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中國非遺傳統舞蹈名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01
朝(chao)鮮族農樂(le)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于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2006年5月20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高(gao)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于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
03
秧(yang)歌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04
鼓舞
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跳舞的人數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慶氛圍,精彩紛呈。
05
花鼓燈
花鼓燈是傳播于淮河流域(涉及安徽、河南、江蘇、山東、湖北五省)的一種以歌舞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以馮派、陳派、鄭派、楊派等十幾個流派為代表的花鼓燈,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
06
傣族孔雀(que)舞(wu)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云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杰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后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7
獅舞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08
龍舞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在全國各地和各民族間廣泛分布,其形式品種的多樣,是任何其他民間舞都無法比擬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以數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各種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龍舞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構圖變化和動作套路。
09
土家族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慶市秀山縣、酉陽縣、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于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
10
燈舞
燈舞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舞。主要在元宵節表演,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燈舞源于燈節,是燈的制作工藝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彩燈作道具的舞蹈形式,因燈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種名稱,其表演以南方見長。明、清兩代己盛行燈舞,清代文獻中記載比較多。燈舞主要在夜晚表演,彩燈照耀中燈、人相映情趣盎然,或通過彩燈形成不同的隊形、圖案,或擺成“吉祥”“天下太平”等字樣,或在變化與穿插中表現各種意境。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ce)用戶提(ti)供(gong)信息存儲空(kong)間(jian)服務,非“MAIGOO編(bian)輯上(shang)傳提(ti)供(gong)”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ce)用戶自(zi)主發(fa)布上(shang)傳,不代(dai)表(biao)本站觀點,版(ban)權歸(gui)原作者所有(you),如有(you)侵權、虛假(jia)信息、錯誤(wu)信息或(huo)任何問題,請及時聯(lian)系我(wo)們,我(wo)們將在第一(yi)時間(jian)刪除或(huo)更正。 版權聲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wang)頁上相關信息的(de)知識產權(quan)歸網(wang)站方(fang)所(suo)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tu)片、圖(tu)表、著作權(quan)、商標權(quan)、為用戶提供的(de)商業信息等(deng)),非經許可不得抄襲(xi)或(huo)使用。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772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458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3014個代理需求 已有1361679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