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SCU)于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蘇(su)州創(chuang)辦(ban),是(shi)中(zhong)國第(di)一(yi)所西(xi)制大學;1951年在臺(tai)灣(wan)復校(xiao),也是(shi)臺(tai)灣(wan)第(di)一(yi)所私立(li)大學,歷史(shi)悠(you)久,被(bei)視為較佳的(de)私立(li)大學之一(yi),與(yu)位于江蘇(su)的(de)蘇(su)州大學同宗同源,并互為姊(zi)妹學校(xiao)。學校(xiao)現有外雙(shuang)溪(xi)及(ji)城中(zhong)兩校(xiao)區,分別位居臺(tai)北(bei)市文教、政經精華動(dong)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于外雙(shuang)溪(xi),此處為一(yi)文化風景區,毗鄰臺(tai)北(bei)故宮博物院;法(fa)、商學院及(ji)推(tui)廣(guang)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xin)之臺(tai)北(bei)市城中(zhong)區,兩校(xiao)區周邊交通便(bian)捷。
1951年(nian),東(dong)吳(wu)旅臺(tai)(tai)同學(xue)(xue)會(hui)首(shou)議在臺(tai)(tai)復校(xiao)(xiao),先設(she)東(dong)吳(wu)補(bu)習學(xue)(xue)校(xiao)(xiao)于臺(tai)(tai)北市漢口(kou)街,三年(nian)後奉(feng)教育部(bu)核準(zhun)恢復東(dong)吳(wu)大(da)學(xue)(xue)法學(xue)(xue)院(yuan),為臺(tai)(tai)灣(wan)第一所私立(li)大(da)學(xue)(xue),設(she)有(you)法律(lv)、經濟(ji)、會(hui)計、政治、外(wai)文等學(xue)(xue)系;1956年(nian)于外(wai)雙溪現址擴建校(xiao)(xiao)舍,續增設(she)學(xue)(xue)系;1961年(nian)全校(xiao)(xiao)遷入外(wai)雙溪校(xiao)(xiao)區,再越八年(nian)而(er)恢復大(da)學(xue)(xue)建制。 1972年(nian)臺(tai)(tai)北市城中校(xiao)(xiao)區第一大(da)樓竣工,自(zi)此(ci)學(xue)(xue)校(xiao)(xiao)即擁(yong)有(you)兩個校(xiao)(xiao)區;發展迄今已有(you)二(er)十二(er)學(xue)(xue)系、二(er)十一個碩士班(ban)及六個博士班(ban),學(xue)(xue)生總數約一萬三千人(ren)。
秉持中(zhong)、西文校訓“養天地(di)正氣、法古今(jin)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的精(jing)神,東(dong)吳大(da)學(xue)致(zhi)(zhi)力(li)發(fa)展成(cheng)一所精(jing)致(zhi)(zhi)、有特色(se)、具(ju)前(qian)瞻性(xing)的優(you)質教育綜合性(xing)大(da)學(xue),培(pei)育兼(jian)備專業與通(tong)識,富創(chuang)意及執行力(li)之社會中(zhong)堅(jian)人才;學(xue)校地(di)靈人杰,內涵精(jing)致(zhi)(zhi),洵為深具(ju)特色(se)而完整之綜合大(da)學(xue)。
2016年倡議(yi)成立「優久大學(xue)聯(lian)盟」,其成員包(bao)括銘傳(chuan)大學(xue)、世(shi)新大學(xue)、淡江(jiang)大學(xue)、輔仁大學(xue)、臺北醫學(xue)大學(xue)、中(zhong)原(yuan)大學(xue)等12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前段私(si)立大學(xue)。
東吳大學(xue)校(xiao)(xiao)徽的設計包含中英文(wen)校(xiao)(xiao)名(ming)及校(xiao)(xiao)訓。紅黑(hei)二(er)色(se)(se)(se)(se)原是(shi)法學(xue)院的校(xiao)(xiao)徽顏色(se)(se)(se)(se),反映了當時強調鐵(tie)血(xue)精神(shen)的時代背景,其后(hou)紅與黑(hei)則成為東吳的校(xiao)(xiao)色(se)(se)(se)(se),如今校(xiao)(xiao)色(se)(se)(se)(se)更有新的詮釋(shi),紅色(se)(se)(se)(se)象征(zheng)熱誠,黑(hei)色(se)(se)(se)(se)象征(zheng)堅(jian)毅與包容(rong)。
