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祥地之一, 兩千多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造就了寧夏昨日的輝煌,也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如建立了西夏王朝的李元昊;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的西夏崇宗李乾順;唐朝名將渾瑊;東漢大臣傅燮等名人,為寧夏的歷史風云打上了極具個人特點的印記。
崇(chong)宗:李乾順(1083年—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順即位,年僅三歲,母黨專政。他親政后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布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并且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大德五年農歷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歲。
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西夏第五位皇帝。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并刻印佛經多種。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駕崩,享年七十歲。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人。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皇甫嵩出身于將門世家,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漢靈帝時被征為侍郎,遷北地太守。黃巾起義爆發后,與宦官呂強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為左中郎將,率兵討平黃巾之亂,“威震天下”。戰后升任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到任后,他奏請減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稅。后因得罪權宦趙忠、張讓而被罷免,改封都鄉侯。
斡道沖字宗圣,西夏仁宗李仁孝時重臣,靈州(今寧夏靈武)人,從夏主遷居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世代掌修夏國史。他不但在學術上頗有造詣,而且淡泊功名,尤其對奸相佞臣剛直不阿,敢于直言,勇于斗爭,是西夏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漢族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