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臺北故宮博物館 中山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
0
贊數: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較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主體建筑共4層,白墻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筑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gong)博物院(yuan)基本(ben)信(xin)息
  • 開放時間: 08:30-18:30
  • 適宜季節: 全年
  • 建議游玩時間: 1天
  • 所在地/隸屬: 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臺北故宮博物院怎么樣

臺(tai)北(bei)(bei)故(gu)宮博物(wu)(wu)院內(nei)收藏(zang)有自(zi)南京中央博物(wu)(wu)院籌備處、北(bei)(bei)平故(gu)宮博物(wu)(wu)院和北(bei)(bei)平圖書館(guan)等所藏(zang)來自(zi)北(bei)(bei)京故(gu)宮、沈陽(yang)故(gu)宮、避(bi)暑山莊、頤和園(yuan)、靜宜園(yuan)和國子監等處的(de)皇(huang)家舊藏(zang)。所藏(zang)的(de)商(shang)周青(qing)銅器,歷代的(de)玉器、陶瓷、古籍文(wen)獻(xian)、名(ming)畫(hua)碑帖等皆為稀(xi)世(shi)之珍。展館(guan)每(mei)三個月更(geng)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guan)藏(zang)文(wen)物(wu)(wu)達69.6萬余件文(wen)物(wu)(wu)。

2015年(nian)10月(yue),臺北故宮(gong)(gong)為慶祝故宮(gong)(gong)博物院(yuan)90華誕,恰逢意大利傳教士郎(lang)(lang)世寧(ning)來華300年(nian),向北京故宮(gong)(gong)博物院(yuan)等商借(jie)11件郎(lang)(lang)世寧(ning)畫作,全面展(zhan)現(xian)18世紀中西文(wen)化交(jiao)流(liu)史上的成(cheng)就與貢獻,該展(zhan)至(zhi)2016年(nian)1月(yue)6日結束。

2019年8月12日凌晨,臺(tai)北故(gu)宮(gong)南院發生3樓空(kong)調(diao)機房冒煙事(shi)故(gu),所幸文物未(wei)受到影(ying)響。

發展歷史

北平成立

1911年,清(qing)帝溥儀退位。中(zhong)華(hua)民國成立之初(chu),溥儀與(yu)中(zhong)華(hua)民國政府簽(qian)訂(ding)《清(qing)室優待(dai)條件》,清(qing)帝尊(zun)號(hao)仍(reng)存不廢(fei),待(dai)以(yi)各外國君主之,清(qing)帝暫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頤和園。

1914年中(zhong)華民國政府將熱河避暑山莊(zhuang)和沈陽故宮(gong)的(de)文物遷移至紫禁城的(de)外廷,設立“古物陳列所(suo)”開放參觀。

1924年11月,清遜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zi)禁(jin)城(cheng),溥儀居住紫(zi)禁(jin)城(cheng)這段期(qi)間(jian),因(yin)賞賜、故臣借觀(guan)、拍賣點押(ya)、竊取盜賣,使1200多(duo)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zhen)寶流失。隨后于紫(zi)禁(jin)城(cheng)成立清室善后委員(yuan)會,整理宮內珍(zhen)藏文物。

1925年(nian)9月,成立清室古物(wu)(wu)保管委(wei)員會,由李石(shi)曾出任委(wei)員長。清室善(shan)后委(wei)員會制定《故宮(gong)(gong)(gong)博物(wu)(wu)院(yuan)臨時(shi)組織大(da)綱》、《故宮(gong)(gong)(gong)博物(wu)(wu)院(yuan)臨時(shi)董事(shi)會組織章程(cheng)》及(ji)《故宮(gong)(gong)(gong)博物(wu)(wu)院(yuan)臨時(shi)理(li)事(shi)會章程(cheng)》。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jin)城(cheng)建立“故宮(gong)(gong)(gong)博物(wu)(wu)院(yuan)”(此時(shi)尚(shang)無設置院(yuan)長)。

1928年6月,國民(min)政府委(wei)(wei)員(yuan)(yuan)會委(wei)(wei)員(yuan)(yuan)經(jing)亨頤提案(an)廢除故(gu)宮博物院(yuan)、成立逆產(chan)處(chu)(chu)理(li)委(wei)(wei)員(yuan)(yuan)會處(chu)(chu)理(li)并變賣故(gu)宮文物、建議在(zai)南(nan)京另(ling)設“中(zhong)央博物院(yuan)”,后來在(zai)古物保(bao)管委(wei)(wei)員(yuan)(yuan)會委(wei)(wei)員(yuan)(yuan)長(chang)張繼的反(fan)對(dui)下,使(shi)經(jing)亨頤的前(qian)兩項計劃無法(fa)成功。同一時間派易培基接收故(gu)宮博物院(yuan),公布(bu)《故(gu)宮博物院(yuan)組織(zhi)法(fa)》與《故(gu)宮博物院(yuan)理(li)事會條例》,隔(ge)年2月接任(ren)第一任(ren)院(yuan)長(chang)。

抗戰南遷

故(gu)宮博(bo)物院于(yu)抗日戰(zhan)爭(zheng)的前夕,選擇重要文(wen)物南遷(qian)。

1931年(nian),日(ri)本發動(dong)九一八事(shi)變侵占東北后,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yuan)文物南(nan)運。隔年(nian),日(ri)軍攻(gong)占熱河、進(jin)逼北平,故(gu)宮理事(shi)會要求博物院(yuan)選擇院(yuan)藏文物菁華裝(zhuang)箱(xiang)儲(chu)置,開始南(nan)運。

1933年2月(yue)(yue)6日,北平戒嚴,華北情勢告急,第一(yi)批(pi)南遷文(wen)物抵(di)達上海(hai),期間南遷文(wen)物共五批(pi)19,557箱(xiang),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yuan)、國子監等單(dan)位文(wen)物的6,066箱(xiang)。隔年2月(yue)(yue),故宮改隸(li)行政院(yuan),命(ming)馬(ma)衡為院(yuan)長。

