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wang)站分類(lei)
登錄 |    

身體各種穴位位置、作用及功能主治 詳解人體409穴位名 附高清圖

本文章由注冊用戶 MAIGOO健康館 上傳提供 ★★★ 評論 發布 反饋 0

穴(xue)位(wei)學名腧穴(xue),指人(ren)(ren)(ren)體(ti)(ti)經(jing)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wei),中(zhong)醫可以通過(guo)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ji)相應(ying)的經(jing)絡點治療疾病(bing)。穴(xue)位(wei)是中(zhong)國文化和中(zhong)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wei)神(shen)經(jing)末梢(shao)和血管較多的地(di)方,稱為(wei)穴(xue)、穴(xue)道。目前國家標準經(jing)穴(xue)顯示人(ren)(ren)(ren)體(ti)(ti)周(zhou)身(shen)409個穴(xue)位(wei)名,830個穴(xue)位(wei)。下面為(wei)大家詳細介紹人(ren)(ren)(ren)體(ti)(ti)409個穴(xue)位(wei)名的功能主治,以及不(bu)同(tong)穴(xue)位(wei)位(wei)置和作(zuo)用(yong),另(ling)外附上人(ren)(ren)(ren)體(ti)(ti)穴(xue)位(wei)圖大全供大家參考。

人體有多少穴位、筋脈

人體共409個穴位

目前國(guo)家標準經穴(xue)顯示:人體周身409個(ge)穴(xue)位(wei)(wei)(wei)名(ming),830個(ge)穴(xue)位(wei)(wei)(wei),其中一(yi)名(ming)多穴(xue)的有349個(ge),共770穴(xue)位(wei)(wei)(wei);一(yi)名(ming)單穴(xue)有60個(ge),共60穴(xue)位(wei)(wei)(wei)。

標準穴(xue)位顯示(shi)有:十(shi)二正經兩側穴(xue)位618穴(xue),加(jia)任督單穴(xue)52穴(xue),加(jia)經外穴(xue)160穴(xue),共830穴(xue),不包括反(fan)射(she)區。

手上(shang)的六條(tiao)經(jing)脈(mo)

手(shou)(shou)三陰(yin)經(jing)(jing)為(wei):手(shou)(shou)少陰(yin)心(xin)(xin)(xin)經(jing)(jing)、手(shou)(shou)厥陰(yin)心(xin)(xin)(xin)包(bao)經(jing)(jing)和手(shou)(shou)太陰(yin)肺經(jing)(jing)。其(qi)中兩個和心(xin)(xin)(xin)有(you)關的(de)(de)(de)經(jing)(jing)脈的(de)(de)(de)穴(xue)(xue)位(wei)(wei)數(shu)是(shi)個位(wei)(wei)數(shu)里最大(da)的(de)(de)(de)一個數(shu),也是(shi)古時的(de)(de)(de)至尊數(shu),就是(shi)9。手(shou)(shou)少陰(yin)心(xin)(xin)(xin)經(jing)(jing)有(you):9個穴(xue)(xue)。手(shou)(shou)厥陰(yin)心(xin)(xin)(xin)包(bao)經(jing)(jing)有(you):9個穴(xue)(xue)。手(shou)(shou)太陰(yin)肺經(jing)(jing)有(you):11個穴(xue)(xue)。

手三陽(yang)經(jing)(jing)為:手陽(yang)明大腸經(jing)(jing)、手太陽(yang)小腸經(jing)(jing)、手少陽(yang)三焦(jiao)經(jing)(jing)。其中手陽(yang)明大腸經(jing)(jing)有(you):20個穴(xue)(xue)。手太陽(yang)小腸經(jing)(jing)有(you):19個穴(xue)(xue)。手少陽(yang)三焦(jiao)經(jing)(jing)有(you):23個穴(xue)(xue)。

足(zu)上的(de)六(liu)條經脈

足(zu)(zu)三陽經(jing)為(wei):足(zu)(zu)陽明胃(wei)經(jing)、足(zu)(zu)太(tai)陽膀胱經(jing)、足(zu)(zu)少陽膽經(jing)。足(zu)(zu)陽明胃(wei)經(jing)有(you)(you):45個(ge)穴(xue)。足(zu)(zu)太(tai)陽膀胱經(jing)有(you)(you):67個(ge)穴(xue)。足(zu)(zu)少陽膽經(jing)經(jing)有(you)(you):44個(ge)穴(xue)。

