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
登錄 |    
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
0 票數:0 #博物館#
松江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位于上海松江區中山東路233號。松江博物館以征集、收藏、研究、陳列、宣傳松江地區歷史文化、文物為主。藏品包括陶、瓷、玉、金銀、銅、木器等,計5000余件,并有古代典籍2000余套,其中有部分珍貴的善本、刻本。館內還有“最古最足本”《松江急就章碑》及碑亭,國內獨有的《趙孟頫自畫像石刻》、《三文敏公心經碑》、康熙御碑及董其昌、趙孟頫等大書法家的法書藝術碑刻及碑廊。參觀松江博物館,將讓觀眾追溯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歷史之根,看到古代上海的繁華與燦爛。
  • 官網:
  • 地址: 上海市松江(jiang)區(qu)中山東路233號
  • 門票: 免費
  • 開放時間: 09:00~16:00
  • 博物館等級: 國家二級(ji)(文物)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我心明亮"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詳細介(jie)紹 PROFILE +

舉辦展會

臨時(shi)展廳展區面積400平方米,對外開放至(zhi)今,已先后(hou)舉辦(ban)了《松江民間收藏展》、《湘西(xi)南木(mu)雕展》、《恐龍(long)·夜明珠(zhu)·古生物化石展》、《2005年松江迎(ying)春剪(jian)紙(zhi)作品(pin)展》、《紀念明代大畫(hua)家董其昌誕辰450周年書(shu)畫(hua)作品(pin)展》等臨時(shi)展覽,產(chan)生了較好地(di)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歷史沿革

博(bo)物(wu)館(guan)始建(jian)(jian)于1915年1月(yue)24日(ri),原(yuan)名松(song)江(jiang)縣(xian)(xian)教育圖書博(bo)物(wu)館(guan),館(guan)址設在(zai)舊城縣(xian)(xian)議(yi)會。1937年毀(hui)于戰火。1957年組建(jian)(jian)松(song)江(jiang)縣(xian)(xian)博(bo)物(wu)館(guan)籌(chou)備處,館(guan)址設在(zai)松(song)江(jiang)醉白池(chi)寶成樓。1981年,在(zai)中(zhong)山中(zhong)路233號興建(jian)(jian)松(song)江(jiang)縣(xian)(xian)博(bo)物(wu)館(guan)新館(guan)。1984年2月(yue)建(jian)(jian)成,建(jian)(jian)筑面積1800余平(ping)方(fang)米,10月(yue)1日(ri)開館(guan)。李一氓題(ti)寫館(guan)名。2003年12月(yue),松(song)江(jiang)區人民(min)政府對館(guan)內原(yuan)有(you)陳列廳進行改擴(kuo)建(jian)(jian),于2004年11月(yue)正式對外開放。

展覽與

姚椿制端石蟠(pan)桃硯

清代文物。端石,15.5厘米(mi)*9.7厘米(mi)*1.2厘米(mi)

姚椿(chun)(1777-1853),字子(zi)壽、春木(mu),自稱蹇道人(ren)、樗寮病叟、東畬老民。婁縣(今(jin)上海松江(jiang))人(ren)。清代散(san)文(wen)家(jia)。詩人(ren),畫(hua)家(jia)。詩、文(wen)造詣很深。

張祥河墨梅圖

清代文物。紙本、立軸(zhou),232厘(li)米*122厘(li)米

張(zhang)祥(xiang)河(1785-1862),原名公(gong)璠(fan),字號,元(yuan)卿、詩(shi)舲、法(fa)華山(shan)人(ren)等(deng),江蘇婁縣(今上海松江)人(ren)。照從孫。

胡公壽銘端石硯

清代文物。端(duan)石,14厘米*10.8厘米*1.8厘米

胡公壽(1823-1886),初名遠(yuan),號瘦(shou)鶴、小樵,別號橫云(yun)山(shan)民,以字行,華(hua)亭(今上海(hai)松江)人,寓上海(hai)。為(wei)海(hai)上畫派代表畫家之(zhi)一。傳世作(zuo)品有《桂樹圖》、《香滿蒲塘圖》等。