1936年12月,南遷文物由上海轉運首都南京。

1937年1月(yue),故宮博物(wu)院(yuan)(yuan)南(nan)(nan)京(jing)(jing)分院(yuan)(yuan),即(ji)中央(yang)博物(wu)院(yuan)(yuan)正(zheng)式成立。8月(yue),上(shang)海爆(bao)發淞滬會戰(zhan),南(nan)(nan)遷文物(wu)再(zai)由莊尚嚴等人第(di)一批80箱南(nan)(nan)京(jing)(jing)文物(wu)遷至長沙;隔(ge)年11月(yue)再(zai)轉運至貴陽安順暫置(1944年再(zai)運往四(si)川巴縣(xian))。

1937年(nian)11月,第二批(pi)9369箱(xiang)以水路,經由(you)長江至(zhi)漢口;1939年(nian)5月再移往(wang)宜(yi)昌、重慶至(zhi)四川樂山。第三批(pi)7286箱(xiang)文(wen)(wen)(wen)物由(you)那(nei)志良走隴海鐵(tie)路運(yun)(yun)至(zhi)陜(shan)西(xi)寶雞(ji);1939年(nian)7月,再轉卡車(che)經漢中運(yun)(yun)抵成都(dou),隨(sui)后又運(yun)(yun)往(wang)峨眉古廟安置,成立故宮(gong)(gong)博物院峨眉辦事處。最(zui)后南遷至(zhi)南京的文(wen)(wen)(wen)物,約2900箱(xiang)文(wen)(wen)(wen)物因來不及運(yun)(yun)送,滯留在南京。北(bei)平淪(lun)(lun)陷(xian)后,北(bei)平故宮(gong)(gong)仍(reng)留有(you)許多文(wen)(wen)(wen)物,淪(lun)(lun)陷(xian)期間(jian)還(huan)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wen)(wen)(wen)物,并又廣泛征集(ji)了一批(pi)珍貴文(wen)(wen)(wen)物。

文物遷臺

抗戰(zhan)結束后,杭(hang)立武(wu)向日本(ben)索回許多(duo)珍貴的(de)圖(tu)書(shu)和(he)藝術品,隨后運往臺(tai)灣的(de)精品文(wen)物之中(zhong)就有這部分圖(tu)書(shu)和(he)藝術品。包含(han)了北平故(gu)宮博物院(yuan)(yuan)2,972箱,中(zhong)央博物院(yuan)(yuan)852箱書(shu)畫、瓷器、玉器,另(ling)外加(jia)上北平圖(tu)書(shu)館的(de)善(shan)本(ben)圖(tu)書(shu)和(he)外交部條約檔案等(deng)共5,422箱。國共內戰(zhan)后期,杭(hang)立武(wu)負責搶(qiang)運這批故(gu)宮國寶至臺(tai)灣,中(zhong)華民國政府(fu)遷運臺(tai)灣的(de)文(wen)物本(ben)來(lai)計劃(hua)共運送五(wu)次,但因戰(zhan)爭(zheng)形勢(shi)突變一共只運了三次。

1945年,抗日戰爭(zheng)勝(sheng)利后,南遷文物(wu)先集中運至重慶。

1947年6月(yue),南遷文物(wu)由重慶循(xun)水路運回(hui)南京(jing),至12月(yue)全數(shu)運抵(di)。

1948年(nian)人民(min)(min)解放(fang)戰爭勝利在(zai)(zai)即,國民(min)(min)政府(fu)令故(gu)宮(go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挑選(xuan)貴重文(wen)物(wu)(wu)以(yi)軍(jun)艦(jian)轉運臺(tai)灣。國民(min)(min)政府(fu)將(jiang)故(gu)宮(go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南(nan)遷文(wen)物(wu)(wu)、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籌備處文(wen)物(wu)(wu)、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圖書館善(shan)本(ben)圖書、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研(yan)究院(yuan)(yuan)歷史(shi)語(yu)言研(yan)究所考古(gu)文(wen)物(wu)(wu)、外交部檔(dang)(dang)案開始運往臺(tai)灣,成立“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文(wen)物(wu)(wu)聯(lian)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di)一(yi)批文(wen)物(wu)(wu)772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包括(kuo)故(gu)宮(go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文(wen)物(wu)(wu)320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籌備處212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研(yan)究院(yuan)(yuan)歷史(shi)語(yu)言研(yan)究所120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yang)圖書館60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外交部重要檔(dang)(dang)案60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由(you)中(zhong)(zhong)(zhong)鼎(ding)艦(jian)運抵基(ji)隆港。南(nan)京國民(min)(min)政府(fu)還下令留(liu)在(zai)(zai)北平的故(gu)宮(gong)博(bo)(bo)(bo)物(wu)(wu)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馬衡將(jiang)留(liu)在(zai)(zai)北平的文(wen)物(wu)(wu)菁華裝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分批空(kong)運南(nan)京,馬院(yuan)(yuan)長以(yi)各種(zhong)理由(you)推延裝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以(yi)致于后來一(yi)箱(xiang)(xiang)(xiang)(xiang)(xiang)也未(wei)運走(zou)。

