)循以下基本注意事項(xiang):
1.忌食辛辣(la)、生冷、油膩(ni)食物。
2.嬰兒(er)應在醫師指(zhi)導下服用。
3.服藥3天癥狀(zhuang)無(wu)緩解,應去醫院就診(zhen)。
4.對(dui)本(ben)品過敏者(zhe)禁(jin)用,過敏體質(zhi)者(zhe)慎用。
5.藥(yao)品性狀發生改變(bian)時禁止服用。
6.兒(er)童必須在成人(ren)監護下使(shi)用。
7.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di)方。
8.如(ru)正在(zai)服用(yong)其他藥(yao)品,使用(yong)本品前請咨(zi)詢醫師(shi)或藥(yao)師(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