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zhong)暑是(shi)指在溫度(du)或濕度(du)較高、不(bu)透風(feng)的環境(jing)下,因體溫調節中(zhong)樞功(gong)(gong)能障礙(ai)或汗腺功(gong)(gong)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zhi)丟失過(guo)多(duo),從而發生的以中(zhong)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gong)(gong)能障礙(ai)為主要表現的急(ji)性(xing)疾病。
近年來,全球氣候逐(zhu)漸變暖,中暑的發生率(lv)和(he)病(bing)死率(lv)隨之增加。現從(cong)時間、易感人(ren)群和(he)地區分布三(san)個方面(mian),對其(qi)流(liu)行病(bing)學進行介紹(shao)。
以夏季(ji)(即6~8月份)發生(sheng)為(wei)主。夏季(ji)天氣(qi)炎熱日平均氣(qi)溫(wen)>30攝氏度,或相對濕度>73%,當溫(wen)度和濕度均較高(gao)(gao)時,中暑(shu)發生(sheng)的(de)機率(lv)將會顯(xian)著升高(gao)(gao)。
嬰幼(you)兒(er)和(he)65歲以上的老人;
超重或(huo)患有糖尿(niao)病(bing)(bing)、心血管(guan)疾(ji)病(bing)(bing)等慢性疾(ji)病(bing)(bing)的人群(qun);
高(gao)溫天氣(qi)進行劇(ju)烈活(huo)動(dong)(比如體育(yu)運動(dong)、軍事訓練、戶外活(huo)動(dong)等)的(de)人群,即(ji)使年輕健康的(de)人也有可能(neng)中暑;
飲酒(jiu)或者服用影響機體散熱(re)、減少出汗(han)等藥(yao)(yao)物(如抗(kang)組(zu)胺藥(yao)(yao)物、抗(kang)膽堿藥(yao)(yao)物等)的人群。
世界各地都有中(zhong)(zhong)暑暴(bao)發的情(qing)況。我國(guo)熱帶、亞熱帶面積相對(dui)較大,城(cheng)鎮化程度越(yue)來越(yue)高,城(cheng)鎮人口日益密集(ji),產生“城(cheng)市熱島效應”,城(cheng)鎮居民中(zhong)(zhong)暑發病率(lv)也逐步(bu)上升。
根據病情(qing)嚴(yan)重(zhong)程度,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zhong)暑、輕(qing)癥中(zhong)暑和重(zhong)癥中(zhong)暑。
而(er)根據發(fa)病(bing)(bing)機制和臨床表現不(bu)同,重癥中暑又可(ke)分(fen)為熱(re)(re)痙攣(luan)、熱(re)(re)衰竭和熱(re)(re)(日(ri))射(she)病(bing)(bing)(包括勞(lao)力(li)性熱(re)(re)射(she)病(bing)(bing)和非(fei)勞(lao)力(li)型熱(re)(re)射(she)病(bing)(bing))三種類(lei)(lei)型。這幾種類(lei)(lei)型,可(ke)以在(zai)同一患者身(shen)上先后發(fa)生(sheng),或同時發(fa)生(sheng),常常難以區分(fen)。其中以熱(re)(re)射(she)病(bing)(bing)病(bing)(bing)情最為嚴重。
當(dang)機體不能夠適(shi)應(ying)和(he)耐(nai)受(shou)環境高(gao)溫(>32攝氏(shi)度)、濕(shi)度較大(>60%)和(he)無(wu)風狀態時,體內(nei)產(chan)生的熱量(liang)多于散(san)發(fa)的熱量(liang),從而發(fa)生熱量(liang)蓄積、體溫上升,進而發(fa)生中暑。
機體自身熱(re)量產(chan)生增加
在高溫(wen)、高濕、不(bu)透風或強(qiang)熱輻射下,長時間從事劇烈活動,機體(ti)熱量產生增(zeng)加。