1949年(nian)(nian),1月(yue)(yue)6日第二批由(you)招商局海(hai)滬(hu)輪于1月(yue)(yue)6日運(yun)出(chu),1月(yue)(yue)9日到達基隆(long),共計(ji)3502箱(xiang)(xiang)(xiang)(包括故(gu)宮(gong)(gong)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1680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籌(chou)備(bei)處486箱(xiang)(xiang)(xiang)、中央研究(jiu)院(yuan)(yuan)(yuan)歷史語(yu)言研究(jiu)所(suo)856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圖(tu)書館(guan)462箱(xiang)(xiang)(xiang)、北(bei)(bei)平圖(tu)書館(guan)明清輿圖(tu)18箱(xiang)(xiang)(xiang))。第三批文(wen)物(wu)(wu)(wu)由(you)昆侖號軍(jun)(jun)艦(jian)于1月(yue)(yue)29日運(yun)出(chu),2月(yue)(yue)22日運(yun)抵基隆(long)港,共1244箱(xiang)(xiang)(xiang);第三次(ci)原本計(ji)劃搬(ban)運(yun)2000箱(xiang)(xiang)(xiang)(包括故(gu)宮(gong)(gong)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1700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籌(chou)備(bei)處150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圖(tu)書館(guan)150箱(xiang)(xiang)(xiang)),但軍(jun)(jun)艦(jian)一到海(hai)軍(jun)(jun)部(bu)(bu)眷屬就搶(qiang)先上船,杭(hang)立武只好找海(hai)軍(jun)(jun)司(si)令桂永清解決(jue),最(zui)后下令拆除辦公桌,但由(you)于運(yun)輸艦(jian)艙位有(you)限,最(zui)后只能運(yun)出(chu)1244箱(xiang)(xiang)(xiang)(包括故(gu)宮(gong)(gong)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972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籌(chou)備(bei)處150箱(xiang)(xiang)(xiang)、中央圖(tu)書館(guan)28箱(xiang)(xiang)(xiang)),剩下的(de)故(gu)宮(gong)(gong)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728箱(xiang)(xiang)(xiang)和中央圖(tu)書館(guan)28箱(xiang)(xiang)(xiang)被迫留(liu)在(zai)南(nan)(nan)京。至(zhi)此,總共有(you)2972箱(xiang)(xiang)(xiang)故(gu)宮(gong)(gong)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文(wen)物(wu)(wu)(wu)運(yun)臺,南(nan)(nan)京還(huan)剩11178箱(xiang)(xiang)(xiang)故(gu)宮(gong)(gong)文(wen)物(wu)(wu)(wu),其(qi)中大部(bu)(bu)分在(zai)五十(shi)年(nian)(nian)代運(yun)回(hui)北(bei)(bei)京故(gu)宮(gong)(gong),剩下兩千多(duo)箱(xiang)(xiang)(xiang)暫(zan)存(cun)南(nan)(nan)京至(zhi)今(jin)。為阻止(zhi)文(wen)物(wu)(wu)(wu)遷臺,南(nan)(nan)京中央博物(wu)(wu)(wu)院(yuan)(yuan)(yuan)共產(chan)黨員陶孟(meng)和曾發(fa)動群眾阻止(zhi),但未成功。

1949年(nian)8月(yue)23日,文(wen)物(wu)(wu)遷入(ru)臺(tai)中縣霧峰鄉(xiang)吉(ji)峰村,并(bing)成立(li)“中央博(bo)物(wu)(wu)圖書院館聯(lian)合管(guan)理處(chu)”,隸屬(shu)于教育部(bu),由杭(hang)立(li)武部(bu)長兼任主(zhu)任委員,并(bing)于臺(tai)中縣霧峰鄉(xiang)北溝覓地建筑庫房(隔(ge)年(nian)4月(yue)落(luo)成,文(wen)物(wu)(wu)隨(sui)即遷入(ru))。11月(yue),戰(zhan)時河南省存(cun)放(fang)在重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xiang)出(chu)土文(wen)物(wu)(wu),亦搶運到(dao)臺(tai)灣并(bing)存(cun)放(fang)在臺(tai)中市糖廠(chang)倉庫。

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feng)鄉吉峰(feng)村(cun)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1951年(nian)6月,成(cheng)立兩院存(cun)臺(tai)文物清(qing)點(dian)委員會(hui),延聘學者、專家為委員,進(jin)行重(zhong)編箱號、抽查(cha)箱內文物,直到1954年(nian)才完成(cheng)。這次清(qing)點(dian)也(ye)編制了《點(dian)查(cha)清(qing)冊》,成(cheng)為存(cun)臺(tai)兩院文物的原始(shi)清(qing)冊。

1954年,“中央圖(tu)書館(guan)”在臺北復館(guan),聯管處改組,并開始出(chu)版(ban)重要(yao)資料。

1956年(nian),“北溝(gou)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后毀于九(jiu)二一地震(zhen))。

1956年(nian),早(zao)于臺北故宮(gong)博(bo)物(wu)院,國(guo)民黨當局(ju)在臺灣建立第一座(zuo)博(bo)物(wu)館“文(wen)物(wu)美(mei)術(shu)館”,收藏來(lai)自河南(nan)的38箱(xiang)文(wen)物(wu),加上(shang)日本歸還(huan)掠奪的文(wen)物(wu)51箱(xiang),奠定了(le)史(shi)博(bo)館的“家底”。

1957年,在(zai)亞洲(zhou)協(xie)會贊助(zhu)下(xia),在(zai)庫房之(zhi)外又建一小型陳(chen)列(lie)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wu)。蔣(jiang)介石巡視“文物(wu)美(mei)術館(guan)”,并改館(guan)名(ming)為“歷史博物(wu)館(guan)”。

臺北建館

1965年,在(zai)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ji)念(nian)孫中(zhong)山先生百(bai)歲誕(dan)辰,命名(ming)為中(zhong)山博(bo)(bo)物院(yuan)。后(hou)中(zhong)央博(bo)(bo)物院(yuan)歸并故宮(gong)博(bo)(bo)物院(yuan)后(hou),故宮(gong)博(bo)(bo)物院(yuan)全部文(wen)物由臺中(zhong)運至臺北(bei)中(zhong)山博(bo)(bo)物院(yuan),以(yi)此作(zuo)為院(yuan)址,1965年11月12日(ri)正式(shi)開放(fang)。至此,運臺文(wen)物才得到(dao)一個適當的保存環(huan)境。

1969年(nian),制定(ding)相(xiang)關(guan)征集辦法(fa),在(zai)臺灣(wan)展開增加藏品(pin)的行動。1967年(nian)-2008年(nian)8月期(qi)間,透過其它機關(guan)移交1,651件(jian),受(shou)贈32,326件(jian)冊(ce),收購12,751件(jian)冊(ce),合計46,728件(jian)冊(ce)。

進入20世(shi)紀80年(nian)代,臺灣博(bo)物(wu)館業(ye)迅速(su)發展(zhan),各主(zhu)題博(bo)物(wu)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de)(de)視(shi)線(xian)。史(shi)博(bo)館沒有固步(bu)自封落后于(yu)時代,其品位和實(shi)力仍穩(wen)居(ju)前(qian)列。上世(shi)紀80年(nian)代末,臺灣當(dang)局開(kai)放老兵赴(fu)大陸探親,史(shi)博(bo)館適(shi)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ying)展(zhan),轟(hong)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de)(de)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feng)眠九十回顧展(zhan)、李可染書畫展(zhan)、傅抱石畫展(zhan)。