沈荃行書軸

清代文物(wu)。紙本、立軸,96.2厘米(mi)*49.6厘米(mi)

沈荃(1624-1684),字貞(zhen)蕤(rui),號繹堂,別號充齋,華亭(今上海(hai)松江)人。學行醇潔,書(shu)法由有名。他(ta)工(gong)書(shu)法,宗(zong)法米(mi)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間最(zui)重要(yao)的書(shu)法家(jia)之一(yi)。

朱之藩銘端石太(tai)史硯

明代文物。端石,19厘(li)米*11厘(li)米*7.5厘(li)米

馬相(xiang)伯(bo)(1840-1939),祖籍(ji)江蘇丹陽,生(sheng)于(yu)(yu)丹徒,中國(guo)教育家、復旦(dan)大學(xue)創始(shi)人、愛(ai)國(guo)人士。原名志德,改(gai)名良(liang),字斯(si)藏,又名相(xiang)伯(bo)等,以字行,接(jie)觸教育家蔡元培,民國(guo)名人于(yu)(yu)右任、邵力子(zi)為其弟(di)子(zi),后入輯有《馬相(xiang)伯(bo)先(xian)生(sheng)文集(ji)》。

唐代鎏金銅佛像

1965年通波塘(tang)出土。佛像高(gao)17厘米,重(zhong)470克,面部清(qing)癯(qu),通身鎏(liu)金(jin),制作細膩、精美,形象生(sheng)動,屬典(dian)型的唐代工藝品(pin)。

太平天國銅炮

1971年于泗涇出土。炮(pao)身長95厘(li)米,內口徑6厘(li)米。炮(pao)身上刻有“太平天(tian)國丁巳(si)七(qi)年置造,重貳(er)百(bai)斤,粉拾兩。”據考,這是清咸豐(feng)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太平軍在(zai)東征上海期(qi)間使用的遺物。

靖夷鐵炮一對

1965年,縣城南門小(xiao)校場(chang)護(hu)城河中心出土。一(yi)門重500余公斤,長(chang)166厘(li)米,內口徑9厘(li)米。1982年,又在(zai)同一(yi)地點出土一(yi)尊“靖夷”鐵(tie)炮(pao),長(chang)125厘(li)米,內口徑8厘(li)米。據考(kao),道(dao)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英軍(jun)(jun)進攻(gong)上海(hai)時,敵艦曾在(zai)米市渡(du)窺伺松江,清軍(jun)(jun)曾開(kai)炮(pao)驅(qu)逐。后太(tai)平軍(jun)(jun)進攻(gong)松江,清軍(jun)(jun)水師曾多(duo)次與(yu)太(tai)平軍(jun)(jun)作戰,靖夷大炮(pao)似是當時的(de)遺物(wu)。

漢墓陶器

1961年8月,市、縣文(wen)物工作者在東佘(she)山西南麓發(fa)現一個土坑墓,離地面深約(yue)2米(mi)左(zuo)右。墓葬(zang)范圍因過去興建房屋時(shi)遭受破壞,葬(zang)具和人骨架全已(yi)(yi)灰(hui)化無存。出土的(de)陪葬(zang)品(pin)計有陶(tao)制(zhi)的(de)生(sheng)活用具瓿、壺(hu)、罐(guan)等5件。根據(ju)對出土器物形制(zhi)和釉(you)彩等特征的(de)研究,初(chu)步(bu)確定為漢代遺物,距今已(yi)(yi)有1800年左(zuo)右。