東吳大學是先有英(ying)文校訓(xun),后(hou)才有中文校訓(xun)。英(ying)文校訓(xun)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約圣經以弗所書(shu)第四(si)章(zhang)第十三節,寓意“教育成人(ren)(ren)”;1929年校政部會議通過楊永清校長提(ti)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ren)(ren)”為中文校訓(xun)。
蔣孝嚴- 中國(guo)國(guo)民黨籍立法委(wei)員、前外(wai)交部長、前行(xing)政(zheng)院(yuan)副院(yuan)長、前總統(tong)府秘(mi)書長。
蔣孝(xiao)慈 - 前東吳(wu)大學校長、國民大會代表。
城仲模(mo)- 大(da)法(fa)官、前司法(fa)院(yuan)副院(yuan)長、前法(fa)務部(bu)長。
劉三(san)锜- 前行政(zheng)院主(zhu)計長(chang)、教育(yu)部會計長(chang)、育(yu)達商業技術(shu)學院校長(chang)。
吳英昭- 中(zhong)國(guo)國(guo)民黨籍前較高法院(yuan)檢(jian)察署(shu)檢(jian)察總長(chang)
陸潤康- 中(zhong)國國民黨(dang)籍前財政部長(1984-1985)、大安銀(yin)行董事長。
韓(han)國瑜- 2018年當選高雄市長、臺灣(wan)地區(qu)第二屆(jie)(jie)、第三屆(jie)(jie)、第四屆(jie)(jie)立(li)法委員。
白培英(ying)- 中國國民黨籍(ji)前(qian)財政部長(chang)(chang)(1992-1993)、中原大學董事(shi)會董事(shi)長(chang)(chang)。
王(wang)榮周(zhou)- 財(cai)政(zheng)部次長(chang)、財(cai)政(zheng)部國庫署署長(chang)、法(fa)務部調查局(ju)第二位文(wen)人局(ju)長(chang)
程家瑞 - 東吳大學(xue)法學(xue)院院長、駐希(xi)臘大使、 亞洲(zhou)國際航空(kong)法暨(ji)太空(kong)法學(xue)會會長、巴黎國際太空(kong)法高(gao)等研究院院士
胡正堯- 中國國民(min)黨籍(ji)外交官、駐(zhu)巴(ba)拿馬大使、駐(zhu)巴(ba)拉圭大使、駐(zhu)玻(bo)利維亞代表、外交部中南(nan)美司司長(政治系(xi)59級)
李(li)德武- 前行政院退輔會副主委、行政院七組(zu)組(zu)長、交通部首(shou)席參事、司長。
李念祖 - 中華民國、美國律師、理律法律事務所副執行長。
吳新興 - 中(zhong)華民國駐(zhu)菲(fei)律賓大使、行政院僑(qiao)委會(hui)副(fu)主委、海基(ji)會(hui)副(fu)秘書長、國立成功(gong)大學(xue)(xue)政治經濟學(xue)(xue)研(yan)究所教授(shou)
陳(chen)金讓 - 總(zong)統(tong)府(fu)資政(zheng)、國民(min)大會秘(mi)書(shu)長、考選部部長。
謝(xie)志偉 - 東(dong)吳大(da)學德(de)(de)文(wen)系教(jiao)授、前新聞局長(2007-2008)、前駐德(de)(de)代表(2005.5-2007)。
黃文
東吳大學的(de)(de)淵源可以追溯到監(jian)(jian)理(li)會(hui)(hui)在蘇州和上海(hai)開辦的(de)(de)幾所(suo)學校。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jian)(jian)理(li)會(hui)(hui)(監(jian)(jian)理(li)會(hui)(hui)于1939年與美以美會(hui)(hui)合并(bing)改(gai)名為衛理(li)公會(hui)(hui))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shu)院,1879年遷至天(tian)賜莊,并(bing)改(gai)名博習(xi)書(shu)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bing)入(ru)上海(hai)中西書(shu)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創(chuang)辦)。
東吳大學(xue)實(shi)際上(shang)是在蘇州的(de)宮巷中西書(shu)院的(de)基礎上(shang)發展而(er)成的(de)。1895年,中國在甲(jia)午戰爭中慘敗(bai),激發了(le)(le)年輕(qing)人(ren)學(xue)習西方知識的(de)熱(re)情。1896年,蘇州監理(li)會(hui)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D.L.Anderson)為(wei)回應一(yi)群年輕(qing)的(de)中國學(xue)者學(xue)習英語的(de)要求,在蘇州開辦了(le)(le)宮巷中西書(shu)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yi)批(pi)學(xue)生有25人(ren)。到1898年11月,學(xue)生已超過100人(ren)。
