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茅臺一摔成名 那些茅臺故事你知道多少?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布
反饋
0
古往今來,人們仰慕茅臺酒,神往佳釀。茅臺酒是一種醬香型大曲白酒,原產于貴州茅臺鎮,被稱為“中國國酒”。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茅臺酒、王子酒、迎賓酒等醬酒產品。茅臺酒氣味芬芳香醇濃郁,不論氣味與口感均散發強烈香氣。光知道茅臺酒,那些茅臺故事你知道多少?
說到茅臺酒,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就算你沒喝過,但你一定聽說過。
茅臺酒獨產于中國的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是漢民族的特產酒,大曲醬香型白酒的鼻祖,享有國酒之美譽,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蒸餾酒之一。
都說了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她)身上的故事,酒亦是如此。茅臺酒一摔成名?而那些茅臺故事你又知道多少?
據《史記》記載,在中國古代漢朝已有茅臺酒的雛形,那就是「枸醬酒」。后經歷史學家反復考證,這種酒應出在夜郎境內或蔬果的西南角(今遵義地區)。
到了唐朝和宋朝的時候,仁懷已經變成了酒鄉,釀酒之風行于民間。最后在茅臺釀制的優質大曲酒「風曲法酒」便盛行于市,時間推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才正式取名為茅臺酒。
1915 年,北洋政府以(yi)「茅臺公司」名義,將土瓦罐包(bao)裝的茅臺酒送到巴(ba)拿(na)馬萬(wan)國博覽會參(can)展,外人對之不屑一顧(gu)。
一位中國代表(陳琪)心生一計,佯裝失手摔壞了一瓶茅臺酒,頓時,酒香撲鼻,驚倒四座,招來不少看客。中國代表乘機讓人們品味瓊漿,不片刻便成為一大新音訊而傳遍了整個會場。
茅臺酒就這么一摔,就摔出了中國名酒的風采,讓世人矚目茅臺酒終于「一摔成名」。
1935 年 3 月 16 日,紅軍攻占茅臺。
為了保護遐邇聞名的茅臺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臺鎮上生產茅臺酒最多的成義、榮和、恒興三家酒坊門口貼上布告告知士兵們要對茅臺酒加以保護,不得損壞。
茅臺酒好,當時紅軍的很多高級領導人都知道。紅軍工兵連長王躍南回憶說,他與毛澤東的警衛員陳奉昌從酒坊買酒回來,正巧碰上毛澤東同志。
毛澤東問,你們提的么子?陳奉昌回答,買的酒,驅驅疲勞擦擦腿。毛澤東笑著說:「茅臺是出名酒的地方,不過,用這酒擦腳太可惜了!」
然而,對于當時的紅軍隊伍來說,茅臺酒恢復疲勞的功能和治病療傷作用更是終生難忘。
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長征回憶錄》中寫道:「因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用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臺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贊。」
1972 年 2 月底,尼克松與周恩來簽訂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后返回華盛頓。訪華過程中周恩來燃酒的即興表演讓他印象深刻。
為了讓女兒領略茅臺酒的「厲害」,他把一瓶茅臺倒在碗里,點著了火,但是火并沒有熄滅,碗炸開了,吐著火苗的茅臺酒流滿了整個桌面,差點就在白宮釀成火災。
就在1947年(nian)和鄧小(xiao)平會(hui)談(tan)時,基辛格還(huan)提(ti)到這件(jian)事,并(bing)意味(wei)深長(chang)地(di)對鄧小(xiao)平說(shuo):「你(ni)知道嗎?……所以說(shuo)你(ni)們差點燒掉白宮(gong)。」
1984 年(nian) 12 月 19 日(ri),中(zhong)英兩國(guo)在北京人(ren)民大會堂正(zheng)式舉行簽字(zi)儀(yi)(yi)式并發表聯合聲(sheng)明,代表英方參加簽字(zi)的(de)(de)儀(yi)(yi)式的(de)(de),是(shi)被稱為「鐵(tie)娘(niang)子」的(de)(de)英國(guo)首相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夫人(ren)。
按照慣例,宴會用的自然是茅臺酒。
也許是撒切爾夫人心里高興,也許是她首次訪華時對茅臺酒好感猶存,心有嗜焉,在賓主熱烈友好的氣氛中她竟連連舉盞干杯,以至于有些飄飄然起來,嘴里說著「好酒,好酒!我沒醉」。
后來,美聯社專門報道了此事,敏感而善炒作的記者,說撒切爾夫人因喝茅臺,醉倒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徽下面……
這一(yi)個(ge)個(ge)口耳相傳、繪(hui)聲繪(hui)色的(de)茅(mao)臺(tai)故(gu)事(shi),從一(yi)個(ge)側(ce)面明確地肯定(ding)了(le)(le)茅(mao)臺(tai)酒(jiu)的(de)受歡迎程(cheng)度,以及茅(mao)臺(tai)酒(jiu)作為(wei)國酒(jiu)的(de)地位。從故(gu)事(shi)里(li)走出(chu)來(lai)的(de)茅(mao)臺(tai),更增添了(le)(le)一(yi)股神(shen)秘感,吸引著(zhu)人們去一(yi)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