足(zu)(zu)(zu)三(san)陰(yin)經(jing)(jing)為(wei):足(zu)(zu)(zu)太(tai)陰(yin)脾經(jing)(jing)、足(zu)(zu)(zu)少陰(yin)腎經(jing)(jing)、足(zu)(zu)(zu)厥(jue)(jue)陰(yin)肝(gan)經(jing)(jing)。足(zu)(zu)(zu)太(tai)陰(yin)脾經(jing)(jing)有:21個穴;足(zu)(zu)(zu)少陰(yin)腎經(jing)(jing)有:27個穴;足(zu)(zu)(zu)厥(jue)(jue)陰(yin)肝(gan)經(jing)(jing)有:14個穴。

人體穴位圖解

人體頭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 頭部穴位正面
  • 頭部背面穴位
  • 頭頸部穴位
  • 1、印堂穴

    位(wei)置:兩眉頭連(lian)線的(de)中點處。

    主治:健腦(nao)醒神(shen),安神(shen)定志,明目(mu)開竅。適(shi)用于前頭痛、目(mu)眩(xuan)、眼疾、感冒、精神(shen)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癥(zheng)。

    感(gan)覺(jue):按壓有(you)酸(suan)脹感(gan)。

    2、迎香穴

    位置:鼻(bi)翼外旁開(kai)5分,鼻(bi)唇溝內。

    主(zhu)治(zhi):清熱散風,宣通(tong)鼻竅,預(yu)防(fang)感冒。適(shi)用于感冒、鼻炎、鼻塞(sai)、嗅(xiu)覺不靈、口眼(yan)歪斜等病癥。

    感覺(jue):局部(bu)按(an)壓有脹(zhang)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an)壓有“通氣”感。

    3、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zai)人中溝上(shang)三分之(zhi)一與下三分之(zhi)二(er)交點處。

    主(zhu)治(zhi):常用于小兒驚風(feng)、中暑(shu)、中風(feng)、面神經麻(ma)痹、急(ji)性腰(yao)扭傷的治(zhi)療與急(ji)救。

    4、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cun)處。

    主治:常用于目(mu)疾(ji)病的治療與(yu)保(bao)健。

    5、攢竹穴

    位置:在(zai)眉(mei)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chang)用于頭痛、目眩、眉(mei)骨痛、目赤腫(zhong)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yan)歪斜等病癥(zheng)的(de)治療與保(bao)健。

  • 1、百會穴

    位置(zhi):頭頂正中,兩(liang)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叉點處。

    主治(zhi):升陽(yang)固脫,振(zhen)奮陽(yang)氣,清(qing)熱開竅,健腦通絡(luo)。適用于健忘失(shi)眠、精神(shen)不振(zhen)、頭(tou)昏腦脹、目眩(xuan)耳(er)鳴(ming)、中(zhong)氣下陷、內臟垂脫、頭(tou)痛、高血壓(ya)、中(zhong)風、久泄等病癥,為人體陽(yang)氣聚會(hui)之(zhi)氣。

    感覺:局部按壓有微脹(zhang)感。

    2、風池穴

    位置:頸項后枕(zhen)骨下(xia),與乳突下(xia)緣相(xiang)平,項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zhi):袪(qu)風解表(biao),清頭明目,通腦活(huo)絡(luo)。適用于(yu)頸項強痛,頭痛眩暈、失眠健忘、高血(xue)壓、風濕(shi)病(bing)等(deng)病(bing)癥。對發熱(re)惡(e)寒、熱(re)病(bing)汗不(bu)出(chu)、目赤(chi)痛、鼻塞、鼻衄(nv)、耳聾氣閉、耳鳴、牙痛、中(zhong)風昏迷、口(kou)眼歪斜(xie)等(deng)病(bing)的療(liao)效也非常顯(xian)著(zhu)。

    感(gan)覺:局部按壓(ya)有酸(suan)脹微痛感(gan)。

    3、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xia)方凹陷中,與風府穴平。

    主治:常用(yong)于頭(tou)痛、頸項強痛、口眼歪斜、牙痛、面(mian)頰腫痛等疾病的(de)治療與保健。

  • 1、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wai)眼角(jiao)之間,向后移(yi)1寸(cun)凹陷(xian)處。

    主治:醒腦明目,袪風鎮痛,清堵(du)除(chu)煩。適用于頭痛頭暈(yun)、偏頭痛、神經衰弱(ruo)、感冒(mao)、視物不清、口眼歪斜等(deng)病癥。

