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xi)(xi)夷(yi)善為從軍閨情詩(shi),辭藻(zao)婉(wan)麗,然意(yi)旨悲(bei)苦,未(wei)為人(ren)重。后孫(sun)昱撰《正聲(sheng)集》,以希(xi)(xi)夷(yi)詩(shi)為集中之(zhi)最,由是大為時(shi)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采桑》、《春(chun)日行歌》、《春(chun)女行》、《搗衣篇》、《代悲(bei)白(bai)頭(tou)翁》、《洛川懷古》等(deng)。其中《代悲(bei)白(bai)頭(tou)翁》一(yi)詩(shi)寫花(hua)開花(hua)落,時(shi)光(guang)擲人(ren);“今年(nian)花(hua)落顏(yan)色改(gai),明年(nian)花(hua)開復誰在?”,由此(ci)發出“年(nian)年(nian)歲(sui)歲(sui)花(hua)相似,歲(sui)歲(sui)年(nian)年(nian)人(ren)不同”以及“宛轉娥眉能幾時(shi),須臾(yu)鶴發亂如絲”之(zhi)感(gan)慨。《紅(hong)樓(lou)夢》中甄士隱對跛(bo)足道人(ren)的(de)《好了歌》的(de)解注之(zhi)詞“陋(lou)室空堂,當年(nian)笏滿床,衰草枯(ku)楊,曾為歌舞場(chang)”以及黛玉的(de)《葬花(hua)詞》“明媚鮮妍能幾時(shi),一(yi)朝飄泊難尋(xun)覓(mi)”、“試看春(chun)殘(can)花(hua)漸落,便是紅(hong)顏(yan)老死時(shi)”的(de)用詞與(yu)意(yi)境顯(xian)然是模仿(fang)了這首詩(shi),可見此(ci)詩(shi)魅力。集十卷(juan),今編詩(shi)一(yi)卷(juan)(全唐(tang)詩(shi)上卷(juan)第八十二(er))。
劉希夷(yi)(yi),字廷芝,汝(ru)州人。上元二年(nian)鄭益榜進士,時年(nian)二十(shi)五,射策有(you)(you)文名。苦篇(pian)詠(yong),特善閨帷(wei)之(zhi)作,詞(ci)情哀(ai)怨,多(duo)依古調,體勢與(yu)時不(bu)合(he),遂不(bu)為所(suo)(suo)重。希夷(yi)(yi)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jiu)至(zhi)數斗(dou)不(bu)醉,落魄不(bu)拘常檢。嘗作《白(bai)頭吟(yin)(yin)》,一聯云:“今年(nian)花(hua)(hua)落顏(yan)色改,明年(nian)花(hua)(hua)開復(fu)誰在。”既而嘆曰:“此語讖也。石崇謂‘白(bai)首同所(suo)(suo)歸’,復(fu)何(he)以異。”乃除之(zhi)。又吟(yin)(yin)曰:“年(nian)年(nian)歲(sui)歲(sui)花(hua)(hua)相(xiang)似,歲(sui)歲(sui)年(nian)年(nian)人不(bu)同。”復(fu)嘆曰:“死生(sheng)有(you)(you)命(ming),豈由此虛(xu)言乎(hu)!”遂并存之(zhi)。舅宋之(zhi)問苦愛后一聯,知其(qi)(qi)未傳(chuan)于人,懇求之(zhi),許(xu)而竟(jing)不(bu)與(yu)。之(zhi)問怒其(qi)(qi)誑(kuang)己,使奴以土囊壓殺于別舍,時未及(ji)三十(shi),人悉憐之(zhi)。有(you)(you)集(ji)十(shi)卷及(ji)詩集(ji)四(si)卷,今傳(chuan)。希夷(yi)(yi)天(tian)賦俊爽,才情如此,想(xiang)其(qi)(qi)事業勛名,何(he)所(suo)(suo)不(bu)至(zhi),孰謂奇蹇之(zhi)運,遭逢惡人,寸祿(lu)不(bu)沾,長懷頓(dun)挫,斯才高而見忌者(zhe)也。賈(jia)生(sheng)悼(dao)長沙之(zhi)屈,禰衡痛江夏(xia)之(zhi)來,倏焉折首,無何(he)殞命(ming)。以隋侯之(zhi)珠,彈千仞之(zhi)雀,所(suo)(suo)較者(zhe)輕,所(suo)(suo)失者(zhe)重,玉迸(beng)松摧,良可(ke)惜也。況于骨肉相(xiang)殘(can)者(zhe)乎(hu)!(《唐(tang)才子(zi)傳(chuan)》)