1989年(nian),聘請社會學者、專(zhuan)家四十余人(ren)組成(cheng)委員(yuan)小組,再(zai)次進(jin)行全院藏(zang)品文(wen)物(wu)的清(qing)點檢驗,至(zhi)1991年(nian)5月完成(cheng)。此(ci)次完成(cheng)了藏(zang)品文(wen)物(wu)登(deng)錄號簽張貼,文(wen)物(wu)建(jian)卡照片攝照以及(ji)文(wen)物(wu)保(bao)存狀況的了解。

2000年臺(tai)灣(wan)地(di)區政黨輪替后,臺(tai)灣(wan)“中央研究院(yuan)”院(yuan)士杜正(zheng)勝接任院(yuan)長,館(guan)藏方向朝擴大至東南(nan)亞、南(nan)太(tai)平洋文(wen)物的(de)趨勢,以呼應(ying)臺(tai)灣(wan)原住民(min)與南(nan)島文(wen)化(hua)的(de)傳承關系。

2002年(nian),臺灣當局“行政院”通過改(gai)建(jian)案。

2006年,改(gai)建后故宮隨建筑更新推(tui)出(chu)“Old is New”概(gai)念(nian),以行(xing)銷方式推(tui)廣典藏。參考法(fa)國(guo)國(guo)際博物聯合(he)會影像授權(quan)辦法(fa),援(yuan)用文資(zi)法(fa)第(di)六十(shi)九條規(gui)定(ding),制定(ding)影像授權(quan)收費規(gui)定(ding)。

2007年,臺灣當局(ju)“行政院(yuan)(yuan)”提出修正故(gu)宮組織條例,將收藏(zang)“中國”文物(wu)改為“國內外文物(wu)”,被(bei)立法(fa)院(yuan)(yuan)否決。

2009年(nian)2月14日,臺(tai)北(bei)故宮博(bo)物院院長周功(gong)鑫帶團(tuan)赴中(zhong)國大陸訪(fang)問北(bei)京(jing)故宮博(bo)物院,首度開(kai)啟兩(liang)岸(an)故宮交流,而北(bei)京(jing)故宮也將在(zai)3月份訪(fang)臺(tai)。10月在(zai)臺(tai)北(bei)故宮博(bo)物院舉辦的(de)“雍正大展”,將成為兩(liang)岸(an)故宮合作的(de)試金石。

2009年(nian)3月1日,北京故(gu)宮(gong)博(bo)物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長鄭(zheng)欣(xin)淼率團(tuan)抵達臺(tai)(tai)北,他們(men)此行(xing)將專程訪問臺(tai)(tai)北故(gu)宮(gong)博(bo)物院(yuan)(yuan)(yuan),這也是對半個月前(qian)周功(gong)鑫以臺(tai)(tai)北故(gu)宮(gong)博(bo)物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長身(shen)份(fen)首訪北京故(gu)宮(gong)的回訪。

博館擴建

1964年,臺(tai)北故(gu)宮博物院(yuan)正館(guan)(guan)開始興建。1966年,第一期新館(guan)(guan)左右兩翼擴建工程(cheng)完竣。

1971年,第(di)二期擴建(jian)工程從新(xin)館(guan)兩翼(yi)向(xiang)前擴建(jian)完竣,陳(chen)列室面積達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張(zhang)大千先(xian)生(sheng)紀念館”。

1984年,第(di)三期擴建(jian)(jian)工程(cheng)故(gu)宮新建(jian)(jian)行政大樓啟(qi)用。庫房和(he)展場建(jian)(jian)立恒(heng)溫(wen)恒(heng)濕、防火(huo)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shi)保護,又仿乾隆養心殿(dian)西(xi)室書齋于(yu)正館設(she)“三希(xi)堂”。隔年,仿宋明(ming)庭園(yuan)設(she)“至善園(yuan)”。

1994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jian)構想。隔年,第四期擴建(jian)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yong),同(tong)年又增設“至德園”。

2000年,杜正勝(sheng)接任院長,計劃(hua)進行(xing)第五期正館擴充整建,并推動(dong)故宮(gong)南部院區(qu)之規劃(hua)設立。

2007年2月,正館(guan)擴(kuo)充整(zheng)建工程完(wan)工,展覽空(kong)間達到(dao)9,613.91平方(fang)米(mi)、非專業展覽用之公(gong)共空(kong)間則增加(jia)至(zhi)10,656.98平方(fang)米(mi)、行政空(kong)間增至(zhi)8,852.69平方(fang)米(mi)。同年,檢調偵辦故宮博物院改建擴(kuo)建工程弊案,故宮先后任院長、官員涉入其中(zhong),總共15人遭起訴。

