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意指公然去做天下人認為是最大的錯事。該七字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講的是春秋時期,息國與鄭國因為一點兒小事起了爭端,息侯狂妄自大,也不采取談判協商的方式來解決事端,直接就發兵進攻比自己強大的鄭國,不顧這場戰爭是否正義,結果慘敗而歸。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漢語的一則七字成語,語出《論語·衛靈公》,意指小細節上不能忍耐,就容易壞了全盤大計。這則成語是對名人成功之道的理論概括,所謂“大謀”即是“立志”,亦
...即根據主觀與客(ke)觀的實(shi)際情(qing)況來設計自己(ji)的人生奮斗(dou)目(mu)標。在實(shi)現“大(da)謀”的過(guo)程中,有順境亦(yi)有逆(ni)境,有成功亦(yi)有失敗(bai)。既要(yao)珍惜順境,又要(yao)準備(bei)戰勝逆(ni)境:既要(yao)力爭成功,又要(yao)準備(bei)忍受(shou)人生一切苦難。“
【展開全部】
【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