1899年(nian),監理(li)會(hui)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da)(da)學(xue)(xue)(xue)。1900年(nian)12月該校董事會(hui)在上海組成(cheng),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da)(da)學(xue)(xue)(xue)的首任校長。新大(da)(da)學(xue)(xue)(xue)取名(ming)(ming)為東吳(wu)大(da)(da)學(xue)(xue)(xue)堂,當時成(cheng)立(li)文理(li),醫和(he)神(shen)學(xue)(xue)(xue)三科,辛亥革命后改稱東吳(wu)大(da)(da)學(xue)(xue)(xue)。1901年(nian)6月24日,在美國田(tian)納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ming)(ming)稱注冊(ce)。
1901年3月(yue),宮(gong)巷中西書(shu)院(yuan)遷入天(tian)賜莊博習(xi)書(shu)院(yuan)舊址,東吳大學(xue)(xue)堂正式開(kai)學(xue)(xue),成為美國(guo)基督教在中國(guo)建立(li)的早(zao)期教會大學(xue)(xue)之一。開(kai)辦(ban)之初,只設(she)中學(xue)(xue)班,學(xue)(xue)生不足百人。到(dao)1905年開(kai)始(shi)招收12名大學(xue)(xue)生。該校西學(xue)(xue)課程大體(ti)仿效美國(guo)大學(xue)(xue),國(guo)學(xue)(xue)則自作安排(pai),分(fen)設(she)有文理,醫和神學(xue)(xue)三科和附中數所(分(fen)別位(wei)于蘇州(zhou)、上(shang)海和湖州(zhou))。
1907年(nian)東(dong)吳大學(xue)首次授予畢(bi)業生學(xue)士學(xue)位(中國第(di)一個文學(xue)士學(xue)位(沈伯(bo)甫))。
1908年東(dong)吳大(da)學(xue)在(zai)美國田(tian)納西州注(zhu)冊(ce)名稱改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東吳大學頒授三個醫學士學位(wei),后未繼續(1912年醫科撤(che)銷)。
1910年(nian)東吳(wu)大學增設神學科。
1911年3月,孫樂文去世,校(xiao)董會選舉(ju)同一宗派的上海中(zhong)西書院(yuan)的校(xiao)
長葛(ge)賚恩(J.W.Cline)為(wei)東吳大學(xue)的新校(xiao)長。這一(yi)任命也就使(shi)上海中西書院與(yu)東吳大學(xue)合并組成了東吳大學(xue)的文(wen)理科(ke)。當時大學(xue)生人數為(wei)50名左右。
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yi)個(ge)神(shen)學學士學位(同年神(shen)學科撤銷)。
1915年東吳(wu)大學(xue)(xue)于上海昆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ke)(ke),規定(ding)學(xue)(xue)生需在大學(xue)(xue)文理科(ke)(ke)學(xue)(xue)習兩年后才能投考。頒授第一(yi)個理學(xue)(xue)士(shi)學(xue)(xue)位(wei)。
1917年東(dong)吳(wu)大(da)學頒授中(zhong)國第一個碩士(shi)學位(徐景韓)。
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7年(nian)文(wen)理科、法(fa)(fa)科分(fen)別更名為(wei)文(wen)理學院及法(fa)(fa)律學院。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di)一(yi)個法學碩士學位(金蘭孫)。
1929年文理(li)(li)學(xue)院分為文學(xue)院及理(li)(li)學(xue)院。自(zi)此(ci)東吳大(da)學(xue)設有(you)文、理(li)(li)、法(fa)三個(ge)學(xue)院。文學(xue)院及理(li)(li)學(xue)院在蘇州,法(fa)學(xue)院在上海昆山路)。