夷(yi)園,即(ji)初唐詩人劉希(xi)夷(yi)的墓園。
劉希夷墓位于(yu)汝州風穴寺(si)山(shan)門(men)東側,背依(yi)龍山(shan),面朝黃虎(hu)山(shan)。墓始(shi)筑于(yu)唐,原為土冢,唐時墓前植有柏樹。千(qian)年(nian)后,樹高近三丈(zhang),一(yi)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另一(yi)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ji)百(bai)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yi)蓬傘”。解放前遭毀。
清朝初年(nian),劉希夷(yi)墓(mu)年(nian)久(jiu)失修(xiu),只(zhi)剩下一個土丘,清雍正(zheng)七(qi)年(nian)(1729年(nian)),汝(ru)州(zhou)文人用青石(shi)將劉墓(mu)護砌,周圍(wei)廣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詩人劉希夷(yi)墓(mu)”。使劉希夷(yi)墓(mu)成為(wei)汝(ru)州(zhou)一景。光(guang)緒二十四(si)年(nian)(1898),州(zhou)署在墓(mu)周用青磚砌成長寬各(ge)5米(mi),高2米(mi)的透(tou)花圍(wei)墻,臨路(lu)辟圓券門,門口(kou)立雍正(zheng)十年(nian)所(suo)刻碑石(shi)。
文(wen)革時墓被(bei)平,1984年,在張紹文(wen)等24位知名(ming)人士倡議下(xia),原臨汝縣(xian)人大常委會(hui)于同年6月14日(ri)第(di)22次會(hui)議通過(guo),縣(xian)財政撥專(zhuan)款(kuan)5萬(wan)元,于1985年建(jian)紀念堂(tang)廂房(fang)各5間,大門一個,門額請張紹文(wen)先生書丹“夷園”之(zhi)名(ming),并刻墓碑一塊立于墓前。但(dan)因管理不善,5間紀念堂(tang)不久(jiu)被(bei)山火焚毀。
1994年(nian),風(feng)穴寺(si)文(wen)管所砌園林式圍墻近400米(mi),1998年(nian)重建(jian)紀念堂5間,又將一(yi)對(dui)清(qing)代石獅移立門前(qian)。
1999年秋,用(yong)青石(shi)重砌圓形(xing)墓冢(zhong),高一米,直徑為2.9米,象(xiang)征(zheng)劉希夷享(xiang)年29周歲。
劉(liu)希夷墓(mu)周圍,建(jian)有一個(ge)古(gu)樸典雅的(de)青磚(zhuan)小院(yuan)落,看上(shang)去像是古(gu)建(jian),同(tong)行的(de)汝州市宣傳部(bu)新聞科長張萬(wan)強倒很實在(zai),告(gao)訴我這“古(gu)建(jian)”不過20年歷史。上(shang)世紀80年代(dai)時,劉(liu)希夷墓(mu)只剩下(xia)一塊清代(dai)光緒年間開封人馮承志父子撰文的(de)石碑(bei),旁邊還有半(ban)塊殘碑(bei)。當(dang)時“文化大革(ge)命”剛過,國家百廢重(zhong)興,汝州一些文化人就(jiu)打算修(xiu)復墓(mu)園。在(zai)他(ta)們的(de)極力游說下(xia),1985年,當(dang)地(di)政府出資(zi)修(xiu)建(jian)了墓(mu)園。
(一作代悲白頭吟)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nv)兒惜顏(yan)色,坐見落(luo)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zai)?