常見于強(qiang)體力勞(lao)動(dong)、運動(dong)或者(zhe)進行軍事(shi)訓練的人群。一些(xie)疾(ji)病狀態,比如發熱(re)寒顫或者(zhe)驚(jing)厥等(deng)情況,也會導致(zhi)產(chan)熱(re)增加體溫上升。
周圍環(huan)境(jing)溫度上升
環境溫度升高時,一些易感人群,比如年(nian)老體(ti)弱多(duo)病(bing)(精(jing)神分(fen)裂癥、帕金(jin)森病(bing)、慢性酒精(jing)中毒)的人群,體(ti)溫調節(jie)功能(neng)障礙,不能(neng)對自身(shen)體(ti)溫進行良(liang)好的調節(jie),身(shen)體(ti)從環境當(dang)中獲(huo)得(de)熱(re)量(liang)增多(duo)。
散熱障礙
出汗減少:汗腺損傷或者缺乏,比(bi)如皮(pi)膚燒傷瘢痕(hen)部位、汗腺缺乏癥等。
中樞神經系統或(huo)者心血管功能下降,如飲酒者、老年人、心功能障礙等(deng)。
服用(yong)影響出汗的藥(yao)物,如(ru)抗(kang)膽堿能藥(yao)和(he)抗(kang)組(zu)胺藥(yao)等。
其他因素:肥(fei)胖和衣服不透氣等(deng)。
在(zai)長時間(jian)暴露于(yu)高溫環境下后,出現頭(tou)痛、頭(tou)暈(yun)、口渴(ke)、多汗等癥(zheng)狀,一開始體(ti)(ti)溫正常或略升高。核(he)心體(ti)(ti)溫持續上升達到38攝氏(shi)度(du)以(yi)上時除上述癥(zheng)狀外還會有面色潮紅(hong)、大量(liang)出汗、皮膚(fu)灼熱、四肢濕冷(leng)等情況。
如不及時干預可逐漸發展(zhan)為昏迷伴四肢抽(chou)搐,嚴(yan)重時可產生(sheng)多器官功能衰(shuai)竭(jie)。
暴露于高(gao)溫(wen)環境時,出現大汗、四肢無力、頭(tou)暈、口渴、頭(tou)痛、注(zhu)意力不(bu)集中、眼(yan)花、耳鳴(ming)、動作(zuo)不(bu)協調等伴或不(bu)伴體溫(wen)升高(gao)。若(ruo)脫離高(gao)溫(wen)環境,轉(zhuan)移到(dao)陰涼的地方,及時通(tong)風降溫(wen)補充冷鹽水,短(duan)時間就可以恢(hui)復。
先(xian)兆中暑癥狀繼續加重,體溫上(shang)升到(dao)38攝氏(shi)度以上(shang),并且出現皮膚灼熱、面色潮紅或脫水(如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xia)降、脈搏增快等)癥狀。采用(yong)和先(xian)兆中暑相同的處理方式,數小時內可(ke)恢復。
包括熱痙(jing)(jing)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san)種類型(xing)。熱痙(jing)(jing)攣多(duo)見(jian)于健康青(qing)壯年。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xun)練時(shi)(shi),訓(xun)練過程(cheng)中或訓(xun)練后出現短暫(zan)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一般持續時(shi)(shi)間約3分鐘(zhong)。
患者常常無(wu)明顯的體(ti)溫升(sheng)高(gao),可能(neng)與大(da)量(liang)出汗的情況下,只補(bu)充水分(fen)、不補(bu)充鹽分(fen),體(ti)內大(da)量(liang)缺鈉或(huo)者過度通氣有關。
熱衰(shuai)竭多見于(yu)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ji)病的人群。患者出現以血容(rong)量不(bu)足(zu)為特征(zheng)(zheng)的一(yi)組臨床綜合征(zheng)(zheng),表現為多汗、疲(pi)勞、乏力、眩暈、頭痛、判(pan)斷力下降、惡(e)心和嘔吐等。
此(ci)時(shi)患(huan)者體溫升高,無明顯(xian)神經系(xi)統損(sun)傷表現。如不能及(ji)時(shi)診治(zhi)可發展為熱射病。熱射病
分(fen)為勞力(li)型(xing)熱射(she)(she)病和(he)非勞力(li)型(xing)熱射(she)(she)病兩(liang)類。
