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1 | 紫莖澤蘭 | 解放草、破壞草 |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2 | 薇甘菊 | / | Mikaina micrantha H. B. K. | 菊科 |
3 | 空心蓮子草 | 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 莧科 |
4 | 豚草 | / |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 菊科 |
5 | 毒麥 | / | Lolium temulentum L. | 禾本科 |
6 | 互花米草 | / | 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 禾本科 |
7 | 飛機草 | 香澤蘭 | Eupatorium odoratum L.(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 H. Rob.) | 菊科 |
8 | 鳳眼蓮 | 鳳眼藍、水葫蘆 | 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 雨久花科 |
9 | 假高梁 | 石茅、阿拉伯高梁 |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 禾本科 |
10 | 蔗扁蛾 | 香蕉蛾 | Opogona sacchari(Bojer) | 鱗翅目,輝蛾科 |
11 | 濕地松粉蚧 | 火炬松粉蚧 | Oracella acuta(Lobdell) | 同翅目,粉蚧科 |
12 | 強大小蠹 | 紅脂大小蠹 |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 鞘翅目,小蠹科 |
13 | 美國白蛾 | 秋幕毛蟲、秋幕蛾 | Hyphantria cunea(Drury) | 鱗翅目,燈蛾科 |
14 | 非洲大蝸牛 | 褐云瑪瑙螺、東風螺、菜螺、花螺、法國螺 | 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 柄眼目,瑪瑙螺科 |
15 | 福壽螺 | 大瓶螺、蘋果螺、雪螺 | 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 中腹足目,瓶螺科 |
16 | 牛蛙 | 美國青蛙 | Rana catesbeiana Shaw | 無層目,蛙科 |
原產地:巴西東(dong)北部;現分布于全(quan)世界(jie)溫暖地(di)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liao)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zhong)和華南的(de)19個省(自治區(qu)、直(zhi)轄市(shi))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yi)南地區(qu)逸生為雜(za)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ru)臺灣(wan)作花卉,20世紀(ji)50年代(dai)作為(wei)豬飼料(liao)推(tui)廣后大量逸生(sheng),堵塞河(he)道,影響航運、排灌和(he)水產(chan)品(pin)養(yang)殖;破(po)壞水生(sheng)生(sheng)態系(xi)統,威脅(xie)本地生(sheng)物多(duo)樣性;吸附重金屬等(deng)有(you)毒物質,死亡(wang)后沉入(ru)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ci)污染;覆蓋(gai)水面,影響生(sheng)活用水;滋生(sheng)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chong)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xiao)果;(3)除(chu)草劑在短時間內(nei)有效(xiao)。
原產地:非(fei)洲東(dong)部沿岸坦桑尼亞的(de)桑給(gei)巴爾、奔巴島(dao),馬達加(jia)斯加(jia)島(dao)一帶。
中國分布現狀:現己擴散到廣東、香(xiang)港、海南(nan)、廣西(xi)、云南(nan)、福建(jian)、臺灣等地(di)。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zuo)為人類(lei)的(de)食(shi)物、寵物以及動物飼料等(deng)引(yin)入(ru)(ru)(ru),除(chu)原產地外(wai),已(yi)擴散至(zhi)南亞、東(dong)南亞、日本、美(mei)國等(deng)地,擴散速度很快。20世紀20年(nian)代(dai)末30年(nian)代(dai)初,在福建廈(sha)門發現,可能是由(you)一新加(jia)坡華(hua)人所(suo)帶的(de)植(zhi)物而(er)引(yin)入(ru)(ru)(ru)的(de)。后被作(zuo)為美(mei)味(wei)食(shi)物,被引(yin)入(ru)(ru)(ru)多個南方省(sheng)份。除(chu)人為主動引(yin)入(ru)(ru)(ru)外(wai),其卵和(he)幼體(ti)可隨(sui)觀賞(shang)植(zhi)物、木(mu)材、車輛、包裝箱等(deng)傳播(bo),卵期可混入(ru)(ru)(ru)土壤中傳播(bo)。它們咬斷各種農作(zuo)物幼芽、嫩枝、嫩葉(xie)、樹莖表皮(pi),已(yi)經(jing)成為危害(hai)(hai)農作(zuo)物、蔬菜和(he)生態系統的(de)有害(hai)(hai)生物。這(zhe)種螺也是人畜寄生蟲和(he)病原菌的(de)中間宿主。
控制方法:養(yang)殖場必須建(jian)立(li)隔離制度;養(yang)殖結(jie)束后必須進行(xing)徹底(di)的滅(mie)螺處理。除藥物(wu)防(fang)治外,應使用各種方法盡量對其(qi)殺滅(mie)。
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