1949年(nian),國民(min)黨政(zheng)府(fu)遷(qian)臺(tai)。東(dong)吳(wu)大學(xue)(xue)(xue)(xue)在臺(tai)校(xiao)(xiao)友倡議復校(xiao)(xiao),1951年(nian)籌組董(dong)事會(hui),于臺(tai)北市漢口街借屋(wu)設(she)(she)東(dong)吳(wu)補習學(xue)(xue)(xue)(xue)校(xiao)(xiao),設(she)(she)法(fa)政(zheng)、商業、會(hui)計(ji)及英文四(si)科。1954年(nian)臺(tai)灣(wan)(wan)當局“教育部”以東(dong)吳(wu)補習學(xue)(xue)(xue)(xue)校(xiao)(xiao)辦學(xue)(xue)(xue)(xue)績效(xiao)卓(zhuo)著(zhu),核準先(xian)行(xing)成(cheng)立臺(tai)灣(wan)(wan)東(dong)吳(wu)大學(xue)(xue)(xue)(xue)恢復法(fa)學(xue)(xue)(xue)(xue)院,設(she)(she)法(fa)律、政(zheng)治、經濟、會(hui)計(ji)四(si)系并附設(she)(she)外國語文學(xue)(xue)(xue)(xue)系,為臺(tai)灣(wan)(wan)地區第一所(suo)私立大學(xue)(xue)(xue)(xue)。1957年(nian)購得士林外雙溪(xi)土地七甲(jia)和士林鎮公所(suo)贈與之土地共十(shi)五甲(jia),此時石超庸校(xiao)(xiao)友接任(ren)院長(chang),積極推動(dong)建校(xiao)(xiao)事宜。
兩(liang)年(nian)內完成第一(yi)棟教(jiao)學(xue)(xue)大(da)樓(寵惠堂)及(ji)學(xue)(xue)生(sheng)活(huo)動中心(xin)。1961年(nian)全校(xiao)(xiao)由臺北(bei)市漢(han)口街遷到(dao)外雙溪現址(zhi)。至此(ci)東(dong)吳(wu)師生(sheng)終于有了(le)一(yi)個(ge)屬于自己的(de)美麗校(xiao)(xiao)園。在臺復校(xiao)(xiao)的(de)過程(cheng)艱辛坎坷,衛理(li)公會(hui)及(ji)美國(guo)基督教(jiao)高等(deng)教(jiao)育(yu)聯(lian)合會(hui)未予(yu)支(zhi)持,物質條件極其(qi)窘困(kun)。但在董(dong)事(shi)會(hui)苦心(xin)奔(ben)走(zou),海內外校(xiao)(xiao)友及(ji)教(jiao)會(hui)熱誠捐助下(xia),東(dong)吳(wu)依然堅守嚴謹校(xiao)(xiao)風踏實(shi)辦學(xue)(xue),為東(dong)吳(wu)學(xue)(xue)子樹立了(le)良好的(de)典范(fan)。
遷入外雙溪(xi)校(xiao)(xiao)區后的二十年,是東(dong)吳大學在臺復校(xiao)(xiao)后的關鍵成長期(qi)(qi)。歷經(jing)石超(chao)庸(yong)(任(ren)期(qi)(qi)1957~1968)、桂崇(chong)基(任(ren)期(qi)(qi)1968~1969)及端木(mu)愷(任(ren)期(qi)(qi)1969~1983)三(san)任(ren)校(xiao)(xiao)長。石校(xiao)(xiao)長任(ren)內全(quan)心致力教學水準(zhun)的提升,學生成績采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xiao)(xiao)奠立(li)穩定的根基。1969年“教育部”終于核(he)準(zhun)東(dong)吳大學恢復大學建制。
端(duan)木校(xiao)長接任(ren)后則積極開創發展(zhan),任(ren)內增設(she)(she)十二個學(xue)系、七個研究所、三個博士班,圖書(shu)館(guan)(guan)、哲生(sheng)樓、音樂館(guan)(guan)及教師研究大樓等校(xiao)舍相(xiang)繼(ji)建成(cheng)(cheng),又(you)在臺(tai)北(bei)市貴陽街設(she)(she)城區(qu)(qu)部,并(bing)興建兩(liang)棟教學(xue)大樓。教學(xue)設(she)(she)施日趨(qu)完善,校(xiao)區(qu)(qu)規模已然成(cheng)(cheng)型。愛(ai)校(xiao)的(de)熱情凝聚了董事會、全(quan)體師生(sheng)及校(xiao)友,東吳人憑借著堅(jian)強的(de)毅力走(zou)過(guo)慘淡(dan)歲月,培育英(ying)才無數,締造了辦學(xue)佳績,也贏得社會的(de)認同與支持。
