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dai)學者凱利(J.N.D.Kelly)認為此信經反映了關(guan)于基督論到底是二(er)位(wei)一(yi)體、一(yi)位(wei)一(yi)體、二(er)位(wei)二(er)體等(deng)的(de)爭論,故應是針對涅斯多留主義而(er)作(zuo)的(de),其著作(zuo)年(nian)(nian)代(dai)應在428年(nian)(nian)之后,不是阿塔(ta)拿修編纂(zuan)的(de),只是借由他的(de)盛(sheng)名(ming)而(er)訂的(de)名(ming)稱。
阿塔拿修信(xin)經內,根據(ju)以前的(de)信(xin)經加入奧古(gu)斯丁等(deng)教(jiao)父的(de)觀點,即(ji)是(shi)圣(sheng)靈不(bu)僅是(shi)出于(yu)圣(sheng)父,也出自圣(sheng)子(zi),也就(jiu)是(shi)所謂(wei)的(de)圣(sheng)靈“雙出說(shuo)”。
此信經以詩體(ti)寫成,共四(si)十句教條(tiao),可分兩部份:
第(di)一(yi)部份(fen) 以三位一(yi)體為主(zhu)題,是(shi)依(yi)據(ju)奧古斯丁的神學寫成。
第(di)二部份(fen) 強調基督的神(shen)人二性,道成肉身及救贖(shu)。
此信經在一(yi)開頭(tou)、第(di)(di)一(yi)個(ge)部份及第(di)(di)二個(ge)部份均提及“咒詛”:凡人欲得(de)救,第(di)(di)一(yi)步(bu)需持守大公教會信仰(yang),凡是守得(de)不完全及不正確的(de),均會永遠沉淪。
1. 凡人欲(yu)得(de)救(jiu),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
2. 此信(xin)仰(yang),凡守之不全(quan)不正者,必永遠沉淪。
3. 大公教會信仰即:我等敬(jing)拜一體(ti)三位(wei),而三位(wei)一體(ti)之神。
4. 其(qi)位不(bu)紊(wen),其(qi)體不(bu)分。
5. 父一位(wei),子(zi)一位(wei),圣靈(ling)亦一位(wei)。
6. 然而(er)父子圣靈同(tong)一(yi)神(shen)性,同(tong)一(yi)榮耀(yao),亦同(tong)一(yi)永恒之尊嚴。
7. 父如(ru)何,子如(ru)何,圣靈亦如(ru)何。
8. 父不(bu)受(shou)造,子不(bu)受(shou)造,圣靈亦不(bu)受(shou)造。
9. 父(fu)無限(xian),子無限(xian),圣靈亦無限(xian)。
10. 父永(yong)恒(heng),子永(yong)恒(heng),圣(sheng)靈亦永(yong)恒(heng)。
11. 非(fei)三永(yong)恒(heng)者(zhe),乃(nai)一永(yong)恒(heng)者(zhe)。
12. 非三(san)不受(shou)造者(zhe),非三(san)無限(xian)者(zhe),乃一不受(shou)造者(zhe),一無限(xian)者(zhe)。
13. 如此,父全能,子全能,圣靈(ling)亦全能。
14. 然而,非三全能(neng)者(zhe),乃一(yi)全能(neng)者(zhe)。
15. 如是,父是神,子(zi)是神,圣靈亦是神。
16. 然而(er),非三神(shen),乃一神(shen)。
17. 如是(shi),父是(shi)主(zhu),子是(shi)主(zhu),圣(sheng)靈亦(yi)是(shi)主(zhu)。
18. 然而,非(fei)三主,乃(nai)一主。
19. 依基督真(zhen)道,我(wo)等不得不認三位均為神,均為主(zhu)。
20. 依大公教,我等(deng)亦不得謂(wei)神有(you)三,亦不得謂(wei)主有(you)三。
21. 父非(fei)由誰(shui)作成(cheng):既非(fei)受(shou)造,亦(yi)非(fei)受(shou)生(sheng)。
22. 子獨由于父(fu):非作成,亦非受造(zao);而(er)為受生。
23. 圣靈由于父和子:既非(fei)作(zuo)成,亦非(fei)受(shou)造(zao),亦非(fei)受(shou)生(sheng);而為發出(chu)。
24. 如是(shi),有(you)一父(fu),非(fei)三父(fu),有(you)一子,非(fei)三子,有(you)一圣(sheng)靈,非(fei)三圣(sheng)靈。
25. 且此三位無分先后,無別尊卑。
26. 三位乃均永恒,而同(tong)等。
27. 由(you)是如(ru)前所言,我等當敬拜一(yi)(yi)體三位(wei)(wei),而三位(wei)(wei)一(yi)(yi)體之神。
28. 所以凡欲得救者,必如(ru)是(shi)而思三(san)位一體(ti)之神。
29. 再者,為求得永(yong)恒救贖,彼亦必篤信我(wo)等之(zhi)主耶穌(su)基督成(cheng)為人身。
30. 依真(zhen)正信仰,我(wo)(wo)等(deng)信認(ren)神之子我(wo)(wo)等(deng)之主耶穌基督,為神,又為人。
31. 其為神(shen),與圣(sheng)父同(tong)體(ti),受(shou)生于(yu)諸世(shi)界(jie)之先;其為人,與其母同(tong)體(ti),誕生于(yu)此世(shi)界(jie)。
32. 全(quan)神,亦全(quan)人,具有理性之(zhi)靈(ling),血肉之(zhi)身(shen)。
33. 依其為神,與父同(tong)等,依其為人,少(shao)遜于父。
34. 彼(bi)雖為神(shen),亦為人,然非為二(er),乃為一基督。
35. 彼為一,非(fei)由于變神(shen)為血(xue)肉,乃由于使其人性進(jin)入于神(shen)。
36. 合(he)為一(yi):非由二(er)性相混,乃由于位格(ge)為一(yi)。
37. 如靈(ling)與身成為一人,神與人成為一基督(du)。
38. 彼為救我等而受難,降(jiang)至陰間,第三(san)日從死里復活。
39. 升天,作于全能(neng)神父之(zhi)右。
40. 將(jiang)來必從彼處降臨,審判(pan)活人死人。
41. 彼降臨時,萬人必(bi)具身體復活;
42. 并供認所行之事。
43. 行(xing)善者必入永(yong)生,作惡者必入永(yong)火。
44. 此(ci)乃大公教會之信仰,人除非(fei)篤(du)實相信,必不(bu)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