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現有8000多平方米的陳列展廳和2500平方米的臨時展區。館區內基礎設施齊全,環境優雅怡人。常設《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青銅文化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館藏精品瓷器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漢織繡品展》、《荊州楚墓暨熊家冢出土玉器展》等展覽,同時,每年自辦、推出或引進6至10個臨時展覽。荊州博物(wu)館現已發展成為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wen)物(wu)收藏(zang)保護、古(gu)城(cheng)古(gu)建保護、考古(gu)發掘(jue)研究、考古(gu)遺址公園建設管理等(deng)多種功能(neng)于一體的地方性綜合(he)類(lei)博物(wu)館,是古(gu)城(cheng)荊州靚麗(li)的城(cheng)市名片,在全國文(wen)物(wu)博物(wu)界有(you)較高的綜合(he)實力(li),在國際上(shang)也有(you)著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li)。
玉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按照古人傳統的觀點,美石就是玉,包括軟玉、硬玉、蛇紋石、橄欖石、方解石、水晶、玉髓等。其共同特點是質地細膩、色澤晶瑩。中(zhong)華民族素有濃厚的(de)尚玉情(qing)結,早在新(xin)石器時代中(zhong)期就已出現(xian)了精(jing)美的(de)玉飾品。自此玉文化(hua)便伴隨著中(zhong)國歷史的(de)進(jin)程而日趨興盛,并屢(lv)創新(xin)的(de)發(fa)展高峰。春秋戰國(guo)時(shi)期,中國(guo)古(gu)(gu)玉進入(ru)了發展(zhan)的(de)頂峰。此時(shi)興(xing)起(qi)的(de)儒家學說,賦予玉器種種美好道(dao)德的(de)屬性,“以玉比德”成為當時(shi)玉文化的(de)重(zhong)要(yao)特征,極大(da)地(di)影(ying)響和推(tui)動了古(gu)(gu)玉的(de)發展(zhan)。
荊州在(zai)東周(zhou)時期(qi)是楚(chu)(chu)國的都城(cheng)所在(zai)地,迄今為(wei)止已發(fa)掘的楚(chu)(chu)墓有(you)(you)六千(qian)座以(yi)(yi)上。在(zai)這些墓葬中(zhong),出土了相(xiang)當多的玉(yu)器,品種主要有(you)(you)璧、環、璜、龍鳳形(xing)佩、管(guan)、珠、劍(jian)首、印章等。這些玉(yu)器按用途大(da)致(zhi)可分為(wei)禮(li)玉(yu)、佩玉(yu)、葬玉(yu)和(he)(he)實用玉(yu)四類(lei)。2006年以(yi)(yi)來發(fa)掘的熊家冢墓地和(he)(he)院墻灣一(yi)號楚(chu)(chu)墓,集中(zhong)出土了大(da)量(liang)玉(yu)器,其時代主要為(wei)戰國時期(qi),均(jun)為(wei)考古發(fa)掘品,其中(zhong)不少(shao)是精(jing)品佳作,具有(you)(you)重(zhong)要的科學及藝(yi)術(shu)價值。
位于(yu)湖(hu)北腹地(di)的江漢平原氣候條件良好,土地(di)肥(fei)沃,物產豐富。在(zai)很(hen)久遠的古代,人(ren)類就在(zai)這(zhe)里生(sheng)息繁(fan)衍(yan),并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yu)乃(nai)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di),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較(jiao)高的地(di)區之一。
鳳凰(huang)山位于湖北(bei)省荊州市城(cheng)北(bei)約(yue)五公里處(chu)的(de)楚故都紀(ji)南城(cheng)的(de)東(dong)南隅,是一處(chu)南北(bei)走向的(de)平緩崗地。公元(yuan)前(qian)278年,秦(qin)(qin)將白起攻陷(xian)楚國都城(cheng)紀(ji)南城(cheng)后,這里便淪為廢墟并成為秦(qin)(qin)漢時期的(de)一處(chu)貴族墓地。經過考古(gu)(gu)鉆探,已發現秦(qin)(qin)和(he)西(xi)漢時期的(de)古(gu)(gu)墓180多座,168號西(xi)漢墓就(jiu)是其中的(de)一座。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絲繡品的國家之一。絲繡品的出現及其發展史對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東(dong)周時(shi)(shi)期(qi),楚地(di)的(de)絲織和刺繡技(ji)術得到長足的(de)發展,生產規模(mo)日益擴(kuo)大,品種增多,制造精細(xi),花型秀(xiu)麗(li)多變且(qie)色(se)彩(cai)鮮艷。于此展示的(de)本館藏品出(chu)自被世人譽為“絲綢寶庫”的(de)馬山(shan)一號楚墓(mu)和鳳凰山(shan)一六(liu)七號漢墓(mu),它們不僅集中體現了當時(shi)(shi)絲繡技(ji)術的(de)最高(gao)水平,而且(qie)還(huan)是研究楚漢時(shi)(shi)期(qi)服飾(shi)和藝術的(de)珍(zhen)品。