中國分布現狀:廣泛分布(bu)于廣東(dong)、廣西(xi)、云南(nan)、福(fu)建(jian)、浙江等(deng)地。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作為(wei)高蛋白食(shi)(shi)(shi)物(wu)(wu)最先(xian)被引(yin)入(ru)臺灣;1981年引(yin)入(ru)廣(guang)東,1984年前后,已在該(gai)省作為(wei)特種經(jing)濟(ji)動物(wu)(wu)廣(guang)為(wei)養殖(zhi),后又被引(yin)入(ru)到其(qi)他省份養殖(zhi)。但由于養殖(zhi)過度,口味不佳,市場并(bing)不好,而被大(da)量遺棄(qi)或(huo)逃逸,并(bing)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福壽螺(luo)食(shi)(shi)(shi)量極大(da),并(bing)可啃食(shi)(shi)(shi)很粗(cu)糙的(de)植物(wu)(wu),還能(neng)刮食(shi)(shi)(shi)藻(zao)類,其(qi)排(pai)泄(xie)物(wu)(wu)能(neng)污(wu)染水體(ti)。其(qi)對水稻生產造成(cheng)(cheng)的(de)損失顯然大(da)大(da)超過其(qi)作為(wei)美食(shi)(shi)(shi)的(de)價值(zhi)。除威脅入(ru)侵地的(de)水生貝類、水生植物(wu)(wu)和(he)破(po)壞食(shi)(shi)(shi)物(wu)(wu)鏈(lian)構成(cheng)(cheng)外,福壽螺(luo)也是(shi)卷棘口吸(xi)蟲、廣(guang)州管圓線蟲的(de)中間宿主(zhu)。
控制方法:重點抓好越冬成螺(luo)和(he)第一代成螺(luo)產(chan)卵(luan)(luan)盛(sheng)期前的(de)防治,壓低(di)第二代的(de)發生量(liang),并及時抓好第二代的(de)防治。以整治和(he)破壞(huai)其越冬場所(suo),減少冬后殘(can)螺(luo)量(liang),以及人工捕螺(luo)摘(zhai)卵(luan)(luan)、養(yang)鴨(ya)食(shi)螺(luo)為(wei)主,輔之藥物防治。
原產地:北美洲落基(ji)山脈以(yi)東地區,北到(dao)加拿大(da),南(nan)到(dao)佛羅里達州(zhou)北部(bu)。
中國分布現狀:幾(ji)乎遍(bian)布(bu)北京以南地區(包括臺灣),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門外,均(jun)有(you)自然分布(bu)。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er)被廣泛引入(ru)(ru)世(shi)界各地,l959年引入(ru)(ru)我(wo)國。牛蛙(wa)適(shi)應性強(qiang),食性廣,天敵較少,壽命長,繁殖能力強(qiang),具有明顯的競(jing)爭(zheng)優勢,易(yi)于入(ru)(ru)侵和擴散。本地兩棲類(lei)則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甚至已(yi)經影響到生物多樣(yang)性,如滇(dian)池的本地魚類(lei),同時對一(yi)些昆(kun)蟲種群也存(cun)在(zai)威脅(xie)。早期的養殖和管理方法不當是造成(cheng)其擴散的主要原因。國內貿易(yi)和消耗加(jia)工(gong)過程(cheng)中缺乏嚴格管理,動物在(zai)長途販運(yun)和加(jia)工(gong)過程(cheng)中逃逸現(xian)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強牛(niu)蛙(wa)飼養管理(li)以(yi)及對餐飲業的(de)控制,以(yi)免入侵范(fan)圍(wei)進一(yi)步擴(kuo)大(da)。改(gai)變飼養方式,由放養改(gai)為圈養。在蝌(ke)蚪階段(duan)進行清(qing)塘(tang)性(xing)處理(li)來控制種群數(shu)量(liang)。捕(bu)捉和消耗牛(niu)蛙(wa)成體資源,以(yi)控制其在自然生境(jing)中(zhong)的(de)數(shu)量(liang)。
原產地:地(di)中海地(di)區(qu);現廣布于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di)區(qu),以及加(jia)拿大、阿根(gen)廷等高(gao)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臺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jiang)蘇、上海、遼寧、北京(jing)、河北、四川、重慶、云(yun)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shi)紀初曾從日(ri)本引(yin)到臺灣南部栽培,同一(yi)時期在香(xiang)港和(he)廣東北部發現(xian)歸(gui)化,種(zhong)子常(chang)混在進(jin)口(kou)作物(wu)(wu)種(zhong)子中引(yin)進(jin)和(he)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dou)、甘蔗(zhe)、黃(huang)麻(ma)、洋麻(ma)、苜蓿等(deng)30多種(zhong)作物(wu)(wu)地里的(de)雜草,不僅(jin)通過生(sheng)態位競爭使作物(wu)(wu)減產(chan),還可(ke)能成(cheng)為多種(zhong)致(zhi)病微生(sheng)物(wu)(wu)和(he)害蟲的(de)寄主。此外,該種(zhong)可(ke)與(yu)同屬(shu)其他種(zhong)雜交(jiao)。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kou)種子中的種子,可(ke)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he)伏(fu)耕和秋耕除草(cao),將其根莖置于高溫(wen)、干(gan)燥環境下;(3)用暫(zan)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sheng)長;(4)用草(cao)甘膦(lin)或四氟丙(bing)酸等除草(cao)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