已見松柏(bo)摧為薪,更聞桑田變(bian)成(cheng)海。
古人(ren)無復洛城東(dong),今人(ren)還(huan)對落花風。
年(nian)年(nian)歲(sui)歲(sui)花相似,歲(sui)歲(sui)年(nian)年(nian)人不同(tong)。
寄言全盛紅顏(yan)子,應憐半死(si)白(bai)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zi)王孫芳(fang)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qian)。
光祿(lu)池(chi)臺文錦繡,將軍(jun)樓閣(ge)畫神仙(xian)。
一朝臥(wo)病無相識,三春(chun)行(xing)樂(le)在(zai)誰邊。
宛轉蛾(e)眉(mei)能幾時,須臾鶴(he)發亂如絲(si)。
但看古來(lai)歌舞地,惟(wei)有黃昏(hun)鳥雀悲。
秋天風颯(sa)颯(sa),群胡馬行疾。
嚴(yan)城晝不(bu)開,伏(fu)兵暗相失。
天子廟(miao)堂拜,將(jiang)軍(jun)兇門(men)出。
紛紛伊洛道,戎馬幾萬匹。
軍(jun)門壓(ya)黃河(he),兵氣沖白(bai)日。
平生懷仗劍,慷(kang)慨即投筆(bi)。
南登漢月孤(gu),北走代云(yun)密。
近取(qu)韓彭計,早知孫吳術。
丈夫清萬里,誰(shui)能掃(sao)一室。
楊柳(liu)送(song)行人(ren),青青西入秦。
誰(shui)家采桑女,樓上不勝(sheng)春。
盈盈灞水曲,步(bu)步(bu)春芳綠。
紅臉耀明(ming)珠,絳唇含白玉。
回首渭橋(qiao)東,遙憐春色同(tong)。
青絲嬌落日,緗綺(qi)弄春風(feng)。
攜籠長嘆息,逶遲戀(lian)春色。
看花若有情,倚(yi)樹(shu)疑無力。
薄暮思(si)悠悠,使君南陌頭。
相逢(feng)不相識,歸去夢青(qing)樓(lou)。
山(shan)樹落梅(mei)花,飛落野人家。
野人(ren)何(he)所有,滿甕陽(yang)春酒。
攜(xie)酒上春臺(tai),行歌伴落(luo)梅。
醉罷臥明月,乘夢游天臺(tai)。
春女(nv)顏如玉,怨歌(ge)陽春曲。
巫山春樹紅(hong),沅湘春草(cao)綠。
自憐妖艷姿,妝成獨見時。
愁(chou)心伴楊柳,春盡亂(luan)如絲。
目極千馀里,悠悠春江水。
頻想玉關人,愁臥金閨里。
尚(shang)言春花落,不知秋(qiu)風起。
嬌(jiao)愛猶未終(zhong),悲涼從(cong)此始(shi)。
憶昔楚王(wang)宮(gong),玉(yu)樓妝粉紅。
纖腰弄明月,長(chang)袖舞春風。
容(rong)華(hua)委西(xi)山,光(guang)陰不可還。
桑林變東海,富(fu)貴(gui)今何在。
寄(ji)言桃(tao)李容,胡為閨閣重(zhong)。
但看楚王墓(mu),唯有數株松。
旅館何年(nian)廢(fei),征夫(fu)此日過。
途(tu)窮人(ren)自哭,春至鳥(niao)還歌。
行(xing)路新知少,荒田古徑多。
池篁覆丹谷(gu),墳樹繞(rao)清波(bo)。
日照蓬陰(yin)轉(zhuan),風微野(ye)氣和。
傷心不可去,回(hui)首怨如何。
將軍辟(pi)轅門,耿(geng)介當(dang)風立。
諸(zhu)將欲言事(shi),逡巡不敢入。
劍氣射云天,鼓聲振原(yuan)隰。
黃(huang)塵塞路起,走馬追兵急。
彎弓從此(ci)去,飛箭如雨集。
截(jie)圍一百里,斬首五千級。
代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
古(gu)來養甲兵,有事常討(tao)襲(xi)。
乘我廟堂運,坐使干戈戢。
獻(xian)凱歸京師(shi),軍容何翕習。