勞(lao)力性熱射病多(duo)見于(yu)健康年(nian)輕人(如參加(jia)體(ti)育運動(dong)者、訓練的官(guan)兵),表現為長時間暴露于(yu)高溫(wen)(wen)、高濕(shi)、無(wu)風的環境中(zhong),進行(xing)高強度訓練或重體(ti)力勞(lao)動(dong)一段時間后,出(chu)現發(fa)熱、頭痛或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等。繼而體(ti)溫(wen)(wen)迅速升高,達40攝(she)氏度以(yi)上,出(chu)現譫妄、嗜睡和昏迷。
患(huan)者(zhe)可(ke)伴有橫紋肌溶解、急(ji)性腎衰竭、急(ji)性肝損害、彌散(san)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qi)功(gong)能(neng)衰竭等表現,病情(qing)惡化快,病死率(lv)極(ji)高。
非勞力性熱射病常發生于年老、體弱(小(xiao)孩(hai))和慢病人群,一般(ban)發病較慢。剛(gang)開始癥狀不容易發現(xian),1~2天后癥狀加重,出現(xian)神志模糊(hu)、譫妄、昏迷等(deng)。患者體溫高可(ke)達40~42攝(she)氏(shi)度(du)(du),直(zhi)腸溫度(du)(du)最高可(ke)達46攝(she)氏(shi)度(du)(du),可(ke)有心衰、腎衰等(deng)表現(xian)。
在高溫環境下長時(shi)間工作后,出現大汗、口渴、頭暈、頭痛、高熱(re)等情況,應考慮發生了中暑。
一般先(xian)兆中暑(shu)和輕度中暑(shu)的(de)患者(zhe),經(jing)現場及時救(jiu)護后,均(jun)可恢復(fu)正(zheng)常。但(dan)對于(yu)為重(zhong)癥中暑(shu)的(de)患者(zhe),應立即轉(zhuan)送醫院。
急診科
血常規
發病早(zao)期(qi)(qi)因脫水,致血(xue)液濃縮,可(ke)出現血(xue)紅蛋白(Hb)升高(gao)、紅細胞比(bi)積(Hct)增加,血(xue)小板(PLT)發病初期(qi)(qi)正常,繼而迅速下降(jiang)。血(xue)液生(sheng)化檢查
電解質:高磷血癥(zheng)(hyperphosphatemia)提示橫紋(wen)肌溶解,低(di)鈣血癥(zheng)(hypocmia)見(jian)于(yu)肌損傷的患(huan)者,還可出現(xian)低(di)鉀、低(di)鈉(na)、低(di)氯。
腎功(gong)能異常:可出現血(xue)尿素氮(dan)(BUN)、血(xue)肌酐(Cr)升高。
肝功能異常:可出現血清門冬氨酸(suan)氨基轉(zhuan)移酶(AST)、丙氨酸(suan)氨基轉(zhuan)移酶(ALT)、乳酸(suan)脫(tuo)氫酶(LDH)水(shui)平升高。
感染指標(biao)異常:增高的(de)程(cheng)度與中(zhong)暑(shu)的(de)嚴重程(cheng)度相關,合并感染者該類指標(biao)明顯升高,如(ru)白細胞(bao)(WBC)、中(zhong)性粒細胞(bao)、C反應蛋(dan)白(CRP)、降鈣素原(PCT)等(deng)增加(jia)。
橫紋(wen)肌損害:乳(ru)酸脫氫酶(mei)(LDH)、肌紅(hong)蛋白(bai)(Mb)和(he)肌酸激酶(mei)(CK)水平升高。
低(di)(di)血糖:勞(lao)力性熱射病肝衰竭者(zhe)可(ke)出(chu)現低(di)(di)血糖。
凝血功(gong)能障礙:止(zhi)凝血功(gong)能參數(shu)異(yi)常,可在發(fa)病第1天出現但更常見(jian)于(yu)第2天和第3天。
非(fei)勞力(li)性熱(re)(re)射病(bing)時(shi),出現呼(hu)吸(xi)性堿(jian)中毒(du),勞力(li)性熱(re)(re)射病(bing)時(shi)出現嚴重代謝(xie)性(乳酸)中毒(du)。
患(huan)者尿(niao)(niao)色為茶色或醬油色,可以(yi)發現(xian)不同程度的蛋白尿(niao)(niao)、血尿(niao)(niao)等變化。其他檢查
如果懷疑(yi)有(you)顱內(nei)出血的情況,醫生可能(neng)建議做頭(tou)部CT和(he)腦脊液檢查進行確診。
