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即(ji)墨(mo)以(yi)西水旱、蟲災相繼來襲,群眾背井(jing)離鄉,來即(ji)墨(mo)者(zhe)甚多。因乞討困難,便利用他(ta)們當(dang)地的(de)(de)小(xiao)調,在乞討時演唱(chang)。當(dang)時災民(min)演唱(chang)的(de)(de)曲(qu)調即(ji)流(liu)傳于民(min)間的(de)(de)“肘(zhou)鼓子”腔(qiang)(qiang),該聲腔(qiang)(qiang)流(liu)傳到(dao)即(ji)墨(mo)后,與當(dang)地民(min)間小(xiao)曲(qu)、秧(yang)歌相融合,形成了(le)新(xin)的(de)(de)聲腔(qiang)(qiang)——柳腔(qiang)(qiang)。
據即墨縣(xian)文化館調查報告(gao)稱:
乾(qian)隆十三(san)年(1748年)時,年景不好,水旱蟲災,相繼(ji)襲來,群(qun)眾生活無法(fa)維持(chi)。西邊(指即墨縣以(yi)西)各縣的群(qun)眾背井離(li)鄉,四處逃散,來即墨者甚多。
因乞討(tao)困難(nan),便利用(yong)他們那(nei)里的(de)小調,在乞討(tao)時演唱(chang)。當地(di)群眾(zhong)稱他們演唱(chang)的(de)戲為‘周姑子(zi)’,即(ji)‘肘(zhou)鼓(gu)子(zi)’,傳到本地(di)又(you)稱‘本肘(zhou)鼓(gu)’。‘肘(zhou)鼓(gu)子(zi)’最初傳到即(ji)墨后,當地(di)群眾(zhong)非常(chang)喜歡,便有人跟他們學唱(chang),學唱(chang)者最多的(de)地(di)區(qu)是即(ji)墨西部靠(kao)沽河一帶的(de)劉家莊(zhuang)、呂戈莊(zhuang)、挪(nuo)城(cheng)、豐(feng)享莊(zhuang)等村莊(zhuang)。
后來(lai),本(ben)肘鼓與(yu)即墨當地的(de)民(min)間小(xiao)曲、秧(yang)歌相互融(rong)合,經歷了一段時(shi)間,不僅(jin)聲調(diao)發(fa)生(sheng)了變(bian)化,而且有說唱體逐步演變(bian)為板腔體。
初期,演(yan)(yan)唱(chang)(chang)形式比較簡(jian)單(dan),配樂只(zhi)(zhi)有一只(zhi)(zhi)手鼓或一副(fu)呱嗒板,每次演(yan)(yan)出只(zhi)(zhi)有三(san)五個(ge)演(yan)(yan)員,分別扮(ban)演(yan)(yan)不同的角色,有時根據劇(ju)情需要一個(ge)演(yan)(yan)員兼(jian)演(yan)(yan)同一劇(ju)中(zhong)的幾個(ge)角色。演(yan)(yan)員的化妝、服(fu)裝和(he)臉譜(pu)也(ye)沒有嚴格規定,演(yan)(yan)唱(chang)(chang)者(zhe)于農閑時節(jie)和(he)節(jie)日期間在集市村鎮的街(jie)頭巷尾坐(zuo)下就演(yan)(yan)唱(chang)(chang),被稱為(wei)“攀凳子”。
雖然形式(shi)簡單,表現粗俗,但卻生動有趣,深受群眾歡迎(ying)。
這(zhe)樣的演出(chu)形式持續了100多年。
1900年前(qian)后,柳腔(qiang)受萊陽(yang)縣“四(si)(si)弦小調(diao)”的影響,采(cai)用了四(si)(si)弦胡(hu)琴(稱“四(si)(si)根弦”或(huo)“四(si)(si)胡(hu)”)伴奏,配以嗩(suo)吶幫腔(qiang)。
初用四胡(hu)伴奏(zou)時(shi),因沒有樂譜,琴師(shi)拉的和演員唱得不能(neng)完全協調,它們之(zhi)間就互相配合(he)著往(wang)上“溜”,因而被(bei)人(ren)們稱為“溜腔”。