臺(tai)灣東(dong)吳大(da)學(xue)經(jing)過(guo)過(guo)去二十(shi)年的(de)(de)耕耘,已(yi)成(cheng)為(wei)一(yi)結構完整的(de)(de)綜(zong)合性大(da)學(xue)。此時期的(de)(de)臺(tai)灣東(dong)吳大(da)學(xue)發展為(wei)兩(liang)(liang)個(ge)校(xiao)區(qu)。外(wai)雙溪校(xiao)區(qu)位(wei)于文化風(feng)景區(qu),安置文、外(wai)語及(ji)(ji)理(li)三學(xue)院;城中校(xiao)區(qu)位(wei)于政經(jing)文化中心,安置法、商兩(liang)(liang)學(xue)院及(ji)(ji)推廣部。兩(liang)(liang)校(xiao)區(qu)均屬臺(tai)北市(shi)的(de)(de)精華區(qu)域(yu)。東(dong)吳大(da)學(xue)已(yi)演變成(cheng)一(yi)有(you)特(te)色(se)、有(you)內(nei)涵、有(you)制度的(de)(de)精致(zhi)大(da)學(xue)。歷任校(xiao)長致(zhi)力于提(ti)升學(xue)術研究能力、拓展與國際及(ji)(ji)大(da)陸的(de)(de)學(xue)術交流(liu)、推行校(xiao)務運作制度化,并與社區(qu)建立良好互動關(guan)系(xi)。東(dong)吳與附近(jin)中小學(xue)形成(cheng)一(yi)校(xiao)群(qun)彼此支(zhi)持(chi)。臺(tai)灣地區(qu)各地校(xiao)友(you)會(hui)、系(xi)友(you)會(hui)及(ji)(ji)校(xiao)友(you)總會(hui)亦相繼成(cheng)立。
2000年東(dong)吳慶祝(zhu)建(jian)校一百年,展望(wang)未來臺灣東(dong)吳大學(xue)仍將秉(bing)持“養天地正氣(qi),法(fa)古今完人”的(de)校訓精神(shen),以“教育(yu)而(er)得天下之英才”的(de)辦學(xue)理念,培(pei)育(yu)“樸實熱誠堅毅,專業通識宏觀”的(de)青(qing)年學(xue)子。不僅(jin)要(yao)維護學(xue)校作(zuo)為(wei)(wei)人才培(pei)育(yu)的(de)勝境,更在新世(shi)紀致(zhi)力發展成為(wei)(wei)學(xue)術研究的(de)清源。
恢(hui)復發展校,但因為法令限(xian)制(zhi),先(xian)設(she)立東吳(wu)補習學校,設(she)法政、商業、會(hui)計(ji)及英文四科,暫(zan)以(yi)臺北市(shi)漢口(kou)街(jie)為校址。
1954年7月,教育(yu)部以東吳補習學(xue)校(xiao)辦學(xue)績效(xiao)卓(zhuo)著,核(he)準先行成立(li)(li)東吳大(da)學(xue)恢(hui)復法學(xue)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ji)四系并附(fu)設外國(guo)語文學(xue)系,為(wei)臺灣第一(yi)間擁有私(si)立(li)(li)大(da)學(xue)建制的(de)學(xue)院,也(ye)是第一(yi)個(ge)設立(li)(li)會計(ji)系的(de)大(da)學(xue)。
1957年購得士林(lin)外雙溪土地(di)七(qi)甲加上士林(lin)鎮(zhen)公所贈與之(zhi)土地(di)共十(shi)五(wu)甲,由石超庸校友接(jie)任院長,積極(ji)推動建校事宜。
1958年3月開始遷入位于(yu)臺北市郊外雙溪之新(xin)校址(zhi)。
1969年(nian)奉準(zhun)恢復完全大學(xue)建(jian)制,隨后(hou)逐步增設各學(xue)系與(yu)學(xue)院。
2000年東吳大學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同慶(qing)建校一(yi)百年。
2004年由前“行政(zheng)(zheng)院(yuan)副院(yuan)長”劉兆玄接(jie)任校(xiao)長,即(ji)展(zhan)開(kai)多(duo)項重大校(xiao)園制度及(ji)建設更(geng)新(xin),將東(dong)吳明(ming)確定位為“一流的教(jiao)學(xue)大學(xue)”,連續(xu)2年獲得“教(jiao)育部(bu)”教(jiao)學(xue)卓越計劃2億(yi)多(duo)新(xin)臺(tai)幣,為公私立(li)排名第一。也獲得政(zheng)(zheng)治系(xi)校(xiao)友、富蘭克林證(zheng)券總(zong)裁劉吉(ji)人捐贈1億(yi)元作為人社(she)院(yuan)學(xue)生(sheng)雙修商學(xue)院(yuan)之獎(jiang)學(xue)金(jin),這(zhe)也是東(dong)吳在臺(tai)復校(xiao)53年來,金(jin)額較高的一筆捐款。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yi)教學研究大樓(lou)及(ji)第二教學研究大樓(lou)落成,為(wei)東吳(wu)大學帶來新(xin)紀元。
2008年劉兆玄出任(ren)“行政院(yuan)院(yuan)長(chang)”后,副校長(chang)馬君梅暫代校長(chang)一(yi)職(zhi)。10月15日黃鎮(zhen)臺教授接(jie)任(ren)校長(chang)。
2010年臺灣東吳大(da)學與江蘇蘇州(zhou)大(da)學同慶建校一百一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