蠶(can)月桑葉青,鶯時柳花白。
澹艷煙雨姿,敷芬陽(yang)春陌(mo)。
如(ru)何(he)秋風起,零(ling)落從此(ci)始。
獨(du)有南(nan)澗松,不嘆東流水(shui)。
玄陰天(tian)地冥,皓(hao)雪朝夜零。
豈不罹寒暑,為(wei)君(jun)留青(qing)(qing)青(qing)(qing)。
青青好(hao)顏色,落落任孤直(zhi)。
群樹(shu)遙相望(wang),眾(zhong)草不(bu)敢逼(bi)。
靈龜卜真隱(yin),仙鳥宜棲息。
恥受秦帝封,愿(yuan)言唐(tang)侯(hou)食。
寒(han)山夜月明(ming),山冷(leng)氣清清。
凄兮(xi)歸鳳集,吹之作琴聲(sheng)。
松子臥仙岑,寂聽疑野心(xin)。
清(qing)泠有(you)真曲,樵(qiao)采無知音。
美人何時來,幽徑委綠苔(tai)。
吁(yu)嗟深澗底,棄捐廣廈(sha)材。
月出嵩山(shan)東(dong),月明(ming)山(shan)益空。
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
風止(zhi)夜(ye)何清(qing),獨夜(ye)草(cao)蟲(chong)鳴。
仙人(ren)不可見(jian),乘(cheng)月近(jin)吹笙(sheng)。
絳唇吸靈氣,玉指調真聲。
真聲是何(he)曲,三山鸞鶴情。
昔(xi)去落(luo)塵俗,愿言聞此曲。
今來臥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shen)仙樂吾(wu)事(shi),笙歌(ge)銘(ming)夙心。
獨坐秋陰(yin)生,悲來從所適。
行見汝陽(yang)潭,飛蘿蒙水石。
懸瓢木葉上,風吹何歷歷。
幽人不耐煩(fan),振衣(yi)步閑寂(ji)。
回流(liu)清見底,金沙(sha)覆(fu)銀礫。
錯落非一文,空(kong)朧(long)幾千尺。
魚鱗可憐(lian)紫,鴨毛(mao)自(zi)然碧。
吟詠秋水篇,渺然(ran)忘損(sun)益。
秋水隨(sui)形(xing)影,清濁混心跡(ji)。
歲暮歸去(qu)來(lai),東山余宿昔。
舂陵氣初(chu)發,漸臺(tai)首(shou)未傳。
列營百萬眾,持國十八年(nian)。
運(yun)開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宛(wan)城劍鳴匣,昆陽鏑應弦。
獷獸血涂地(di),巨人聲沸天。
長驅過(guo)北趙,短兵出南燕。
太(tai)守迎門(men)外,王郎死道邊。
升(sheng)壇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躍,劍佩幾(ji)聯翩。
至(zhi)德刑四(si)海,神儀翳九泉。
宗(zong)子行舊邑,恭(gong)聞清廟篇。
君容穆而(er)圣,臣像(xiang)儼(yan)猶賢。
攢木承危(wei)柱,疏(shu)蘿掛朽椽。
祠(ci)庭巢鳥啄(zhuo),祭器(qi)網蟲緣。
懷古江山在,惟新(xin)歷數遷。
空馀今夜月(yue),長似舊時懸。
巫山幽(you)陰地,神(shen)女(nv)艷陽(yang)年(nian)。
襄(xiang)王伺容色(se),落(luo)日望悠然。
歸來高(gao)唐(tang)夜,金釭焰青煙。
頹(tui)想臥瑤席,夢(meng)魂何翩(pian)翩(pian)。
搖落殊未已,榮華(hua)倏(shu)徂遷。
愁思(si)瀟湘浦,悲涼云夢田。
猿啼秋(qiu)風夜(ye),雁飛明(ming)月天(tian)。
巴歌不可聽(ting),聽(ting)此益潺湲。
歸去嵩山道,煙(yan)花覆(fu)青草。
草綠山(shan)無塵,山(shan)青楊柳春。
日暮(mu)松聲合,空歌思殺人(ren)。