后來,藝(yi)人們(men)覺得“溜”字不雅,就借(jie)用同音(yin)字“柳”字,正式定名為“柳腔”。
由于柳(liu)腔(qiang)在即(ji)墨境內廣為流(liu)傳,因而人(ren)們稱即(ji)墨為“柳(liu)腔(qiang)之鄉(xiang)”,稱柳(liu)腔(qiang)為“即(ji)墨柳(liu)腔(qiang)”。柳(liu)腔(qiang)作為一種地方戲劇大體形成后,便(bian)開始走上舞臺(tai),每(mei)逢年節廟會,藝人(ren)們便(bian)臨時搭班登(deng)臺(tai)演(yan)出(chu)。在演(yan)出(chu)過程中,伴奏樂器逐步完善,角色(se)分工越(yue)來越(yue)細,化妝、服飾和臉譜也(ye)有了較(jiao)嚴(yan)格的要求,流(liu)傳的地區也(ye)更為廣泛(fan)。
清代(dai)吳長元在(zai)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五十年編輯的(de)《燕(yan)蘭(lan)小譜》中(zhong),記述了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至成書的(de)十余年里在(zai)京演(yan)出的(de)“花部(bu)”演(yan)員26人,其(qi)中(zhong)列為(wei)第二(er)名的(de)就是即墨(mo)人于(yu)永(yong)亭,而(er)且被譽為(wei)“名輩”。
花部也稱(cheng)“駁雜”、“亂彈(dan)”,是對表演粗(cu)獷、語言通俗的梆子(zi)、戈(ge)陽腔等地方戲的泛(fan)稱(cheng)。
柳(liu)腔亦(yi)屬梆子(zi)戲系統,即(ji)墨人(ren)于永亭(ting)所(suo)唱的梆子(zi)戲當脫(tuo)離不開原(yuan)始柳(liu)腔“肘鼓子(zi)”的韻(yun)味。
由以上(shang)這兩則史料佐證了肘鼓(gu)子在乾隆年(nian)間傳入即墨,并迅(xun)速由民間小曲向演唱戲(xi)曲轉化的史實。
1900年前后,即墨西部的(de)劉家(jia)莊、七級(ji)、移風、南泉等地(di),藝人(ren)們組(zu)織起(qi)5個初具規模的(de)柳腔班社,除在縣(xian)內演(yan)出(chu)外,還到平度、掖縣(xian)、萊陽等地(di)巡(xun)回演(yan)出(chu)。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藝人江(jiang)文興(xing)、江(jiang)文龍(long)、董乾三、范友山(shan)、藍德(de)先、劉作廉、楊(yang)立達等(deng)相繼(ji)去青島東鎮平民市(shi)場、大陸市(shi)場、中(zhong)山(shan)街(jie)的“劈柴(chai)院(yuan)”及四方、滄口(kou)等(deng)處的小戲院(yuan)里(li)搭班(ban)演(yan)柳腔。他們的演(yan)出活(huo)動或返(fan)農(nong)村(cun)或回青島,往來于農(nong)村(cun)與城市(shi)之間。
1937年(nian)“七七”事變發生后(hou),“強化治安”,農(nong)村不(bu)準聚眾唱戲(xi),劉作廉等人帶戲(xi)班重(zhong)回青(qing)島。這次(ci)回青(qing)島不(bu)但擴大了隊(dui)伍,而(er)且在(zai)東鎮找到了落腳點(dian),劇團有了基(ji)地(di),演(yan)出(chu)也(ye)開始固定(ding)。后(hou)來成立的(de)青(qing)島市柳(liu)腔劇團,就是以這些演(yan)員(yuan)為基(ji)礎(chu)和骨干的(de)。