南北朝陶井

1981年11月,縣文物工作者根據(ju)群眾報告,在天馬公社(she)南(nan)橫(heng)大隊發(fa)現一口(kou)陶井(jing)。陶井(jing)由8只大型陶圈(quan)(quan)相(xiang)疊而成,陶圈(quan)(quan)口(kou)沿(yan)寬而平(ping),圈(quan)(quan)壁略(lve)為(wei)(wei)弧形(xing),高(gao)34厘(li)米(mi),直徑61厘(li)米(mi),井(jing)深3米(mi)余(yu)。最(zui)上面一只陶圈(quan)(quan)口(kou)沿(yan),在外壁上明(ming)顯(xian)涂有一層發(fa)亮的青釉(you),為(wei)(wei)南(nan)北朝遺物的典型特(te)征(zheng)。另從井(jing)底層出(chu)土的一些青釉(you)殘陶片(pian),都屬當時遺物。

唐代石羊

1972年,縣城內通波塘(tang)疏(shu)浚時,在(zai)今自來水廠附近河段出土。石(shi)(shi)羊為青石(shi)(shi)雕琢,呈(cheng)睡狀,外形渾(hun)厚,古樸雄壯。石(shi)(shi)羊高約(yue)60厘米,寬約(yue)50厘米,長約(yue)1米。唐代遺物。

明代石元寶

1983年(nian)11月,松(song)江鎮中(zhong)(zhong)山西路永豐小學在建造宿舍大樓挖地基時(shi),在距地面(mian)(mian)3米(mi)多深(shen)處(原老河道下面(mian)(mian))發現兩(liang)對石元寶,系明代(dai)形制。石元寶高70厘(li)米(mi),寬105厘(li)米(mi),厚(hou)約34厘(li)米(mi)。石元寶用作布匹踹(chuai)砑上光。據考,是明代(dai)棉(mian)布作坊中(zhong)(zhong)的(de)遺物。

清代碧玉九制硯

1980年,上(shang)海文物商(shang)店來松(song)江收購民間工(gong)藝品時,收到了這(zhe)件用(yong)碧玉制成的(de)硯臺,為清代遺物。該(gai)硯采用(yong)賦形方法(fa)雕刻,圖案為纏枝靈芝組合,生動而富有情(qing)趣。據考,該(gai)物在松(song)江城西野雞(ji)墩(dun)附(fu)近墓地出(chu)土。

陀羅經被

1959年,縣博物館籌備處工作(zuo)人(ren)員在(zai)調(diao)查文(wen)物時,發(fa)現葬于橫(heng)山西麓的清嘉慶工部尚書張溫和(he)公(祥河)墓被(bei)發(fa)掘。在(zai)查問出土文(wen)物中,得到一件(jian)完(wan)整的陀羅經被(bei)。清制(zhi),王公大人(ren)薨,賜陀羅經被(bei)。被(bei)以織錦制(zhi)成,織就藏文(wen)佛經。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xin)評論(lun)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zhan)(zhan)為注冊用(yong)戶提供(gong)信息(xi)存儲空間(jian)服(fu)務,非(fei)“MAIGOO編輯上(shang)傳(chuan)提供(gong)”的文(wen)章/文(wen)字均是(shi)注冊用(yong)戶自主發布(bu)上(shang)傳(chuan),不代(dai)表本(ben)(ben)站(zhan)(zhan)觀點(dian),更不表示本(ben)(ben)站(zhan)(zhan)支持(chi)購買和交易(yi),本(ben)(ben)站(zhan)(zhan)對網頁中內容(rong)的合(he)法性(xing)(xing)、準確(que)性(xing)(xing)、真實性(xing)(xing)、適(shi)用(yong)性(xing)(xing)、安全性(xing)(xing)等概不負責。版權(quan)歸原作(zuo)者(zhe)所有,如有侵權(quan)、虛假信息(xi)、錯誤信息(xi)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wo)們(men),我(wo)們(men)將在(zai)第一時間(jian)刪除(chu)或更正(zheng)。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3844885個品牌入駐 更新518029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80270個代理需求 已有1329379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