流行性乙型腦炎
有蚊蟲叮(ding)咬史(shi),夏(xia)秋季常見,多發(fa)生于兒童。體格檢查時患者病理反射及(ji)腦(nao)膜(mo)刺激征均(jun)為陽性。此外還可根據病史(shi)、腦(nao)脊(ji)液檢查進行鑒別。
中(zhong)毒性細菌性痢疾
由志賀(he)菌屬引(yin)起的腸道傳染病。多見于2~7歲兒童,感染癥狀重,可通過(guo)病史、血(xue)液生化指標(biao)、大便常規、大便培養等鑒(jian)別。
腦(nao)血(xue)(xue)管意外(腦(nao)出血(xue)(xue)或梗死(si))
腦出血患(huan)者一般有情(qing)緒激(ji)動、過量(liang)飲酒、過度勞累等(deng)誘因(yin),且有高血壓病(bing)史(shi)。腦梗死患(huan)者發病(bing)前,可(ke)有短暫腦缺血的表現,如頭(tou)暈、頭(tou)痛、突然(ran)不會(hui)講話,覺得半身不聽(ting)使喚,神志多數清(qing)醒。可(ke)根據病(bing)史(shi)、癥狀體征(zheng)、頭(tou)顱CT等(deng)檢查鑒(jian)別。
甲狀腺危象
患者(zhe)有甲亢病史,多在(zai)甲亢未治療、控制不良(liang)、感(gan)染手術創傷或突然停藥后出現(xian)。除此之外,可根據甲狀腺(xian)功能、血液生(sheng)化等鑒別。
治療的基(ji)本原則是降低核心體溫和防止臟器功能(neng)衰竭。
先兆中(zhong)(zhong)暑和輕度中(zhong)(zhong)暑患(huan)者一(yi)般經現場救護可(ke)以(yi)恢復正(zheng)常(chang)。
脫(tuo)離現場環境(jing):迅速脫(tuo)離高溫、高濕環境(jing),轉移至(zhi)通風(feng)陰涼處(chu),將患者平臥(wo)并去(qu)除全身(shen)衣物。
快(kuai)速降(jiang)溫(wen):用涼水噴灑或用濕毛巾擦拭全身(shen),扇風加快(kuai)蒸(zheng)發、對流散熱。
病(bing)情監(jian)測:持續監(jian)測體溫。
物理降溫
與現場救(jiu)護(hu)類似(si),可以通過降(jiang)低環(huan)境(jing)溫(wen)度、頭部降(jiang)溫(wen)、冷水浸泡法、冰帽、冰毯(tan)、冰袋等(deng)冷療法調節體(ti)溫(wen)。體(ti)內降(jiang)溫(wen)
體(ti)外降溫無效的情況,可(ke)(ke)采(cai)用(yong)4攝氏(shi)度鹽水進行灌(guan)腸,也可(ke)(ke)用(yong)無菌生理鹽水進行腹膜(mo)腔灌(guan)洗(xi)。病情嚴(yan)重時(shi),可(ke)(ke)以實施(shi)血液透析,或將自(zi)體(ti)血液體(ti)外冷卻后,回輸至體(ti)內降溫。
主(zhu)要是循環(huan)監(jian)測(ce)(ce)與液體復蘇,如(ru)連續監(jian)測(ce)(ce)血壓、心(xin)(xin)率(lv)、呼(hu)吸頻率(lv)、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血氣(qi)分析(xi)、電(dian)解(jie)質、每小(xiao)時尿量及尿液顏(yan)色,必要時監(jian)測(ce)(ce)中心(xin)(xin)靜脈壓(CVP)。盡快建立(li)液體通路。
昏迷患者應進行氣(qi)管內插管,保持(chi)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伴有顱內壓增高者,靜(jing)脈輸(shu)注甘露醇,30~60分鐘輸(shu)入。
如果出現抽(chou)搐(chu)、躁(zao)動,靜(jing)脈輸入地(di)西泮,也可以使(shi)用(yong)效力強、不良(liang)反(fan)應(ying)少的丙泊(bo)酚(fen)、苯(ben)二氮(dan)?類藥(yao)物。使(shi)用(yong)時(shi)必須(xu)注意用(yong)藥(yao)劑量(liang)、輸注速度和患(huan)者(zhe)反(fan)應(ying),劑量(liang)過大(da)時(shi)注意有無呼吸抑(yi)制和低血壓發生。