中國是瓷器的發祥地。大約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代中期,就出現了早期的青瓷器,也就是“原始瓷”。戰國至西漢時期,原始瓷的燒制有了新的發展,部分青瓷已經開始擺脫原始狀態。真(zhen)正意義上的瓷(ci)器(qi)產生在東漢,至隋唐、五代逐漸成熟。宋代是(shi)(shi)制(zhi)(zhi)瓷(ci)業(ye)最為(wei)繁榮的時(shi)期,涌(yong)現出定、汝、官(guan)、哥、均等名窯。元代青花、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和發(fa)展了宋、元時(shi)期制(zhi)(zhi)瓷(ci)傳統,宣德、成化(hua)青花制(zhi)(zhi)品尤為(wei)突出;清代粉彩、斗彩瓷(ci)器(qi),風格(ge)古(gu)雅華麗、美妙絕倫,康熙(xi)、雍(yong)正、乾隆時(shi)期所(suo)制(zhi)(zhi)瓷(ci)器(qi)更是(shi)(shi)出類拔萃(cui)。
瓷器的藝術之美在于器形、紋飾和釉色。由于它的表現手段是立體和多層次的,在厚薄、卷舒、冷暖、瑩潤之間,不僅展示了歷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在文化傳承、審美情趣、藝術風格等方面的差異與變化。荊州地(di)處江(jiang)漢平原,自漢、晉以來一直(zhi)是中國重(zhong)要(yao)經(jing)濟區域之一,留下了十分豐富的古(gu)代(dai)瓷(ci)器,其(qi)中一部分堪稱瓷(ci)器精品。
中(zhong)國(guo)的(de)(de)(de)漆(qi)(qi)(qi)(qi)器(qi)(qi)制(zhi)作(zuo)與使用,始于7000年前(qian)的(de)(de)(de)新石器(qi)(qi)時代,春秋戰國(guo)時期,漆(qi)(qi)(qi)(qi)器(qi)(qi)工業發達,特(te)別是雄(xiong)踞南方(fang)的(de)(de)(de)楚國(guo),漆(qi)(qi)(qi)(qi)器(qi)(qi)工藝水平更高。秦(qin)與漢代,天(tian)下統一(yi),漆(qi)(qi)(qi)(qi)器(qi)(qi)工業在前(qian)代的(de)(de)(de)基礎上又(you)有新的(de)(de)(de)發展。荊州(zhou)市是全(quan)國(guo)出土(tu)古(gu)(gu)代漆(qi)(qi)(qi)(qi)器(qi)(qi)最多的(de)(de)(de)地(di)方(fang),荊州(zhou)博物(wu)(wu)館是全(quan)國(guo)收藏古(gu)(gu)代漆(qi)(qi)(qi)(qi)器(qi)(qi)最多的(de)(de)(de)單位。本(ben)館陳(chen)列的(de)(de)(de)是荊州(zhou)博物(wu)(wu)館多年來考(kao)古(gu)(gu)發掘所(suo)獲得的(de)(de)(de)漆(qi)(qi)(qi)(qi)木(mu)器(qi)(qi)珍品。它們主要是出土(tu)于戰國(guo)秦漢的古(gu)(gu)墓(mu)葬中(zhong)(zhong),種類(lei)有飲食器(qi)、妝奩器(qi)、娛(yu)樂器(qi)、喪葬器(qi)、工(gong)(gong)藝(yi)(yi)品等(deng)。這些文(wen)物造型優美、工(gong)(gong)藝(yi)(yi)精湛、圖案似(si)錦,是中(zhong)(zhong)國(guo)古(gu)(gu)代審(shen)美意識的高(gao)層次體現。舉辦這個展(zhan)覽(lan)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這些文(wen)物將中(zhong)(zhong)國(guo)獨(du)有的古(gu)(gu)代漆器(qi)文(wen)化(hua)展(zhan)示(shi)給海內外觀眾(zhong),是廣(guang)大觀眾(zhong)了解中(zhong)(zhong)國(guo)古(gu)(gu)代漆器(qi)文(wen)化(hua)的輝煌成就。
石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高19.8厘米。荊州(zhou)市(shi)松(song)滋縣桂花樹(shu)遺址出土。以(yi)青色大理(li)石為(wei)原料(liao),經磨制、鉆孔而成。中(zhong)上(shang)部的(de)圓(yuan)孔用于(yu)安裝木柄。