這期間,柳(liu)腔演(yan)員(yuan)還經常同梆子、評劇、茂腔、京(jing)劇等不(bu)同劇種(zhong)的(de)演(yan)員(yuan)同臺演(yan)出(chu),有時(shi)(shi)演(yan)員(yuan)們用各種(zhong)劇種(zhong)的(de)聲腔合演(yan)一出(chu)戲(xi)。這些劇種(zhong)的(de)許多(duo)長處被有機地(di)、大量地(di)吸收(shou)過來,融(rong)匯(hui)于柳(liu)腔之中。柳(liu)腔與(yu)梆子同臺演(yan)出(chu)的(de)時(shi)(shi)候比(bi)較多(duo),故當時(shi)(shi)柳(liu)腔也(ye)被稱為“柳(liu)梆兒”。
新中國成立后,柳(liu)腔獲得新的(de)發展,業余劇(ju)團(tuan)遍及城鄉。
青島于1950年成立了“金星”柳(liu)腔劇(ju)團,1959年改稱青島市(shi)柳(liu)腔劇(ju)團并(bing)赴(fu)京三進(jin)中南海(hai),向國家領導人劉(liu)少奇、周(zhou)恩來、朱德(de)、陳毅、彭真等(deng)(deng)匯報演出了《趙美蓉觀燈(deng)》《割袍(pao)》《隔簾(lian)》等(deng)(deng)傳統劇(ju)目。
中國(guo)戲劇家協(xie)會(hui)召開專題座談會(hui),對柳腔的源流、藝術特(te)色及發(fa)(fa)展方向進(jin)行了(le)(le)探討(tao),《光明(ming)日報》、《文(wen)匯報》、《北京時報》、《戲劇報》等(deng)報刊分別發(fa)(fa)表消息和(he)評(ping)論文(wen)章,對柳腔給(gei)予較高評(ping)價,譽之“膠東之花”,由此,柳腔成為知名全國(guo)的地方劇種之一,其發(fa)(fa)展進(jin)入了(le)(le)全盛時期。
即墨縣于1956年成立(li)了專業柳(liu)腔劇團。
平度縣于1959年成(cheng)立了專業柳腔劇團(1960年撤銷)。
“文革(ge)”中柳腔(qiang)受到了摧殘(can),即墨和青島的專業劇團(tuan)先后撤(che)銷(xiao)。
1976年即墨柳(liu)腔(qiang)劇團(tuan)重新恢復(fu),也是如今這個(ge)劇種(zhong)的唯一(yi)的一(yi)個(ge)專業(ye)劇團(tuan),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yi)團(tuan)”的行列中(zhong)。
即墨市也(ye)因(yin)此成(cheng)為了“山東省民間柳腔戲藝(yi)術之鄉(xiang)”。
即墨柳腔劇(ju)團恢(hui)復后(hou),青島市文化局派出(chu)了(le)(le)由李(li)(li)玉香、張秀云(yun)、鐘昭棟、李(li)(li)玉蓮、呂(lv)錫玉5人組(zu)(zu)成的(de)輔(fu)導組(zu)(zu),對青年(nian)演員進行了(le)(le)兩(liang)年(nian)的(de)藝術輔(fu)導,而后(hou)劇(ju)團開始了(le)(le)正常演出(chu)。
1989年1月(yue)即墨柳腔(qiang)劇(ju)團(tuan)再度晉京,演(yan)出(chu)了自編(bian)的(de)大型現代戲(xi)《恩愛之(zhi)間》。文(wen)化部(bu)副(fu)部(bu)長(chang)(chang)(chang)王濟夫、廣播電影電視部(bu)副(fu)部(bu)長(chang)(chang)(chang)阮若琳和(he)戲(xi)劇(ju)藝(yi)術界知名人士(shi)吳祖光、黃宗(zong)江、馬少波、郭漢(han)城、新鳳霞、曲六(liu)乙等觀看了演(yan)出(chu)。對這(zhe)次創(chuang)作和(he)演(yan)出(chu),全(quan)國21家報(bao)刊(kan)和(he)北(bei)京電視臺先(xian)后作了報(bao)道評介。同(tong)時,女主演(yan)袁玲被著名評劇(ju)表演(yan)藝(yi)術家新鳳霞收(shou)為關(guan)門(men)弟(di)子。當(dang)前,這(zhe)個劇(ju)團(tuan)在不斷地克服困難(nan),努力開(kai)拓演(yan)出(chu)市場,堅(jian)持長(chang)(chang)(chang)年演(yan)出(chu)。