館藏文物

在臺北故(gu)宮博物(wu)院收藏的(de)(de)(de)(de)(de)珍品(pin)中(zhong),有(you)甲骨檔案(an)(an)2萬(wan)(wan)(wan)多(duo)片;陶瓷器2萬(wan)(wan)(wan)多(duo)件,包(bao)括(kuo)從(cong)原始陶器到明(ming)清(qing)瓷器;銅(tong)器1萬(wan)(wan)(wan)多(duo)件,包(bao)括(kuo)歷代(dai)(dai)錢幣,其中(zhong)有(you)商(shang)周到春秋戰(zhan)國時期(qi)的(de)(de)(de)(de)(de)青(qing)銅(tong)器4300多(duo)件,其中(zhong)有(you)著(zhu)名(ming)的(de)(de)(de)(de)(de)新石器時代(dai)(dai)的(de)(de)(de)(de)(de)玉(yu)(yu)璧(bi)、玉(yu)(yu)圭、玉(yu)(yu)璜(huang)以及聞名(ming)海內外的(de)(de)(de)(de)(de)清(qing)代(dai)(dai)玉(yu)(yu)雕“翠玉(yu)(yu)白菜”、“避邪雕刻”、“三(san)鑲(xiang)玉(yu)(yu)如意”等(deng);古代(dai)(dai)書(shu)畫近(jin)1萬(wan)(wan)(wan)件,其中(zhong)有(you)從(cong)唐(tang)至清(qing)歷代(dai)(dai)名(ming)家的(de)(de)(de)(de)(de)代(dai)(dai)表(biao)作(zuo),如三(san)稀之一(yi)的(de)(de)(de)(de)(de)王(wang)羲之《快雪(xue)時晴(qing)帖(tie)(tie)》,黃公望的(de)(de)(de)(de)(de)《富(fu)春山居圖》后部(bu)長卷(juan),懷(huai)素的(de)(de)(de)(de)(de)《自敘帖(tie)(tie)》,顏真卿的(de)(de)(de)(de)(de)《劉(liu)中(zhong)使帖(tie)(tie)》,蘇東(dong)坡的(de)(de)(de)(de)(de)《寒食帖(tie)(tie)》,張宏的(de)(de)(de)(de)(de)《華子岡圖》等(deng);善本古籍有(you)近(jin)20萬(wan)(wan)(wan)冊,包(bao)括(kuo)中(zhong)國僅有(you)四部(bu)的(de)(de)(de)(de)(de)《四庫全(quan)書(shu)》較完整的(de)(de)(de)(de)(de)一(yi)部(bu);明(ming)清(qing)檔案(an)(an)文獻近(jin)40萬(wan)(wan)(wan)件,其中(zhong)有(you)清(qing)朝歷代(dai)(dai)皇帝(di)朱批(pi)奏折、軍機處檔案(an)(an)、清(qing)史(shi)館檔、實錄、起居注(zhu)等(deng),以及世界罕見的(de)(de)(de)(de)(de)滿(man)文老(lao)檔40巨冊。

銅器-6,044件 繪(hui)畫-5,287件

瓷(ci)器-25,423件(jian) 書法-3,046件(jian)

玉器-12,104件 法帖-474件

漆(qi)器(qi)-707件 絲繡-306件

琺瑯器(qi)-2,510件 成扇-1,651件

雕刻-651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文(wen)具(ju)-2,379件(jian) 清宮檔(dang)案文(wen)獻-386,729冊(ce)件(jian)

錢幣-6,953件 滿蒙藏文(wen)(wen)文(wen)(wen)獻-11,501件

織(zhi)品-138件 拓片-895件

雜項-12,347件

以(yi)上總計677,609件(jian)冊(ce),是到2009年11月底(di)全(quan)(quan)院的(de)典藏量。瓷(ci)(ci)器(qi)(qi)(qi)2萬(wan)多(duo)件(jian),包括(kuo)原始(shi)陶器(qi)(qi)(qi)到明清瓷(ci)(ci)器(qi)(qi)(qi),在全(quan)(quan)世界的(de)博物館中,該院是收藏中國古代(dai)瓷(ci)(ci)器(qi)(qi)(qi)最精、最多(duo)的(de)機構之一;藏有(you)銅器(qi)(qi)(qi)1萬(wan)多(duo)件(jian),包括(kuo)歷代(dai)錢(qian)幣,有(you)商周到春秋戰國時(shi)期的(de)青銅器(qi)(qi)(qi)4300多(duo)件(jian),如商代(dai)蟠(pan)龍紋(wen)盤、獸面紋(wen)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qi)(qi)(qi)1萬(wan)多(duo)件(jian)。

臺北故宮(gong)博物院共收藏、展(zhan)出(chu)1000多年來(lai)宋(song)至(zhi)(zhi)清(qing)歷(li)朝(chao)皇帝推崇(chong)藝術、廣事(shi)收集的(de)(de)(de)稀世珍品70萬件(jian),這是一(yi)般博物館(院)的(de)(de)(de)收藏都不能比的(de)(de)(de)。價值連城(cheng)的(de)(de)(de)極品更是數以千計(ji),如(ru)銅(tong)器中(zhong)(zhong)的(de)(de)(de)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zhong)(zhong)的(de)(de)(de)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chao)古(gu)墓出(chu)土);書法(fa)中(zhong)(zhong)的(de)(de)(de)王羲之(zhi)《快雪時(shi)晴帖(tie)》;顏真卿、宋(song)徽宗(趙佶(ji))書法(fa)手跡;畫卷中(zhong)(zhong)的(de)(de)(de)張宏《華子岡圖(tu)》;以及(ji)中(zhong)(zhong)唐至(zhi)(zhi)清(qing)歷(li)代(dai)(dai)名(ming)家(jia)的(de)(de)(de)代(dai)(dai)表作;瓷器中(zhong)(zhong)的(de)(de)(de)宋(song)、明、清(qing)名(ming)窯(yao)名(ming)家(jia)親制品,官窯(yao)制御用藝瓷等,國寶級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zang)品(pin)(包(bao)括(kuo)近(jin)40萬件明清檔(dang)案)堪稱(cheng)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guo)了(le)180萬件的珍藏(zang)(另有800萬件明清檔(dang)案撥交(jiao)中國第(di)一(yi)歷史檔(dang)案館(guan))同樣無人匹敵。

金石:遷臺(tai)的學(xue)者當時(shi)認(ren)為金石(shi)是最重(zhong)要(yao)的,鼎是國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bu)少(2382件)青銅器(qi)去臺(tai)北。