戰國,口徑51.6、通高42厘米。荊州市天星觀二(er)號(hao)墓出土。平(ping)折沿,口(kou)微斂,二(er)長方形(xing)附(fu)耳(er)外撇弧度較大,器身(shen)中部束(shu)腰(yao),束(shu)腰(yao)處有一(yi)周凸(tu)棱,腹(fu)部較淺,附(fu)有四個(ge)精致的龍(long)形(xing)爬獸,平(ping)底,下裝三個(ge)獸面蹄足。器耳(er)、口(kou)沿、束(shu)腰(yao)凸(tu)棱及凸(tu)棱以上(shang)的器身(shen)滿飾(shi)細密、繁(fan)縟(ru)的蟠螭紋,凸(tu)棱以下的器身(shen)滿飾(shi)蟠虺紋。器底附(fu)著較厚的煙炱。
戰國,口徑15.5×5、高4.5厘米。荊(jing)州市荊(jing)州區馬山一號墓(mu)出土。木胎。橢圓形(xing)口(kou),耳(er)面(mian)上翹(qiao)呈(cheng)新(xin)月(yue)形(xing)。器表和口(kou)沿(yan)內(nei)側髹黑(hei)漆(qi),器內(nei)髹暗(an)紅漆(qi)。器沿(yan)內(nei)側、耳(er)面(mian)及外側繪變(bian)形(xing)鳳(feng)紋,兩端外側飾(shi)變(bian)形(xing)鳳(feng)紋、卷云紋。器底飾(shi)有用(yong)銀粉(fen)描繪首尾(wei)相連(lian)的雙鳳(feng)。
市區內乘坐19、101、102路(lu)公交車可達。
1958年,經專(zhuan)(zhuan)署辦公室批準,正式建立湖(hu)北省荊(jing)州(zhou)專(zhuan)(zhuan)區博物館,隸(li)屬荊(jing)州(zhou)專(zhuan)(zhuan)區文教局主(zhu)管。
1966年,文(wen)化大革(ge)命開始(shi),博物館(guan)成立新的革(ge)命領導小組。
1969年(nian),博(bo)物(wu)館(guan)更名(ming)為“江(jiang)陵(ling)縣展覽(lan)館(guan)”,隸屬(shu)江(jiang)陵(ling)縣管(guan)理,陳列展覽(lan)內容以(yi)農業為主,同(tong)時舉辦收(shou)租院展覽(lan)。
1971年,博物(wu)館(guan)(guan)重新(xin)收歸地區(qu)管理,恢復荊(jing)州地區(qu)博物(wu)館(guan)(guan)革(ge)命領導小(xiao)組。
1973年4月(yue),經(jing)地(di)區文化局(ju)批準,將(jiang)原(yuan)“博物館革命(ming)領導小組”名稱(cheng)改為(wei)“湖北省(sheng)荊州地(di)區博物館”。
1980年6月(yue),博(bo)物館館址(zhi)在開(kai)元觀對面西側(現為(wei)市婦幼保健院)興修擴建并正(zheng)式對外開(kai)放。
1984年6月,經地區工(gong)會(hui)批準(zhun),博物館工(gong)會(hui)正式成(cheng)立。
1985年,博物館館址則由開元觀西側(ce)(現婦幼(you)保健(jian)院)重新(xin)遷(qian)至開元觀東側(ce),新(xin)陳列大樓對外試(shi)展。
1986年6月(yue)11日,新建(jian)博物館陳列大樓、珍寶館舉行開館典禮,正式對外展(zhan)出。
1990年,新修珍寶館正(zheng)式對外開放。
1994年12月(yue),荊(jing)沙合并(bing),博(bo)物館更名為“荊(jing)沙市荊(jing)州博(bo)物館”。
1995年,省(sheng)文化(hua)廳同意該館設立湖北省(sheng)文物(wu)總店(dian)荊(jing)沙市(shi)分(fen)店(dian)。
1997年,該館更名為“湖(hu)北(bei)省荊州市博物(wu)館”。
1999年4月,經市編委(wei)批準,成立荊州市文物考古勘(kan)探大隊,掛靠博物館,實(shi)行一(yi)套班(ban)子(zi),兩(liang)塊牌子(zi)。
2005年,荊州(zhou)博物館(guan)第一(yi)屆學術委(wei)員會成立。
2008年,荊州博物館被國(guo)家文物局評為國(guo)家一級博物館并(bing)實行(xing)免(mian)費(fei)開(kai)放,為加強安全(quan)保衛(wei)工作,成立了安全(quan)應急領導小組和行(xing)動小分隊。
2011年,中共市委編委辦公室批(pi)準(zhun)荊(jing)州(zhou)博物館加掛荊(jing)州(zhou)市簡牘研究所牌子。
1993年,荊州(zhou)博(bo)物館(guan)被(bei)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xiu)博(bo)物館(guan)之(zhi)首。
1995年,被文化(hua)部、人事(shi)部命名為(wei)全國文化(hua)先(xian)進集(ji)體。
1999年(nian),《江(jiang)漢平原楚漢文化展》榮獲國(guo)家(jia)文物局“全國(guo)十(shi)大陳列展覽精品獎(jiang)”。
2000年,荊州博(bo)物館榮(rong)獲(huo)國家旅游局4A級旅游單位稱(cheng)號。
2003年,該(gai)館“馬山一(yi)號墓戰國楚墓絲織物的保護研(yan)究”獲湖北省(sheng)科(ke)技(ji)進步二(er)等(deng)獎。
2016年8月,博物館榮(rong)獲“荊州市(shi)創建湖北省森林(lin)城市(shi)工作先進單(dan)位”榮(rong)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