據(ju)不完全統計柳腔劇目現有傳(chuan)統劇目120余(yu)(yu)個(ge),移植劇目80余(yu)(yu)個(ge),現代(dai)劇目40余(yu)(yu)個(ge)。
其中(zhong)主要的代(dai)表性傳統劇目為四大(da)京(jing)(《東京(jing)》《西京(jing)》《南京(jing)》《北(bei)京(jing)》)、八大(da)記(《羅衫記》《繡(xiu)鞋記》《玉(yu)杯記》《金簪記》《風箏記》《鑰匙記》《絲(si)蘭記》《火龍記》)。
移(yi)植劇目(mu)主要(yao)有《逼婚(hun)記》《秦香蓮》《打(da)金枝》《寶蓮燈》《鳳還巢(chao)》等(deng)(deng)。移(yi)植劇目(mu)題(ti)材廣泛,故(gu)(gu)事情節生動,其內容多系(xi)取材于一些歷史故(gu)(gu)事和(he)民間傳(chuan)說,反映和(he)宣揚男女愛情、倫理(li)道德等(deng)(deng)。大多數劇目(mu)以(yi)傾訴人(ren)民心聲(sheng),表達人(ren)們的(de)美好愿望,頌揚英雄(xiong)人(ren)物和(he)詛咒人(ren)間邪惡為主題(ti)。少數劇目(mu)則(ze)含有封(feng)建迷(mi)信、因果報應(ying)等(deng)(deng)糟粕。
現代劇(ju)目(mu)主要有《小二黑結婚》《春暖花開》《奪(duo)印》《焦裕祿》等(deng)。現代劇(ju)目(mu)其內容多為(wei)歌頌共產(chan)黨的領(ling)導(dao),反(fan)映新(xin)社會的新(xin)人新(xin)事(shi)等(deng)。
1954年(nian)的(de)山東省第一屆戲(xi)曲觀摩演出(chu)大(da)會上,整(zheng)理改編的(de)柳腔(qiang)傳統劇目(mu)《尋(xun)工夫》獲優秀劇本獎(jiang),演員獲優秀演員獎(jiang)。
1959年(nian)柳腔晉京,三(san)次進(jin)中南海(hai)匯報演(yan)(yan)出了《趙美(mei)蓉觀燈》、《割袍》等傳統劇目。國家領導(dao)人劉少奇、周恩來(lai)、朱德、陳毅、彭真等觀看了演(yan)(yan)出,接見了劇團演(yan)(yan)職員。
柳腔(qiang)電視(shi)戲曲片(pian)《王三賣魚》,榮獲1985年首屆中國(guo)戲劇電視(shi)片(pian)“鷹(ying)象獎”評選二(er)等獎。
1989年即墨柳腔劇團再度晉京,演(yan)出(chu)了大型自編現(xian)代(dai)戲《恩愛之(zhi)間》,受到了觀眾好(hao)評。
2003年以來,即墨市柳腔劇(ju)團錄(lu)制出版了(le)30多(duo)部個柳腔戲光碟,包括《趙(zhao)美蓉觀燈》《秦香蓮》《姊妹易嫁(jia)》《墻頭記(ji)》《繡鞋記(ji)》《費姐(jie)》《借(jie)年》《借(jie)親》《小姑賢》《母老虎(hu)上轎(jiao)》《羅衫記(ji)》《孟姜女》《龍鳳面》《三子爭父》《胡(hu)林(lin)搶親》《雙玉蟬》《彩(cai)樓記(ji)》《狀元與乞丐》等。
青(qing)島海云(yun)柳(liu)腔劇團等優秀的民間劇團也出(chu)版了(le)《割肉孝母》《三上轎》《畫皮》《西(xi)京》《火龍(long)記(ji)》《雙蝴(hu)蝶》《月墻記(ji)》等20多部(bu)柳(liu)腔光碟。
柳(liu)腔運用即墨地(di)區方言(yan),屬于漢(han)語(yu)北方方言(yan)的膠遼(liao)官話,她通俗易(yi)懂,樸素親切,富于夸張,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濃(nong)烈的鄉(xiang)土風味。