    感(gan)覺:局部按(an)壓有(you)酸(suan)脹(zhang)感(gan),重按(an)較痛,有(you)時(shi)向四周發(fa)散。

    2、下關穴

    位置(zhi):顴弓下緣,下顎切跡之間的凹(ao)陷處,閉口取穴。

    主(zhu)治:下顎關(guan)節炎、面頰肌膚麻木(mu)、口(kou)眼歪斜、上牙痛(tong)、耳鳴耳聾等病癥。

    3、頰車穴

    位(wei)置(zhi):下頜角前上方約(yue)一橫指處,咬牙時(shi),咬肌(ji)隆起(qi)處。

    主治:適用于下牙(ya)痛、牙(ya)關(guan)緊閉(bi)、腮腺(xian)炎、口眼歪斜等病癥。

    4、翳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緣的(de)凹陷處(chu)。

    主治(zhi):常用于耳聾、耳鳴(ming)、牙(ya)痛、顳頜關節病、面神經麻痹(bi)等疾病的治(zhi)療(liao)與保(bao)健(jian)。

    5、耳門穴

    位置:在(zai)耳屏上切(qie)跡前方,當下頜髁狀(zhuang)突(tu)后緣(yuan)凹陷中。

    主治:耳(er)部疾病的治療與(yu)保健。

頭部穴位 功能主治 頭部穴位 功能主治
頭維穴 治療目痛、眼跳、頭痛 巨髎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牙痛、鼻炎、淚囊炎
上關穴 治療耳聾、耳鳴、偏頭痛、上牙痛、面神經麻木 兌端穴 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
顴髎穴 治療面部神經麻痹及痙攣、三叉神經痛、牙痛 上星穴 治療頭痛、目痛、鼻痛
大迎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腫痛、面部浮腫 瞳子髎穴 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神庭穴 治療頭痛、鼻病 承泣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
陽白穴 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盲 禾髎穴 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絲竹空穴 治療偏正頭痛、目眩、目赤、眼跳 地倉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口角炎、口腔炎
四白穴 治療面神經麻痹、目部疾患、面神經痛 承漿穴 治療糖尿病、顏面病、牙痛、不語
胸部腹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膻中(zhong)穴

位(wei)置:胸部前正中線,兩(liang)乳頭(tou)之(zhi)間(jian),平(ping)第四肋(lei)間(jian)隙(xi)。

主(zhu)治:寬胸理(li)氣(qi),宣肺(fei)降逆(ni),寧心(xin)(xin)除煩。適用于情志不舒(shu)、胸部(bu)脹(zhang)悶。心(xin)(xin)悸氣(qi)短、失(shi)眠多夢、氣(qi)喘、呃逆(ni)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ya)有微脹感。

2、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zhong)線(xian),臍上4寸處。

主(zhu)治:調理(li)脾胃,健脾化濕,和胃降(jiang)逆,安(an)神定志。適用于胃腸功(gong)能紊(wen)亂(luan)、胃痛胃炎、便秘腹瀉、嘔(ou)吐、腸鳴、心(xin)慌失眠等病(bing)癥(zheng)。是中醫治療脾胃疾(ji)病(bing)的重要人體穴位之一。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麻感。

3、天(tian)樞(shu)穴

位置:肚臍旁(pang)開2寸處。

主治(zhi):調理(li)脾胃(wei),理(li)氣和中(zhong)。適用(yong)于胃(wei)腸(chang)功能(neng)紊亂、腸(chang)鳴腹(fu)(fu)瀉(xie)、腹(fu)(fu)痛腹(fu)(fu)脹、大便不暢、腸(chang)炎(yan)、水(shui)腫、月(yue)經(jing)不調等病癥(zheng),對(dui)減肥有一定(ding)作用(yong)。

感覺:局(ju)部(bu)按(an)壓有(you)(you)沉脹感,有(you)(you)時可向下發散。

4、氣海穴

位置:腹(fu)正中線(xian),肚臍下1.5寸處。

主治:升陽補氣,益腎固(gu)精。適用于(yu)氣虛乏力、脘(wan)腹(fu)(fu)脹滿、腸鳴腹(fu)(fu)瀉、月經不調(diao)、陽痿遺精等病癥(zheng)。為補氣要穴,有(you)強壯和保健(jian)的作用。

感(gan)覺:局(ju)部(bu)按壓(ya)有沉脹(zhang)感(gan)并(bing)向下腹發散(san)。

5、關元(yuan)穴

位(wei)置:腹正(zheng)中線,肚臍下3寸處。

主治:溫(wen)腎減陽,回陽固脫,增補(bu)元氣,通調沖任。適用于虛癥、神疲乏力(li)、元氣不足、性功能低下、腹(fu)瀉腸鳴、遺精(jing)、陽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不孕及慢性病(bing)的恢復,有強(qiang)壯(zhuang)作用。

