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廣東十大知名古戲臺大盤點 你的家鄉現在還有古戲臺嗎?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旅行人生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導語 / INTRODUCTION
說起古戲臺,廣東的老年人對它倍感親切,因為它見證過歷史的滄桑。而今天的年輕人對古戲臺卻非常陌生,因為他們在古戲臺前看戲的機會甚少。那么你知道廣東有哪些戲臺嗎?下面本文盤點了廣東十大古戲臺,包括佛山祖廟戲臺、高州冼太廟古戲臺、電白漢人坡大戲臺、新會關帝廟古戲臺、玄武山戲臺等,一起去領略廣東古戲臺的風采吧!
廣(guang)東十大古戲(xi)臺
  • 02
    高州冼太廟古戲臺
    03
    電白漢人坡大戲臺
    04
    新會關帝廟古戲臺
    05
    玄武山戲臺
    06
    吳川黃坡鎮山溪洋村戲臺
    07
    新會石戲臺
    08
    老媽宮戲臺
    09
    海豐縣捷勝城隍廟戲臺
    10
    惠東縣九龍峰譚公爺廟戲臺
    11
    雷州市鎮海庵戲臺

廣東十大古戲臺,主要依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戲臺等級劃分或戲臺榮譽稱號,通過對比戲臺的公眾知名度、規模、建筑特色、使用情況等,并綜合參考互聯網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榜單僅供參考,幫助您了解當地的古戲臺,如有疑問,歡(huan)迎(ying)在末(mo)尾評論/批評指(zhi)正。

廣東十(shi)大古戲臺
佛山祖廟戲臺即佛山祖廟內的萬福臺,位于佛山祖廟內,是祖廟內的戲臺。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是專供演戲用的戲臺。初名華豐臺,光緒年間(1875-1908)那拉壽辰,改名萬福臺。佛山祖廟戲臺為木構建筑,形制精巧,華麗壯觀。面寬12米,深11米,近于正方形;總高度20米。在戲臺中間處,以整片鏤花貼金木雕屏分隔成前臺和后臺。臺3面圍以磚墻。前臺臺前4根立柱,柱頂均飾鏤空木花芽子,中間兩柱間距很大,適宜演出。佛山是粵劇的發祥地,萬福臺對粵劇的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和引領的作用。【 詳細>>】
地址: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路21號
2、高州冼太廟古戲臺
高州冼太廟古戲臺始建于明代,位于高州太廟前面的小廣場,現屬于高城文明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冼夫人的功績,建成一座冼太廟,后又于明代在廟前空地建成臨時戲臺,每年農歷正月十七和十一月二十四日搭棚演戲。高州百姓曾成立民間的“冼太祭祀基金會”,籌集資金,隆重祭祀,演戲酬神。在冼太廟石戲臺演戲的戲班多為下四府班,而上演的劇目多為用戲棚官話演出的古老劇目,例如“江湖十八本”和“大牌坊十八本”等,觀眾十分踴躍。民國時期該戲臺因殘舊而廢棄。從二十一世紀開始,高州百姓又在古戲臺舊址搭棚演戲,紀念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的豐功偉績,場面依然十分熱鬧。
地址:廣東省
3、電白漢人坡大戲臺
大戲臺又稱大戲棚,位于電白縣霞洞馬頭村。該地有兩座屋堡,東面名王屋堡,西面名崔屋堡,兩屋堡之間的空地作為年節搭臺演戲之用。明朝期間,王、崔兩家族聯手重建晏宮廟(冼太廟),在同一個神庵內安放兩尊冼夫人像,分屬王、崔兩族,意為祈求冼夫人保佑當地百姓平安、豐衣足食。兩族并定于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日,在漢人坡上各搭一座戲臺,正對晏宮廟,各請一個戲班演賽神戲。漢人坡大戲臺的年節例戲,一般連演三四天,日日夜夜鑼鼓齊響、弦樂齊奏、唱腔悠揚。馬頭村晏宮廟(冼太廟)于20世紀50年代在破除迷信聲中被拆除,酬神演戲活動被停止。1980年起,民間民俗活動得以恢復,王崔兩姓村民仍在農歷正月十七分別搭臺演出,重現了當年的熱鬧景象。
地址:廣東省
4、新會關帝廟古戲臺
位于新會平安路關帝廟廣場,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于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古戲臺建在關帝廟前的中軸線上,戲臺正對關帝廟,臺前有一片地可坐500名觀眾。戲臺面積165平方米,其中寬15米,深11米,高7.5米。臺基高1米,用麻石砌成,柱子用條石豎立,頂蓋用桁角瓦鋪蓋。戲臺有前后臺之分,前臺為演出區,后臺為化妝室。該地把每年的農歷初五關帝誕定為酬神演出的日子,這天粵劇大班就在關帝廟戲臺大展身手,引來觀眾層層圍觀。該戲臺1995年被新會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現今仍然保存良好。
地址:廣東省
5、玄武山戲臺
汕尾碣石玄武山戲臺,歷來是粵東地區有影響的演出場所。建國前,其演大戲時間之長(歷時近2個月),規模之大,是全省其它地區所少有或者沒有的。凡大戲的名角,都得先從這個演出場所揚名才能產生影響。就這一點來說,有它的權威性。故享有“梨園科場”的美譽。這與明、清兩代在這里設衛城也許有一些關系。玄武山除了三月神誕演大戲的時間較長外,正月的“落馬戲”和九月的“重陽戲”,一般只演幾天或成十天。劇種也不拘,西秦戲、白字戲、漢劇、潮劇都曾演過。