珠簾的(de)曉光,玉(yu)顏艷春彩。
林間鳥鳴(ming)喚,戶外(wai)花(hua)相待(dai)。
花(hua)鳥惜芳菲,鳥鳴花(hua)亂飛。
人今伴花鳥(niao),日暮不能歸。
池月憐歌扇,山云愛舞衣(yi)。
佳期楊柳陌,攜手(shou)莫相違。
蜀土繞水竹,吳天積風霜。
窮覽通表(biao)里,氣色何蒼蒼。
舊國有年(nian)代,青樓(lou)思艷(yan)妝。
古人無(wu)歲月,白骨冥丘(qiu)荒。
寂歷彈琴地(di),幽流讀書堂(tang)。
玄龜埋卜室,彩鳳(feng)滅詞場。
陣圖一一在,柏樹雙雙行。
鬼神清漢(han)廟,鳥雀參秦倉(cang)。
嘆世已多感,懷心益自傷。
賴蒙(meng)靈丘(qiu)境,時(shi)當明月光。
暮(mu)宿南洲草,晨行北岸(an)林。
日懸滄海闊,水隔(ge)洞庭深。
煙景無留(liu)意,風波有(you)異潯。
歲游難極目,春戲易為心。
朝(chao)夕無榮遇,芳菲已滿襟。
艷(yan)唱潮初(chu)落,江花露(lu)未晞(xi)。
春洲驚(jing)翡翠(cui),朱服(fu)弄芳菲(fei)。
畫舫(fang)煙中淺,青陽日際微。
錦(jin)帆沖浪濕(shi),羅(luo)袖拂行衣。
含情罷所采(cai),相嘆惜流暉。
君為隴西客,妾(qie)遇(yu)江南春。
朝游含靈果(guo),夕采(cai)弄風蘋(pin)。
果氣時(shi)不(bu)歇,蘋(pin)花日自新。
以此(ci)江南物,持贈隴西(xi)人(ren)。
空(kong)盈萬里懷,欲(yu)贈竟(jing)無(wu)因。
皓如楚江月,靄(ai)若吳岫(xiu)云。
波中自(zi)皎(jiao)鏡(jing),山上亦氤氳。
明月留照妾,輕(qing)云持(chi)贈君。
山川各(ge)離散(san),光氣乃殊分。
天涯一為別,江北不相聞(wen)。
艤舟乘潮去,風帆振早涼。
潮(chao)平見楚甸(dian),天(tian)際望維揚。
洄(hui)溯(su)經千里,煙波(bo)接兩(liang)鄉。
云明(ming)江嶼出(chu),日照(zhao)海流(liu)長。
此中逢歲晏,浦樹落花芳。
暮春(chun)三月(yue)晴(qing),維揚吳楚城。
城臨(lin)大江汜,回(hui)映(ying)洞(dong)浦清。
晴(qing)云曲金閣,珠樓碧煙(yan)里。
月明(ming)芳(fang)樹群鳥飛, 風過(guo)長林(lin)雜花起。
可憐離別誰家子,于此一至(zhi)情何已。
北(bei)堂紅草盛莑茸,南(nan)湖(hu)碧水照芙蓉。
朝游暮起金(jin)花盡,漸(jian)覺羅(luo)裳珠露濃。
自惜妍華三五歲,已嘆關山(shan)千(qian)萬重。
人情一去(qu)無(wu)還(huan)日(ri),欲贈(zeng)懷芳怨不逢(feng)。
憶昔江南年(nian)盛(sheng)時,平生怨(yuan)在長洲曲。
冠蓋星繁江水上(shang),沖風摽落洞庭淥。
落花(hua)兩(liang)袖紅紛(fen)紛(fen),朝霞高閣(ge)洗晴云。
誰言此處嬋娟子(zi),珠玉為心以奉君。
秋天(tian)瑟瑟夜(ye)漫漫,夜(ye)白風清玉露漙。
燕山(shan)游子(zi)衣裳薄,秦地(di)佳人(ren)閨閣寒。
欲向樓中縈(ying)楚練(lian),還來機上裂齊(qi)紈。
攬紅袖(xiu)兮(xi)愁(chou)徙倚,盼(pan)青砧兮(xi)悵盤桓。
盤(pan)桓徙倚夜(ye)已(yi)久,螢火雙飛入簾牖(you)。
西北風來吹細腰,東南月上浮纖手。
此時(shi)秋(qiu)月可憐明,此時(shi)秋(qiu)風別有情。
君看月下參差影,為聽莎(sha)間斷(duan)續聲。
絳河轉兮青云曉,飛鳥(niao)鳴兮行人少(shao)。
攢眉緝縷思(si)紛紛,對(dui)影穿針魂(hun)悄(qiao)悄(qiao)。