書畫:文人重視書(shu)(shu)畫(hua)(hua)(hua)(hua),書(shu)(shu)畫(hua)(hua)(hua)(hua)本身(shen)也好運載(zai),能(neng)拿的(de)盡可能(neng)拿,共(gong)拿走(zou)了5424件(jian)去臺(tai)(tai)(tai)北(bei),其中僅(jin)宋(song)畫(hua)(hua)(hua)(hua)即達943(實際上,臺(tai)(tai)(tai)北(bei)故(gu)宮(gong)博物院元以(yi)前繪畫(hua)(hua)(hua)(hua)和書(shu)(shu)法分(fen)別(bie)為574件(jian)(不包括南(nan)薰殿宋(song)以(yi)前帝后像)和155件(jian),被清(qing)宮(gong)歸為宋(song)畫(hua)(hua)(hua)(hua)的(de)作品中有相當(dang)部分(fen)屬后世(shi)作品。臺(tai)(tai)(tai)北(bei)故(gu)宮(gong)博物院在(zai)鑒定(ding)方面(mian)較為松散(san),以(yi)沿用清(qing)宮(gong)舊定(ding)結論(lun)為主,宋(song)元山水畫(hua)(hua)(hua)(hua)系列可構成臺(tai)(tai)(tai)灣故(gu)宮(gong)博物院的(de)極(ji)品特展;北(bei)京故(gu)宮(gong)則追(zhui)回(hui)370件(jian)被溥儀私帶(dai)(dai)出宮(gong)的(de)絕品書(shu)(shu)畫(hua)(hua)(hua)(hua)(溥儀共(gong)帶(dai)(dai)走(zou)1300余(yu)件(jian)書(shu)(shu)畫(hua)(hua)(hua)(hua)精品,其中大部分(fen)回(hui)到大陸各博物館(guan),又(you)接(jie)受(shou)大量民間捐(juan)贈,共(gong)藏(zang)有繪畫(hua)(hua)(hua)(hua)、壁畫(hua)(hua)(hua)(hua)、版畫(hua)(hua)(hua)(hua)、書(shu)(shu)法、尺(chi)牘、碑帖約14萬件(jian),占世(shi)界公立博物館(guan)所藏(zang)中國古(gu)代(dai)書(shu)(shu)畫(hua)(hua)(hua)(hua)總量的(de)四分(fen)之(zhi)一(yi)左(zuo)右,其中早期書(shu)(shu)畫(hua)(hua)(hua)(hua)(尤其人物畫(hua)(hua)(hua)(hua))和元代(dai)書(shu)(shu)畫(hua)(hua)(hua)(hua)品質極(ji)佳,明清(qing)收藏(zang)極(ji)其豐(feng)富、全面(mian)。

玉器:中(zhong)國有君子佩玉(yu)之說(shuo),故玉(yu)器(qi)也拿走不少,現有1萬件;但也留下2.3萬件精品。

陶瓷:陶瓷(ci)只拿走(zou)了一部分(fen),計17934件。

宮廷:臺北(bei)故宮(gong)博物院收藏(zang)有比(bi)較完(wan)備的(de)宋元(yuan)以及明代(dai)的(de)帝后(hou)畫像,多(duo)為故宮(gong)南(nan)熏殿舊藏(zang),但(dan)沒有清代(dai)帝后(hou)畫像。

書畫藏品:共計約有(you)9120件,以元朝作為(wei)劃分(fen)點,著名的(de)展品包含(han)郭熙《早春(chun)圖(tu)》、范寬(kuan)《溪(xi)山行旅圖(tu)》以及蘇軾《寒食帖》等(deng);陶器(qi)展品以宋代(dai)五大(da)名窯瓷(ci)器(qi)、明(ming)代(dai)官(guan)窯瓷(ci)器(qi)和清宮舊藏瓷(ci)器(qi)為(wei)大(da)宗(zong),著名的(de)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ci)器(qi)即(ji)為(wei)代(dai)表;圖(tu)書(shu)典籍(ji)部分(fen)以宋朝、元朝和明(ming)朝的(de)版本較多(duo)且完(wan)整度高,如(ru)文淵(yuan)閣(ge)《四(si)庫全書(shu)》、摛藻堂《四(si)庫全書(shu)薈要(yao)》、《宛(wan)委別(bie)藏》等(deng),都是展品特(te)色所(suo)在。

出版作品

該院出版有(you)《中華(hua)五千年文(wen)明(ming)集(ji)刊(kan)(kan)》、《國(guo)之重寶(bao)》、《惠風和暢》、《文(wen)物光(guang)華(hua)》、《故(gu)宮(gong)寶(bao)藏》、《元四大家》、《唐寅的(de)研(yan)究》、《山(shan)水畫皴法點苔之研(yan)究》、《清代通(tong)鑒長編》等著(zhu)作,并影印(yin)出版了文(wen)淵閣《四庫(ku)全書(shu)》。院內(nei)還有(you)定期(qi)刊(kan)(kan)物《故(gu)宮(gong)文(wen)物月刊(kan)(kan)》和《故(gu)宮(gong)學術季刊(kan)(kan)》。

重要活動

先后舉(ju)辦“商周(zhou)(zhou)青銅禮器(qi)展”、“我國瓷器(qi)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deng)展覽。在建(jian)院60周(zhou)(zhou)年之(zhi)(zhi)際,舉(ju)辦了(le)(le)大型綜(zong)合(he)陳(chen)列“華夏文(wen)化與世界(jie)文(wen)化之(zhi)(zhi)關系特展”。還(huan)在院內開辟了(le)(le)“三希堂古典茶(cha)藝雅座(zuo)”和仿宋(song)、明庭園“至善園”。為了(le)(le)方便外(wai)地民眾參觀,還(huan)舉(ju)辦了(le)(le)巡回文(wen)物展覽,深入許多(duo)市縣展出。

機構設置

院長、副院長、主任秘書、參事

器(qi)物處(chu)(chu)、書(shu)(shu)畫處(chu)(chu)、圖書(shu)(shu)文(wen)獻處(chu)(chu)、文(wen)創營銷處(chu)(chu)、教育展資處(chu)(chu)、南院處(chu)(chu)、安(an)全(quan)管理室(shi)(shi)、秘書(shu)(shu)室(shi)(shi)、人事(shi)室(shi)(shi)、主計室(shi)(shi)、政風(feng)室(shi)(shi)

歷任領導

蔣(jiang)復璁(1965年9月-1983年1月)

秦(qin)孝儀(1983年-2000年)

杜正勝(sheng)(2000年-2004年)

石守謙(2004年-2006年)

林曼麗(2006年-2008年)

周(zhou)功鑫(xin)(2008年-2012年)

馮明珠(2012年-2016年)

林正儀(2016年-)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

1、普通票新臺幣350元;

2、團體參觀票(piao)(10人以上)新臺幣320元;

3、臺(tai)灣身份證件,持(chi)國際學生(sheng)證者新臺(tai)幣150元;

4、至善園:新(xin)臺幣20元;

5、至德園:免費(fei)參(can)觀;