應靜脈(mo)輸(shu)注生理鹽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復血容量,使尿(niao)量保持200~300ml/小(xiao)時。同時注意監測電解質,及時補鉀(jia)。
必要時靜(jing)脈滴注異丙腎(shen)上(shang)腺素(su),幫助恢復正常血壓(ya)。但需注意勿用血管收縮藥,以免(mian)影響皮膚散熱。
應予對癥支持(chi)治(zhi)療。及(ji)時(shi)發現(xian)(xian)和防治(zhi)器官(guan)功能不(bu)全。如(ru)果出現(xian)(xian)橫(heng)紋(wen)肌溶解,尿量至(zhi)少保持(chi)為(wei)2ml/(kg?h),尿pH>6.5。
心力(li)衰(shuai)竭合并腎(shen)衰(shuai)竭,伴(ban)有(you)高鉀血癥(zheng)(zheng)時,慎用洋地黃。若出現物理(li)降溫(wen)方(fang)法無效且體溫(wen)持續(xu)大于40度、持續(xu)性無尿、尿毒癥(zheng)(zheng)、高鉀血癥(zheng)(zheng)、嚴重感染、血流動力(li)學不(bu)穩定(ding)或多臟器功能衰(shuai)竭中的一(yi)種情(qing)況(kuang),需進行血液透(tou)析(xi)或腹(fu)膜透(tou)析(xi)治療。
可以使用H2受體持(chi)抗藥或質子泵抑制藥,預防應激性潰(kui)瘍和上消化道出血(xue)。彌散性血(xue)管內凝(ning)血(xue)(DIC)患者根(gen)據病情(qing)輸(shu)注(zhu)新鮮(xian)冷凍血(xue)漿和血(xue)小(xiao)板。
該疾病(bing)一般無(wu)需手術治療。
方劑以清熱降火為主沒,也可采用放血療(liao)法配(pei)合藿香正(zheng)氣水(shui)口服。需就診正(zheng)規(gui)醫(yi)院,在(zai)專業醫(yi)生(sheng)指導下進行。
亞低(di)溫治療:對于熱射病目前(qian)尚無證據(ju)表明能減低(di)死亡率,但可以改(gai)善神經(jing)預后。
中暑的預后與(yu)高熱(re)程度(du)、持續時(shi)間、降溫(wen)速度(du)、重要器官損傷程度(du)有關。若延(yan)遲治療,病死(si)率(lv)可達80%;如果能早期診斷及時(shi)降溫(wen)治療,病死(si)率(lv)可降至10%。
出現昏迷(mi)的熱射病患(huan)者,盡管給予快速降(jiang)溫處理,仍有個別患(huan)者可(ke)能留有永久性的神(shen)經精神(shen)后(hou)遺(yi)癥。
該病的日常生活管理(li)很簡(jian)單,就是(shi)保持涼爽(shuang),補充水分(fen)和(he)關注易感(gan)人(ren)群。
皮膚(fu)護理:高熱出大汗的情況,及時更換衣(yi)服和被子,保持皮膚(fu)的清潔。
口(kou)腔護理:高熱時,給予(yu)漱口(kou)或者棉球(qiu)擦洗口(kou)腔,保持口(kou)腔清潔。
安全護理(li):高熱(re)驚厥時,注(zhu)意防止墜床和碰傷。
在(zai)高溫環境中出現頭暈、心(xin)慌等不適癥狀時(shi),需(xu)要及時(shi)停止(zhi)工(gong)作在(zai)陰涼處進(jin)行休(xiu)息。
對(dui)于中暑患者(zhe),一般藥物(wu)降溫無效;且對(dui)于熱射病(bing)患者(zhe),解熱鎮痛藥水楊酸(suan)鹽治療不(bu)僅(jin)無效,還可(ke)能有(you)害(hai)。
如(ru)果在迅(xun)速降溫的過程(cheng)中(zhong),患(huan)者出現寒(han)戰,可以用生(sheng)理鹽水加氯丙嗪靜脈輸注。用藥過程(cheng)中(zhong)需注意(yi)監(jian)測血(xue)壓變化的情況。
選擇輕便、淺色、寬松的衣服(fu),室內保持涼爽(shuang),盡(jin)可能呆在有(you)空調(diao)的地(di)方。如果家(jia)里沒有(you)空調(diao),可以(yi)去商場(chang)或公共圖書館乘涼。仔(zi)細安排(pai)戶(hu)外活動
天氣炎熱時,盡量將戶(hu)外活動(dong)安排在早上或者晚(wan)上,較為涼爽。或者在活動(dong)一段時間(jian)后(hou),注意(yi)在陰涼的(de)地方進行(xing)休(xiu)息。調(diao)整戶(hu)外運動(dong)的(de)強度
