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法:
炒米是用糜子做成的,要經過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
一、煮
首先是用鍋煮。鍋里盛上水,燒到八分開時將稷子倒入鍋內。蓋上鍋蓋繼續加熱。燒開后,揭開鍋蓋,上下翻動均勻,蓋好鍋蓋,輕火燜,六、七分鐘后,再上下翻動。這樣連續翻動三至四次后,即可出鍋。出鍋的稷子粒鼓脹發圓,有透明感,但不能張嘴,否則影響炒米質量。煮稷子時,稷子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適宜,達到稷子煮好水即干的程度最佳。
二、炒
炒炒米要選用好砂子。撮回砂子用篩子篩一篩,篩過的砂子再用籮子過了土,就可以使用了。砂子如不太干凈,還要用水淘洗一次,晾干以后再用籮子過一遍土。炒炒米時一次頂多放三碗糜米(七燒鍋),卻要放五碗砂子。砂子燒紅時,將晾出的糜米倒入,待大氣冒過,米粒快噼噼啪啪爆起來,趕緊連砂子倒在篩子里,下面接上盆子。篩子一搖,砂子落在盆里,炒米留在上面。將砂子倒回鍋中炒熱,再加入新晾出的糜米,如此連續作業,那一點砂子可炒許多炒米。末了把砂子裝在口袋里,下次炒時再用。
三、碾
必須注意,僅僅是炒熟的炒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必須經過去皮的處理。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殼,將米放入石碓中,腳踏驅動桿,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來回數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編簸箕去大糠,再用籮子去細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