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
登錄 |    

中國非遺傳統戲劇名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ji) 上傳提供 發布 反饋 0
01
京劇
京劇是一種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藝術。在中國各地都有廣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劇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劇本則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韻律的嚴格規則而創作。京劇被視為中國傳統社會戲曲審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為中國文化遺產得到廣泛認可。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02
粵(yue)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于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余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于中國其他戲曲劇種。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3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戰國,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涂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04
川(chuan)劇(ju)
川劇流行于四川省、重慶市及云南、貴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西南部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彈戲、昆曲、燈調五種聲腔,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演變歷史的一個縮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陽腔、青陽腔、陜西梆子、湖北漢調、徽調等聲腔流入四川,乾隆、嘉慶年間與當地的薅秧調、川江號子、地方小調、宗教音樂等逐漸融合,基本完成了外來聲腔“四川化”的演變過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彈戲及四川本土的燈戲在同臺演出過程中融為一體,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劇,一直延續至今。
05
藏(zang)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于14世紀,流傳于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6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簧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徽劇的音樂唱腔可分徽昆、吹腔、撥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調等類。徽昆以演武戲為主,多用嗩吶、鑼鼓,氣勢宏大;吹腔兼有曲牌體和板腔體形式,以笛和小嗩吶為主奏樂器。
07
豫劇(ju)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第一批。
08
評劇(ju)
評劇原名蹦蹦戲、落子戲,又名平腔梆子戲,簡稱平戲,1935年正式使用評劇的名稱。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東北等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為首的蹦蹦戲藝人以河北省東部灤州一帶的對口“蓮花落”為基礎,吸收東北二人轉的音樂和劇目,后來又吸收京劇、皮影、大鼓等的音樂和表演藝術,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樂器伴奏,形成評劇的基本樣式,這一新興的戲曲聲腔劇種后來又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09
黃梅(mei)戲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現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10
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發源于浙江嵊州,發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為注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kong)間服務,非(fei)“MAIGOO編(bian)輯上傳提供”的文章(zhang)/文字(zi)均(jun)是注冊用戶自(zi)主(zhu)發(fa)布上傳,不(bu)代表本站(zhan)觀(guan)點(dian),版權(quan)歸原(yuan)作者(zhe)所有,如有侵(qin)權(quan)、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huo)任何問題,請及(ji)時(shi)聯系我(wo)們,我(wo)們將在第(di)一時(shi)間刪除(chu)或(huo)更正。 版權聲明>> 糾錯>> 申請刪除>> 投訴侵權>> 網頁上相(xiang)關信(xin)息的(de)知識產(chan)權(quan)(quan)歸網站方所有(包括但不(bu)限于文字、圖(tu)片、圖(tu)表、著作權(quan)(quan)、商標(biao)權(quan)(quan)、為用戶提供的(de)商業(ye)信(xin)息等),非經許可不(bu)得抄(chao)襲或使(shi)用。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604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372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2246個代理需求 已有1360264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