她的流傳區(qu)域是以即(ji)(ji)墨市為中心,延伸到今平(ping)度市及(ji)萊(lai)陽市、萊(lai)西市、海陽市、膠州市鄰(lin)即(ji)(ji)墨一帶和(he)青島(dao)市區(qu)。
柳腔采用(yong)民樂伴(ban)奏,分為文(wen)場(chang)和(he)武場(chang)。
文場由弦樂和管樂組成,弦樂主要樂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qin)、三弦、揚琴(qin)等。
管樂有(you)笙、嗩(suo)吶、笛子等。管樂主要是用以吹奏過(guo)門、曲牌,起(qi)過(guo)度(du)和創造氣氛作用。
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ban)鼓(gu)(gu)、大(da)鑼、小鑼、吊(diao)鈸、小鈸、啞鈸、碰鐘、大(da)小堂鼓(gu)(gu)等,用于打擊伴奏。
樂譜和鼓點(dian)多借用于柳(liu)子和京劇的套數(shu)。柳(liu)腔的曲(qu)牌(pai)(pai)包(bao)括演唱曲(qu)牌(pai)(pai)、弦樂伴(ban)奏曲(qu)牌(pai)(pai)和吹(chui)打樂曲(qu)牌(pai)(pai),大(da)部分由當地(di)民歌、小調發展而(er)來,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ta)劇種移(yi)植來的。
常用的曲(qu)牌有《四不象》《悲垛子》《花垛子》《句(ju)句(ju)雙》《豆葉青》《朝天(tian)子》《登天(tian)梯》《愁中(zhong)悶》《芙蓉花》《南(nan)鑼》《大(da)鋸缸》等近50個。
柳腔的表(biao)演亦經(jing)歷(li)了一個由粗糙到細膩(ni)的發展(zhan)過程(cheng),在長期的實(shi)踐中逐步轉化到“手、眼、身(shen)、發、步”的基本功法運用上,使唱、念、做、打(da)、舞有機地結合起來(lai),提高了表(biao)演藝(yi)術。
柳腔以演(yan)出劇(ju)情曲折的唱(chang)工戲為主,包括悲(bei)劇(ju)、喜劇(ju)、鬧(nao)劇(ju)等。
20世紀(ji)20年代開(kai)始(shi),柳腔受其他劇(ju)種影響,與當地民間武術結合,也開(kai)始(shi)演武戲,出現(xian)了刀馬旦、武生(sheng)等(deng)行當,逐步(bu)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
其角(jiao)色分為生、旦(dan)、凈、末、丑等行(xing),與其他劇(ju)種基本相同。
生(sheng)行分為大生(sheng)、小生(sheng)、老生(sheng)、娃娃生(sheng)等,均用本(ben)嗓演唱。
旦(dan)行分青衣、花旦(dan)、刀馬旦(dan)、老旦(dan)、彩旦(dan)等,尾音(yin)多用假嗓演唱(chang)。
凈行(xing)俗稱花臉,文武戲兼唱(chang)。
末行專(zhuan)演中(zhong)老年角色,當前其特色已不明顯,大都(dou)并入了生行。
丑行(xing)多扮演反面、滑稽或憨呆的角色(se)。
腔的唱(chang)腔形(xing)成經(jing)歷(li)了一個由無伴奏自由演唱(chang)到有伴奏定調演唱(chang)的發展過程。
柳腔的(de)(de)前(qian)身(shen)“本(ben)肘鼓(gu)”的(de)(de)基本(ben)唱(chang)腔是“哦嗬(he)唵(an)”,它的(de)(de)起調(diao)和(he)尾(wei)音(yin)是一唱(chang)眾(zhong)合,齊聲幫唱(chang),或以(yi)嗩吶、手(shou)鼓(gu)代(dai)替和(he)聲。