聞道(dao)還家未有期,誰憐登隴不勝悲(bei)。
夢見(jian)形容亦(yi)舊日,為許裁(cai)縫(feng)改昔時。
緘書遠寄交河曲(qu),須(xu)及明年春草綠。
莫(mo)言衣上有(you)斑(ban)斑(ban),只(zhi)為思君(jun)淚相(xiang)續。
天津橋(qiao)下陽春(chun)水(shui),天津橋(qiao)上(shang)繁華(hua)子。
馬聲回合青(qing)云外,人影動搖綠波里。
綠波蕩漾(yang)玉為砂(sha),青云(yun)離披錦作霞。
可憐楊柳傷(shang)心(xin)樹,可憐桃李斷腸花(hua)。
此日(ri)遨(ao)游邀(yao)美女(nv),此時歌(ge)舞(wu)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jin)香(xiang),飛來(lai)飛去公子傍。
的的珠簾白日(ri)映,娥娥玉顏紅(hong)粉妝。
花際裴回雙蛺蝶,池邊顧步(bu)兩鴛鴦(yang)。
傾國傾城漢武帝,為云為雨楚襄王。
古(gu)來容光人所羨(xian),況復今日(ri)遙相(xiang)見。
愿(yuan)作輕羅著(zhu)細腰(yao),愿(yuan)為(wei)明(ming)鏡分嬌面。
與君相(xiang)向轉相(xiang)親,與君雙棲(qi)共一身(shen)。
愿作貞(zhen)松千歲古(gu),誰論芳槿(jin)一(yi)朝新。
百年同(tong)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bei)邙塵。
鸞鏡(jing)曉含春,蛾眉向影嚬。
開□衣(yi)裳破,那堪粉黛新。
春還洛陽道,為憶(yi)春階草。
楊葉未能攀(pan),梅花待君掃。
今朝喜(xi)鵲傍人飛,應是狂夫走(zou)馬歸。
遙想行歌共游(you)樂,迎前含笑著(zhu)春(chun)衣。
清(qing)洛浮(fu)橋(qiao)南渡(du)頭,天晶萬里散華(hua)洲。
晴看(kan)石瀨光無數,曉入寒潭浸不流。
微云一點(dian)曙煙起,南陌憧(chong)憧(chong)遍行子。
欲將此意與君(jun)論,復道秦關尚千里。
將(jiang)軍陷虜圍,邊務息(xi)戎機(ji)。
霜(shuang)雪交河盡(jin),旌旗入塞飛。
曉光隨馬度,春色(se)伴(ban)人歸。
課績朝明主,臨(lin)軒拜武威。
青樓掛明鏡,臨照(zhao)不(bu)勝(sheng)悲。
白發今如此,人生能幾(ji)時。
秋風(feng)下(xia)山路,明月上春(chun)期(qi)。
嘆息君恩盡,容(rong)顏不可(ke)思。
佳人眠(mian)洞(dong)房(fang),回(hui)首見垂(chui)楊。
寒盡(jin)鴛鴦被,春生玳瑁床。
庭陰幕(mu)青(qing)靄(ai),簾影散紅芳(fang)。
寄語(yu)同心(xin)伴,迎(ying)春(chun)且(qie)薄妝。
日暮秋風(feng)起,關山(shan)斷別(bie)情。
淚隨黃葉下,愁向綠樽生。
野(ye)路歸驂(can)轉,河洲宿鳥驚。
賓游寬(kuan)旅宴,王事促嚴程。
鴻鵠(hu)振羽翮,翻飛入帝鄉。
朝鳴(ming)集銀樹,暝(ming)宿下金塘。
日月天門近,風(feng)煙夜路長。
自憐窮浦雁,歲(sui)歲(sui)不隨陽。
江南成久客,門館日蕭條。
惟有(you)圖(tu)書(shu)在,多傷鬢發(fa)凋。
諸(zhu)生陪講(jiang)誦,稚子給漁(yu)樵。
隱室寒(han)燈(deng)凈,空階落葉飄。
滄洲(zhou)自有(you)趣,誰道隱須招。
酒(jiu)熟(shu)人須飲,春(chun)還鬢已秋。
愿逢千日醉,得(de)緩百(bai)年憂。
舊里多青(qing)草,新知盡白(bai)頭(tou)。
風前(qian)燈易滅(mie),川上月難留。