在熱(re)天建(jian)議減(jian)少鍛(duan)煉(lian)。
如果鍛煉過程中,出現心跳加速、喘不過氣、頭暈、心慌等情況,需要停止運動,尋找一個陰涼的地方,及時休息。涂防曬霜曬傷會影響身體的(de)降溫(wen)能力,引起脫水。如果必須到(dao)戶外去,需戴(dai)(dai)一(yi)頂寬邊(bian)帽,戴(dai)(dai)一(yi)副太陽(yang)(yang)鏡,在外出前30分鐘(zhong)涂上防(fang)(fang)曬系(xi)數為15或更高的(de)防(fang)(fang)曬霜(shuang),以保護自己(ji)免受陽(yang)(yang)光的(de)傷害。仔細監護嬰幼兒
與兒(er)童(tong)一起旅行時(shi),切勿將嬰兒(er)、兒(er)童(tong)或(huo)寵物(wu)留在停(ting)放的(de)汽(qi)車內。離車時(shi)檢(jian)查,確保所(suo)有人都下(xia)車,不要忽視任(ren)何(he)在車里睡著(zhu)的(de)孩子(zi)。
合理(li)飲食,保持身體的水分
多喝水(shui)(shui):及時喝水(shui)(shui),補充(chong)水(shui)(shui)分(fen),不要(yao)等(deng)到(dao)渴了才(cai)喝水(shui)(shui)。
遠(yuan)離含(han)糖或含(han)酒精的飲料:這(zhe)些飲料不但不解(jie)渴,反而會使(shi)身體(ti)丟失更多(duo)液體(ti);喝冷(leng)飲還會引起胃痙攣。
補(bu)充鹽和(he)(he)礦物(wu)質(zhi):大量出汗(han)會流失(shi)鹽和(he)(he)礦物(wu)質(zhi),運動飲(yin)料可(ke)以幫助補(bu)充汗(han)水中流失(shi)的鹽和(he)(he)礦物(wu)質(zhi)。糖尿患者或(huo)者高血(xue)壓患者需要限(xian)制鹽分(fen)控制,遵(zun)醫囑飲(yin)用運動飲(yin)料。
高溫天氣,飲(yin)食要清淡(dan),不適(shi)合(he)吃高熱量(liang)、油膩、辛辣的食物,可以準(zhun)備一些防暑(shu)降溫的食物,比如綠豆(dou)湯等(deng)。
隨時關注天氣、易感人(ren)群情(qing)況
查(cha)看最新天(tian)氣消息:查(cha)看當地新聞,了解極端高(gao)溫(wen)警報(bao)和安全提示。
了(le)解(jie)癥狀:學習中暑(shu)相關疾病的癥狀和(he)體(ti)征,以及如何治療(liao)。
關注同伴:在高溫環境下工(gong)作(zuo)時(shi),互相監控(kong)同伴的狀況(kuang),一(yi)旦出現(xian)先兆(zhao)中暑的癥狀,及時(shi)處(chu)理(li)。
監測高危人(ren)群:嬰幼兒、65歲或(huo)(huo)以上的(de)人(ren)、超重(zhong)的(de)人(ren)、在工作或(huo)(huo)運動中(zhong)過度(du)運動的(de)人(ren)、身體患有疾病(bing)(bing)的(de)人(ren)群(特別是患有心臟病(bing)(bing)或(huo)(huo)高血壓者)或(huo)(huo)服用某些藥物的(de)人(ren)(如抑(yi)郁癥、失眠或(huo)(huo)血液循(xun)環(huan)不良患者),對于這(zhe)些人(ren)群,在高溫天(tian)氣中(zhong),應給予(yu)更多關注,避免發生中(zhong)暑。
寒區(qu)、溫區(qu)部(bu)隊進(jin)駐熱(re)(re)區(qu)之前,或熱(re)(re)區(qu)部(bu)隊每年夏初進(jin)行高(gao)強度訓練(lian)之前,為了避(bi)免戰士中暑,應組織(zhi)部(bu)隊進(jin)行熱(re)(re)習服訓練(lian),提高(gao)對熱(re)(re)的耐受能力。
在生理耐受范圍之內,從低溫(wen)到(dao)高(gao)溫(wen)環境(jing),可采用行軍(jun)、負重行軍(jun)、球類或(huo)其他能提高(gao)心(xin)血(xue)管系(xi)統耐力的訓(xun)練(lian)逐步進行,每次訓(xun)練(lian)1~2次,訓(xun)練(lian)周期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