“哦嗬唵”是行腔中的墊音(yin)字,無有釋(shi)義(yi)。
柳腔(qiang)(qiang)的唱腔(qiang)(qiang)從音樂風(feng)格上,分有悲(bei)(bei)調(diao)亦(yi)稱“悲(bei)(bei)宮”或(huo)“悲(bei)(bei)工”、花調(diao)、生調(diao)、反調(diao)及(ji)借鑒其(qi)他劇種的南鑼(luo)、娃娃腔(qiang)(qiang)等,其(qi)中悲(bei)(bei)調(diao)和花調(diao)是基本唱腔(qiang)(qiang),被稱為“母曲”。
從板(ban)式或節奏上分有大慢(man)板(ban)、慢(man)板(ban)、原板(ban)、尖板(ban)、散板(ban)、哭頭、二六、流(liu)水、快板(ban)、垛板(ban)等。花調的末句(ju)尾音則吹奏嗩吶(na)曲牌“垛子”過渡,繼承(cheng)和發展了“哦(e)嗬唵(an)”的唱(chang)法。
宋洵(xun)光(1916年-1975年),山東省即墨人。
1949年,參(can)加青島市茂腔(qiang)劇團。后調至金星柳腔(qiang)劇團,工老生(sheng),兼演花臉,并(bing)被任命為該團團長。
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jie)戲(xi)曲(qu)觀摩演(yan)出中,與張秀云合演(yan)《割(ge)袍(pao)》,獲演(yan)員三等獎(jiang),并灌制唱片。
1959年,他帶領部分演員參(can)加“柳(liu)(liu)子戲(xi)、兩(liang)夾弦、柳(liu)(liu)腔晉京(jing)匯(hui)報(bao)演出(chu)團”,在北京(jing)以《趙美蓉觀(guan)燈》《割袍》《丹(dan)鳳關》等(deng)劇目(mu),向(xiang)黨和國家(jia)領導(dao)人(ren)匯(hui)報(bao)演出(chu)。
他還(huan)參加過《王克英》《楊立(li)貝(bei)》《海防線上》等現代戲的(de)演出。“文化(hua)大(da)革(ge)命”中(zhong),劇團被迫解散,他被遣返回鄉。1975年(nian)病逝。
中國劇協副主(zhu)席馬少波賦(fu)詩:宋元遺韻喜存真,學(xue)游方知滄海深。 仿佛(fo)兒時(shi)瓜棚(peng)下,“拉魂”一曲(qu)醉童心(xin)。
代表作:《割袍》、《趙(zhao)美蓉觀宋洵光燈》、《丹鳳(feng)關》、《于秀(xiu)英(ying)求情》、《王克英(ying)》、《楊立(li)貝(bei)》
柳(liu)腔的(de)形成,對江蘇、河(he)南省北(bei)部(bu)和山東省境內(nei)梆子(zi)系統地(di)方(fang)戲的(de)產生、傳播和支派(pai)的(de)繁衍有著重要的(de)研(yan)究價(jia)值(zhi)。
如今(jin),柳腔(qiang)與時俱進,再度唱響社區村(cun)莊。在青島即墨兩級(ji)市(shi)(shi)委市(shi)(shi)政(zheng)府和局(ju)黨委的(de)正(zheng)確(que)領(ling)導及扶持下(xia),堅持文化下(xia)鄉,創造輿論(lun)環境(jing)。走文企聯(lian)姻的(de)路(lu)子,爭取社會(hui)支持。同時,柳腔(qiang)劇團的(de)專業(ye)(ye)人員不等不靠(kao),自己(ji)動手,整修設備,挖(wa)潛(qian)改造,積極創造條件(jian),努力開拓演(yan)出市(shi)(shi)場。以飽滿(man)的(de)熱情(qing)投身于(yu)柳腔(qiang)事業(ye)(ye)的(de)發展中,創造柳腔(qiang)藝術更加(jia)美好(hao)的(de)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