卒(zu)卒(zu)周姬旦,棲(qi)棲(qi)魯孔丘。
平生能(neng)幾日,不及且遨(ao)游。
初唐(tang)著名詩人劉希(xi)夷(yi)的死因,舊說多謂為宋(song)之問所害。 此說肇始于(yu)唐(tang)人筆記(ji)《大(da)唐(tang)新(xin)(xin)語(yu)》及《劉賓客嘉話錄》。《大(da)唐(tang)新(xin)(xin)語(yu)》云:
“劉(liu)希夷(yi),一(yi)名挺之(zhi)(zhi),汝州(zhou)人(ren)。少有(you)文華,好為(wei)(wei)宮體,詞旨悲苦,不(bu)為(wei)(wei)所(suo)重。善掐琵琶。嘗(chang)為(wei)(wei)《白(bai)頭翁詠(yong)》曰:‘今年(nian)花落顏色(se)改,明年(nian)花開復誰在?’既(ji)而自悔曰:‘我(wo)此(ci)(ci)詩(shi)似(si)讖,與石崇“白(bai)首同所(suo)歸”何異也(ye)?’乃更作一(yi)句云(yun):‘年(nian)年(nian)歲(sui)歲(sui)花相(xiang)似(si),歲(sui)歲(sui)年(nian)年(nian)人(ren)不(bu)同。’既(ji)而嘆(tan)曰:‘此(ci)(ci)句復似(si)向讖矣(yi),然死生有(you)命,豈復由此(ci)(ci)!’乃兩(liang)(liang)存之(zhi)(zhi)。詩(shi)成未周,為(wei)(wei)奸(jian)所(suo)殺。或云(yun)宋(song)(song)之(zhi)(zhi)問害之(zhi)(zhi)。”《劉(liu)賓(bin)客嘉(jia)話錄》云(yun):“劉(liu)希夷(yi)曰:‘年(nian)年(nian)歲(sui)歲(sui)花相(xiang)似(si),歲(sui)歲(sui)年(nian)年(nian)人(ren)不(bu)同’,其(qi)舅(jiu)宋(song)(song)之(zhi)(zhi)問苦愛(ai)此(ci)(ci)兩(liang)(liang)句,懇乞,許而不(bu)與。之(zhi)(zhi)問怒,以土袋(dai)壓(ya)殺之(zhi)(zhi)。宋(song)(song)生不(bu)得其(qi)死,天(tian)報之(zhi)(zhi)也(ye)。”
宋以后(hou)不少著作(zuo)(zuo),每每沿襲此(ci)(ci)(ci)說(shuo)。現當代(dai)一(yi)些名家著作(zuo)(zuo)乃至(zhi)一(yi)些文學(xue)(xue)史(shi)、辭典等,也采用此(ci)(ci)(ci)說(shuo)。如(ru)聞一(yi)多《宮(gong)體詩的(de)自贖》、劉大(da)杰(jie)《中(zhong)國(guo)文學(xue)(xue)發展(zhan)史(shi)》、《辭海》、《中(zhong)國(guo)文學(xue)(xue)家大(da)辭典》。以致1981年臨汝縣(xian)(今汝州(zhou)市)重修(xiu)劉希夷(yi)墓(mu),林冠夫先生撰寫(xie)碑文時,仍宗此(ci)(ci)(ci)說(shuo)。
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便會發(fa)現此說不(bu)僅既乏確(que)鑿的(de)根據,也無(wu)有(you)力的(de)旁證;而且無(wu)論(lun)從時間上(shang)抑或(huo)從情理上(shang)似乎都講不(bu)通,因此,難以(yi)成立。