地址:廣東省
6、吳川黃坡鎮山溪洋村戲臺
吳川黃坡鎮山溪洋村戲臺。位于黃坡鎮山溪洋村旁邊,始建于19世紀后期,為磚、石混合砌成的建筑物。該戲臺寬20米,深18米,高7米,演戲時用竹木搭建副臺和上蓋。舞臺前面是山溪洋村的天后宮,為媽祖娘娘的神廟。戲臺后于20世紀之初被廢棄。20世紀80年代,山溪洋村鄉親捐資修建廟宇,在戲臺原址修建新的戲臺,戲臺周圍建有花園和文化室等。從1991年起,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二日至三月二十八日演出粵劇,為期一周。在該戲臺演出的劇團先后有吳川、湛江、茂名、深圳粵劇團和廣東省粵劇院。每逢演出時,吳川附近之坡頭、廉江、遂溪、茂名、電白等地的觀眾紛紛前來看戲,高峰時觀眾多達3萬人。
地址:廣東省
7、新會石戲臺
新會石戲臺位于新會市會城城東路關帝廟前。始建于明萬歷丁酉年(1597年),清中葉重修。戲臺分前后臺,前臺演出,后臺化裝室,用花崗巖柱,一斗三升斗栱,七架梁,歇山頂,通高7.5米、面寬15米、進深11米。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兩旁設臺階上落。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廣東省
8、老媽宮戲臺
老媽宮戲臺位于汕頭市金平區升平路1號,原為建成于清朝嘉慶年間(公1760—1820年)的汕頭老媽宮對面的空地,每逢正月十五和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等重大民俗節慶時搭建戲臺舉行以紙影戲為主的演出活動,平時則作為商貿集市所用,史稱“媽宮前”。1930年汕頭市國民政府將該址建設為汕頭第一市場(也叫升平市場),據史料記載,當時一、二樓為農貿市場,三樓為升平戲院。解放后,該建筑物先后作為商貿市場、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貨文化用品公司的辦公經營場所。
地址:廣東省
9、海豐縣捷勝城隍廟戲臺
海豐縣捷勝城隍廟戲臺,坐落在海豐縣捷勝鎮后山,建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土木結構,斗拱構件,造型簡樸。戲臺臺基高1米,臺面寬8.2米,為三間式,中間臺面寬4.4米,兩翼各寬1.9米,進深4.1米,風火式山墻。捷勝鎮民眾嗜戲成癖,每年戲臺演戲多達200余臺,并且對演出要求十分嚴格。歷史上有名的正字戲班都在這里演出過,演出時演職員十分認真,故有“神仙不嫌捷勝戲”的俗話。該臺毀于“文革”期間,后又重建。
地址:廣東省
10、惠東縣九龍峰譚公爺廟戲臺
惠東縣九龍峰譚公爺廟戲臺在祖廟的山門內側,建于明代,戲臺呈四角屋檐亭臺式,石木結構,額匾可篆體“石戲臺”。楹聯為:“山色欲騰龍虎氣,松風疑帶風鸞聲”。戲臺前廣場可容納千人。據《九龍峰譚公庵碑》記載:譚公廟年年演大戲,每隔五年舉行大型廟會。
地址:廣東省
11、雷州市鎮海庵戲臺
雷州市鎮海庵戲臺位于雷州市韶山村鎮海庵前。據《雷州府志》記載:“鎮海庵在韶山村,清 乾隆八年圮,黃上明倡捐修葺,又自捐銀一百兩生息。二十四年重修廟宇建戲臺。四十八年廩生黃允良盡拆舊址,重建神堂東廳大門戲臺。”該戲臺為亭閣式建筑,青磚、木石結構,廡殿式臺頂,臺平面呈方形,四周設石柱,臺寬7米,深8米,高4米,面積70平方米。戲臺右側出場門和左側入場門頂端分別刻有“龍吟”、“虎嘯”字樣。后臺設有化妝和放戲箱的地方。據說當年該地常有閩粵商船停靠,因此該戲臺既演廣東大戲和雷歌,又演閩南戲等,是當時雷州演戲最多的戲臺之一。該戲臺現保存完好,但已不作演出之用。
地址:廣東省
更多相關榜(bang)單(dan)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為注冊用(yong)戶提供信息(xi)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yong)戶自(zi)主發布(bu)上傳,不代表本(ben)站(zhan)觀點,更(geng)不表示(shi)本(ben)站(zhan)支持購買和交易,本(ben)站(zhan)對網頁中內容的合(he)法性(xing)、準確(que)性(xing)、真實性(xing)、適(shi)用(yong)性(xing)、安全(quan)性(xing)等概不負責。版權歸(gui)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jia)信息(xi)、錯誤信息(xi)或任(ren)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men),我們(men)將(jiang)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geng)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jiao)說明: 快速提交發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33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26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1195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7499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