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和丸配方組成
保和丸的配(pei)方(fang)可見于(yu)山楂(zha)、茯苓、半夏、六神曲、萊菔子、陳皮(pi)、麥芽、連翹,組方(fang)中有君藥(yao)、臣(chen)藥(yao)、佐(zuo)藥(yao)之分,其可以消食、導滯、和胃,建(jian)議(yi)在醫生指導下用藥(yao)。
1、君藥:山楂(zha)為君藥(yao),其味酸、甘,性微溫,歸脾、胃、肝經,善消油膩肉食(shi)之積。
2、臣藥:六神曲健脾和胃、消(xiao)食(shi)調中(消(xiao)化食(shi)物,調和中焦阻(zu)塞),善化酒(jiu)食(shi)陳腐之積(ji);萊菔(fu)子下氣(qi)消(xiao)食(shi),善消(xiao)米面之積(ji);麥(mai)芽行氣(qi)消(xiao)食(shi),健脾開胃,善治米面薯芋之積(ji),以上(shang)藥(yao)物共為臣藥(yao)。
3、佐藥:半(ban)夏、陳(chen)皮行氣化(hua)滯,和(he)胃止嘔。茯(fu)苓健(jian)脾助運(yun),連翹(qiao)清熱散結(jie),以(yi)防食積化(hua)熱,共為佐藥。
以(yi)上藥物相合,可以(yi)起(qi)到消食、導滯(zhi)、和(he)胃的(de)作(zuo)用,用于治療食積停(ting)滯(zhi)、脘腹脹滿、噯腐吞酸(suan)、不欲飲食。
二、保和丸和什么藥搭配效果好
保和丸可(ke)以搭配四君子(zi)丸、歸(gui)脾丸、二(er)陳(chen)丸等藥物對疾病起到改善(shan)的效果,需要在醫生指(zhi)導下用藥。
1、四君子丸
采用黨參和炒白(bai)術以(yi)及(ji)茯苓(ling)等成分(fen)組成,可以(yi)起(qi)到益氣(qi)健脾的(de)效(xiao)果,用于(yu)脾胃虛弱引起(qi)的(de)身體癥狀(zhuang),和保和丸搭配之后可以(yi)加強(qiang)消食導致的(de)力度,達到益氣(qi)健脾的(de)作用。
2、歸脾丸
采(cai)用黨參和(he)炒白術以及(ji)制黃芪等成(cheng)分組成(cheng),起到益氣健脾的(de)(de)效果,和(he)保(bao)和(he)丸搭(da)配(pei)之后,可以針對食積引起的(de)(de)脾虛和(he)心(xin)脾陽虛引起的(de)(de)氣血不(bu)足有所改善(shan)。
3、二陳丸
二(er)陳(chen)丸(wan)和(he)保和(he)丸(wan)一起(qi)搭(da)配可以起(qi)到消(xiao)食導滯的作用,還(huan)能夠燥濕化(hua)痰,改(gai)善患者的身體沉重和(he)四肢(zhi)酸痛以及肚子(zi)脹疼。
除此之外,保和(he)丸還可以和(he)木香順氣丸、逍遙丸、參苓(ling)白術散等(deng)藥物聯(lian)合應用,達(da)到治療疾病的目(mu)的。
三、保和丸不能和什么藥一起吃
由于保和丸含有制(zhi)半夏,所以(yi)不可以(yi)與(yu)川烏、草烏、附(fu)子合用(yong),如大活(huo)絡(luo)丹、小活(huo)絡(luo)丸(wan)、木瓜丸(wan)、追風透骨丸(wan)、附(fu)子理中(zhong)丸(wan)、桂(gui)附(fu)地黃丸(wan)等,以(yi)免發(fa)生嚴重(zhong)的毒(du)副反應(ying)。同時(shi)也(ye)不可以(yi)服(fu)用(yong)滋補(bu)性中(zhong)藥(yao),如阿膠、黃芪、人(ren)參、龍(long)眼肉等,以(yi)免影響(xiang)本品藥(yao)效或導致癥狀加重(zhong)。如果需要同時(shi)使用(yong)其(qi)他藥(yao)物,應(ying)提前咨(zi)詢醫師(shi)或者(zhe)藥(yao)師(shi)。
患者通常(chang)可以自(zi)行購(gou)買使用(yong)本品,但有高血壓、心臟病(bing)、肝(gan)病(bing)、糖尿(niao)病(bing)、腎病(bing)等慢性(xing)病(bing)嚴重的(de)患者,以及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nv)、年老體弱者,應在(zai)醫(yi)師指導下使用(yong),以防自(zi)行用(yong)藥而發生用(yong)藥風險。一般服用(yong)本品3天癥狀(zhuang)可有一定程(cheng)度的(de)緩(huan)解,如(ru)果用(yong)藥3天癥狀(zhuang)不(bu)見緩(huan)解甚(shen)至加重,應及時到醫(yi)院(yuan)就診(zhen)。服藥期間,不(bu)要吃(chi)辛辣油膩的(de)食物,并且要戒(jie)煙戒(jie)酒。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如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遵醫囑服用,請勿輕信網上建議。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