從(cong)時間上說。劉、宋二人的生卒年(nian)(nian)月均史無明載(zai),只能從(cong)比(bi)較隱(yin)微的材料(liao)中(zhong)(zhong)推測。倘(tang)若果如(ru)《唐才子傳》所言,即劉希夷上元(yuan)(yuan)二年(nian)(nian)(公(gong)元(yuan)(yuan)675)中(zhong)(zhong)進士時“年(nian)(nian)二十五(wu)”、死時“未及三十”;那么他(ta)當生于(yu)(yu)高宗永徽二年(nian)(nian)(公(gong)元(yuan)(yuan)651,聞一多《唐詩大系》即定劉希夷生于(yu)(yu)是年(nian)(nian)),卒于(yu)(yu)儀鳳、調露間,至遲不晚于(yu)(yu)高宗永隆元(yuan)(yuan)年(nian)(nian)(公(gong)元(yuan)(yuan)680)。而據宋之問《秋(qiu)蓮(lian)賦》一文自(zi)序(xu)云:
“天(tian)授(shou)元年,敕學(xue)士楊炯與之問分(fen)直(zhi)于洛城西”,分(fen)直(zhi),指分(fen)直(zhi)習藝館(guan)(據(ju)《通鑒卷二○八注,習藝館(guan)本名內(nei)文學(xue)館(guan),武后(hou)改為(wei)習藝館(guan),又(you)改為(wei)翰林內(nei)教坊)。又(you)據(ju)《新(xin)唐(tang)書·宋之問傳》云(yun):
“甫冠,武(wu)后(hou)召(zhao)與楊炯分直習(xi)藝館。”則(ze)宋之(zhi)問(wen)在武(wu)則(ze)天(tian)(tian)天(tian)(tian)授元(yuan)(yuan)年(公元(yuan)(yuan)690)時(shi)方(fang)才“甫冠”(即(ji)剛(gang)剛(gang)二十(shi)歲)。
那(nei)么他當生于高宗咸亨二(er)年(公元671)。也(ye)就(jiu)是說,宋之問比劉希夷小了(le)整整二(er)十(shi)歲。可見當劉希夷三十(shi)歲死(si)時,宋之問只不過是個十(shi)歲的幼童,試問其如何能“以土袋(dai)壓(ya)殺之”?或者(zhe)“使奴以土囊壓(ya)殺于別舍”?
就情理上說。據傅(fu)璇琮先(xian)生考證,《新唐(tang)書》中“‘甫冠’的(de)(de)記(ji)載是錯誤(wu)的(de)(de)”,并(bing)引《唐(tang)才子(zi)傳(chuan)》言(yan)宋之問(wen)(wen)亦“上元二年(nian)(nian)進士”,進而(er)推(tui)斷宋之問(wen)(wen)當(dang)生于公(gong)元656年(nian)(nian)(聞(wen)一(yi)多《唐(tang)詩(shi)大系》即(ji)定(ding)宋之問(wen)(wen)生年(nian)(nian)為公(gong)元656年(nian)(nian))。這樣一(yi)來(lai),劉(liu)希(xi)夷死時(shi)(shi),宋之問(wen)(wen)已二十五歲,自(zi)然單從年(nian)(nian)齡(ling)上講,足以能(neng)夠殺(sha)(sha)人奪(duo)詩(shi)了。但據史載宋之問(wen)(wen)自(zi)少時(shi)(shi)即(ji)以詩(shi)著(zhu)稱,如《舊唐(tang)書》云:“之問(wen)(wen)弱冠知名,尤善(shan)五言(yan)詩(shi),當(dang)時(shi)(shi)無能(neng)出其(qi)右者。”而(er)劉(liu)希(xi)夷則“體勢(shi)與時(shi)(shi)不合(he)”、“不為所重”,也就是說,宋之問(wen)(wen)的(de)(de)詩(shi)名遠在劉(liu)希(xi)夷之上,何至為了區區兩句(ju)詩(shi)而(er)用極殘(can)忍的(de)(de)手段殺(sha)(sha)人?何況被殺(sha)(sha)者還是自(zi)己的(de)(de)外甥(sheng)(sheng)(二人是否真有甥(sheng)(sheng)舅關系尚待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