6、兒童學藝中心:免票參觀。

開放時間

展覽館一區(qu)(正館):8:30——18:30;周五、周六夜間(jian)開放(fang)18:30——21:00,全年無休。

圖書文獻館:9:00——17:00,周日、假(jia)日休館。

張大千先生紀念館:周二到周日開放,周一、張大千先生的忌日(4月(yue)2日)及假日休館,需提前(qian)一周在(zai)臺(tai)北故宮博物院官方(fang)網站申請預(yu)約,并于參觀前(qian)三日,到(dao)官網查詢是否申請成功。

至善園:9:00——19:00,周(zhou)二至周(zhou)日開放,周(zhou)一休(xiu)園。

兒童學藝(yi)中(zhong)心:8:30——18:30,周五、周六(liu)延長至21:00,周三下午13:00以后閉館。需(xu)申請預約,5-12歲(sui)學童為主。

旅游時間

四季皆(jie)宜。書(shu)法、古畫、碑帖、銅器(qi)、玉器(qi)、陶瓷、文房用具、雕漆(qi)、琺瑯器(qi)、雕刻、雜(za)項(xiang)、刺繡(xiu)及緙絲、圖書(shu)、文獻等各類文化精品四季前往(wang)皆(jie)宜。

餐飲

故宮博物院中能(neng)用餐的(de)地方共有三個,較大的(de)故宮晶華位于第(di)一展(zhan)(zhan)覽區外部(bu)西側(ce),三希堂位于第(di)一展(zhan)(zhan)覽區四樓,富春居位于第(di)二展(zhan)(zhan)覽區,都提(ti)供中式(shi)餐飲及(ji)茶(cha)點,還有第(di)一展(zhan)(zhan)覽區一樓東側(ce)的(de)間居賦售賣西式(shi)茶(cha)點。

交通信息

公交

搭乘捷運淡(dan)水(shui)信(xin)義線(xian)至士林站(zhan)下(xia)(xia)車(che)(che),由1號出(chu)口出(chu)站(zhan)后,至中正(zheng)路轉乘紅30(低地板公交(jiao)車(che)(che))往故(gu)宮(gong)博物院(yuan)至本院(yuan)正(zheng)館門口下(xia)(xia)車(che)(che)。或轉乘公交(jiao)車(che)(che)255、304、815(三(san)重-故(gu)宮(gong)博物院(yuan))、小18、小19于本院(yuan)正(zheng)面廣場前下(xia)(xia)車(che)(che)。

搭乘捷運文(wen)湖(hu)線(xian)至(zhi)大直站下(xia)車(che)(che),轉乘棕13往(wang)故宮(gong)博物(wu)院(yuan)(yuan)至(zhi)本院(yuan)(yuan)正面廣場前(qian)下(xia)車(che)(che)。或搭乘捷運文(wen)湖(hu)線(xian)至(zhi)劍南路站下(xia)車(che)(che),轉乘棕20往(wang)故宮(gong)博物(wu)院(yuan)(yuan)至(zhi)本院(yuan)(yuan)正館門口下(xia)車(che)(che)。

自駕

1、高速公路(lu)(lu)北上(shang)路(lu)(lu)段,由臺北濱(bin)江(jiang)交流道(dao)下,走濱(bin)江(jiang)街(jie),左轉上(shang)大直橋,下大直橋后,走北安路(lu)(lu),進自強隧道(dao),于(yu)故宮路(lu)(lu)與至善路(lu)(lu)口右轉即(ji)可抵達。

2、高速公(gong)路由基隆(long)方(fang)向(xiang)南下,由內湖交(jiao)流道(dao)下,左(zuo)轉(zhuan)快速道(dao)路,至內湖路一段,過自(zi)強隧(sui)道(dao),于故(gu)宮路與至善路口轉(zhuan)即可抵達。

3、臺(tai)北(bei)市東區(基隆(long)路),經正氣橋,堤頂(ding)大道(dao),過自強隧道(dao)即可到達。

4、臺(tai)北市南港,經環東,堤頂大(da)道(dao),過自強隧道(dao)即可到達。

5、臺北市北區(士林(lin)、北投等)經中(zhong)山(shan)北路(lu)或文(wen)(wen)林(lin)路(lu),至(zhi)中(zhong)正路(lu)往外雙溪(xi)(中(zhong)影文(wen)(wen)化城)方向(xiang)即可抵達。

美圖欣賞(shang)
更多
本百科詞條由(you)網站注冊用戶【 CN101654 】編輯上傳提供,當前頁面(mian)所展示(shi)的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nei)容屬于(yu)注(zhu)冊用戶個人(ren)編輯行為,網站不(bu)完全(quan)保證內(nei)容信息的準確性(xing)、真實性(xing),也不(bu)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知識文章
國內十大博物館陳列館種類 好玩值得去的博物館盤點
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欣賞和教育意義,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種類也是多樣,比如恐龍博物館、昆蟲博物館、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書法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博物館、科學技術館等等,那么哪種博物館值得去呢?那種博物館好玩?哪種博物館適合帶孩子去?下面MAIgoo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十大值得去的博物館陳列館種類,一起來看看吧!
最值得去的十大博物館 中國最有名的博物館 十大省級博物館
博物館,是一種以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并向公眾開放的一種公共設施場所,具有重要的欣賞和教育意義,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博物館排名,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帶你了解值得去的博物館。
國內最值得去的十大博物院 中國最有名的博物院
博物院和博物館等級不同,博物院規模大、屬性高、藏品珍貴、文化深厚,所以國內能稱得上“博物院”的,可以說名氣都很大。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博物院排行,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沈陽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帶你了解值得去的博物院。
中國十大恐龍化石博物館 十大著名恐龍遺跡園 中國看恐龍的地方推薦
恐龍遺跡承載著遠古時代生命科學的重要信息,期待著人類去破解恐龍滅亡之謎。六千多萬年過去了,在我國境內也有遺留著許多的恐龍遺址,那么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恐龍博物館是哪里嗎?中國有哪些恐龍博物館?今天MAIGOO旅游編輯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十大恐龍博物館和遺址園,包括中國西峽恐龍遺址園、世界恐龍谷、諸城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河源市恐龍博物館、二連浩特市恐龍地質公園、昌吉恐龍館、廣東南雄恐龍博物館等,一起來看看吧。
國內外十大博物館盤點 國家級博物館名單 中國各地博物館匯總
一部搞笑又神奇的《博物館奇妙夜》讓所有人對博物館開始有了期盼和想象,那么你知道國內有哪些博物館嗎?博物館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等級,中國著名博物館(博物院)包括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兵馬俑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等都屬于國家一級博物館。世界著名博物館包括了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那么各省市還有哪些博物館呢?下面MAIgoo編輯將為您介紹國內博物館分級、國家級博物館名單、國內外著名博物館以及各省市博物館,一起來看看吧!
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最新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全覽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并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你知道我國一級博物館有哪些嗎?本文整理了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快來看看國家一級博物館有哪些吧!
最新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 國家級博物館一覽
博物館,一般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它主要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通過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我國國家級博物館,分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三級博物館,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國家級博物館名單(名單不分先后)。
西安出名的博物館排行榜 西安的博物館有哪些 西安值得一去的博物館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最為濃厚的城市之一,其博物館的數量自然不在少數。截止至2020年,陜西的9座國家一級博物館就有7座位于西安市,可見西安博物館的底蘊。本期,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西安十大著名博物館,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陜西自然博物館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上海十大著名博物館 上海十大最出名的博物館 上海有名的博物館
上海是公認的國際大都市,除了城市發展經濟繁榮之外,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你知道在上海著名的博物館有哪些嗎?下面本文為大家盤點了上海十大博物館,包括上海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中共一大紀念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嘉定博物館等,一起去上海的博物館漲知識吧!
中國十大軍事博物館 中國戰爭紀念館有哪些 值得一去的軍事博物院
新中國是重生于革命、抗戰、解放中的國家,在成立后建設了許多紀念戰爭事跡或是英雄人物的紀念館。這些軍事博物館的主題,或是某次戰役、或是某個歷史性事件,也可以是軍事相關紀念物品、歷史物品的展覽。本期,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軍事博物館,包括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鴉片戰爭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航空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海軍博物館、甲午戰爭博物院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規模最大的十大博物館 中國最大的博物館是哪個 國內博物館規模排行榜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以及現代化強國,國內涉及歷史、科技、藝術等主題的博物館數量眾多,截止至2020年,共備案有5788家博物館。那么,你知道中國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哪個嗎?本期,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規模最大的十大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十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十大古化石景區 著名動物古化石-植物化石景區
化石可能夠幫助我們去了解古代生物或者植物的特點和樣貌,以及它們的生活特征及進化歷史。想要看到這些古化石,可以去一些遺址或者是一些古化石自然博物館。那么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古化石博物館嗎?著名動物古化石、植物化石景區又有哪些?接下來MAIGOO編輯將盤點中國十大古化石景區博物館,包括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北京中國古動物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等,一起來了解一下。
中國十大著名遺址博物館 在博物館里了解中國歷史
遺址博物館,是依托考古遺址為主體,在遺址附近建立的博物館,同時也是針對該遺址文化進行發掘、保護、研究、陳列的專門性博物館,用于陳列展示遺址所發掘出來的大多出藏品。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遺址博物館,包括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殷墟遺址博物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芮國遺址博物館等,帶你了解中國有名的遺址博物館。
中國昆蟲博物館排行榜 中國十大值得去的昆蟲博物館
喜愛觀察昆蟲,是許多孩子們好奇單純的表現。每個地區都建有自然博物館、或昆蟲博物館等。在周末或是節假日時期,不妨帶孩子們去這些“昆蟲王國”,讓熱愛昆蟲的孩子大飽眼福。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昆蟲博物館,包括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上海昆蟲博物館、周堯昆蟲博物館新館、諶安明蝴蝶博物館等,帶你了解中國著名的昆蟲博物館。
中國十大藝術博物館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藝術博物館 中國藝術博物館排行榜
藝術,通常是大型博物館下的一個大類,包含了繪畫、雕塑、瓷器、玉器、書法、攝影、電影等等。因此以“藝術”為主題的藝術博物館,在主題及藏品范圍上同樣不小,有囊括了多種藝術類型的、也有單一藝術主題的博物館。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藝術博物館,包括廣州藝術博物院、香港藝術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等,帶你了解國內著名藝術博物館。
北京十大著名博物館 北京十大最出名的博物館 北京有名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發展變遷的記憶,作為首都的北京,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博物館得天獨厚發展的基礎。從1912年6月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今天,北京博物館的發展走過百年之久,如今隨著北京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北京地區的博物館也逐年遞增,專題特色增多,更加專業化和國際化。下面本文為大家盤點了北京十大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恭王府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一起去看看詳細內容吧!
中國十大著名歷史博物館 國內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以提供歷史、動態、文物藏品、文物照片和專業書籍介紹為主,主題可以是一座城市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或是一段歲月的歷史等等,旨在讓后人通過實物展覽及文字介紹,從中感悟歷史的深厚。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歷史博物館,包括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帶你了解中國有名的歷史博物館。
中國十大書法博物館-書法館 中國值得去的書法館書畫院盤點
書法,是獨屬于中國漢字的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形式多種多樣,以某類書法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有許多。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書法博物館,包括蘭亭書法博物館、中國書法文化博物館·尚志碑林、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等,帶你了解中國值得去的書法博物館。
中國十大自然博物館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自然博物館 中國自然博物館排行榜
自然博物館,以收藏、制作和陳列有關天文、地質、植物、動物、古生物和人類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標本為主,是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場所。國內的自然博物館主要以收藏動物標本為主,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自然博物館,包括天津自然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帶你了解值得去的自然博物館。
中國十大動物博物館-動物標本博物館 國內必去動物博物館排行
動物博物館、動物標本館是專門介紹動物知識和展示動物實物的博物館,其展示了動物標本、骨骼、標本制品等,還有關于動物的生態、行為、形態、進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更直觀、真切地了解和認識各種動物的好去處。那么國內著名的動物博物館有哪些呢?有哪些動物標本館值得去?下面MAIgoo旅游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國內十大動物博物館-標本館,包括國家動物博物館、青島濱海學院世界動物自然生態博物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博物館等等,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