胸腹部穴位 功能主治 胸腹部穴位 功能主治
天突穴 治療咳喘、咽喉腫痛、咯血、失音、噎嗝 水分穴 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
璇璣穴 治療咳喘、咽喉腫痛 神闕穴 治療腸鳴、腹痛、腹泄、虛脫
神藏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中極穴 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諸癥、下腹痛、水腫
華蓋穴 治療咳喘、胸滿 曲骨穴 治療遺精、赤白帶、尿閉
鳩尾穴 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橫骨穴 治療精索及睪丸痛、淋病、遺精、尿閉
上脘穴 治療胃腸疾患 人迎穴 治療咽喉腫痛、高血壓
梁門穴 治療胃腸脹痛、腹泄、不思飲食 缺盆穴 治療咳喘、胸滿、項強
下脘穴 治療胃腸疾患 水突穴 治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云門穴 治療咳嗽、喘息、胸悶 大橫穴 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氣舍穴 治療咽喉腫痛、咽食不利、頸項強痛 外陵穴 治療臍周痛
氣戶穴 治療咳喘、胸肋脹痛 帶脈穴 治療婦女經帶病、腰肋痛
中府穴 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水道穴 治療小腹脹滿、尿閉、腹水、精索及睪丸痛
靈墟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府舍穴 治療腹痛
神封穴 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不振 氣沖穴 治療陰莖腫痛、睪丸痛、婦女經漏胎產諸癥
期門穴 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沖門穴 治療腹脹痛、尿閉
不容穴 治療腹滿、嘔吐、胸痛、吐血、咳嗽 太乙穴 治療胃腸疾患
章門穴 治療嘔吐、腹脹、腰冷背痛
人體背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風(feng)門穴

定位:在(zai)第二胸椎(zhui)棘突下旁開1.5寸處(chu)。

主治:常用于傷(shang)風咳嗽(sou)、發(fa)熱(re)頭痛(tong)、頸項強(qiang)痛(tong)、腰背(bei)痛(tong)等(deng)病癥(zheng)的治療與保健。

2、肺(fei)俞穴

位(wei)置:第三(san)胸椎棘(ji)突下旁(pang)開1.5寸處。

主治(zhi):宣肺(fei)理氣,平喘止咳。適用(yong)于咳嗽(sou)氣喘、感(gan)冒、外感(gan)風(feng)寒、盜(dao)汗、背痛(tong)等病(bing)癥,對于各種肺(fei)病(bing)有一定(ding)的作用(yong)。

感覺(jue):局部按壓有(you)酸脹微痛感。

3、膏肓(huang)穴

定(ding)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肩胛(jia)骨內緣(yuan),抱(bao)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氣短、健忘(wang)、遺精、陽痿、盜汗(han)及(ji)諸(zhu)虛百損的治療。

4、心(xin)俞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pang)開1.5寸(cun)處。

主(zhu)治:調理氣血,疏(shu)通心(xin)脈,寧(ning)心(xin)安神(shen)。適用(yong)于(yu)心(xin)慌(huang)心(xin)悸、冠心(xin)病(bing)、心(xin)絞痛(tong)、神(shen)經衰弱、失(shi)眠、背痛(tong)等病(bing)癥,對于(yu)各種心(xin)臟病(bing)有一(yi)定的(de)療效(xiao)。

感(gan)覺(jue):局(ju)部按壓有酸脹(zhang)感(gan)。

5、肝(gan)俞穴

位置:第(di)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chu)。

主治:疏(shu)肝(gan)利膽,寬胸和胃,清頭(tou)明(ming)目,理氣(qi)調經。適用于情志(zhi)不暢(chang)、胸肋(lei)脹悶、頭(tou)目昏花、煩(fan)躁易怒、肝(gan)郁氣(qi)滯(zhi)、黃疸、肋(lei)痛、脊(ji)背痛等(deng)病癥。對(dui)肝(gan)膽病有一定的作(zuo)用。

6、脾俞(yu)穴

位(wei)置:第(di)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kai)1.5寸。

主治(zhi):健脾(pi)化濕(shi),和胃(wei)(wei)止瀉(xie)。適(shi)用(yong)于胃(wei)(wei)脘脹痛、消化不良、潰(kui)瘍病(bing)、糖尿病(bing)、嘔吐、泄瀉(xie)、身體乏力、腰背痛等(deng)病(bing)癥。對脾(pi)胃(wei)(wei)病(bing)有一定的作用(yong)。

感覺:局部按壓有(you)酸脹微痛感。

7、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xia)旁開1.5寸處。

主治:補益腦髓,強壯腰(yao)(yao)腎(shen),止咳(ke)定(ding)喘,聰耳(er)明目。適(shi)用于腎(shen)虛(xu)(xu)腰(yao)(yao)痛(tong)、腰(yao)(yao)膝酸軟、耳(er)鳴目眩、健忘失(shi)眠、陽痿(wei)遺精、月經不調、神經衰弱(ruo)、男子(zi)不育、女子(zi)不孕、肺(fei)心病(bing)氣喘、腎(shen)不納氣、小兒發育不良、諸虛(xu)(xu)百損等病(bing)癥。有全身強壯作(zuo)用,對腎(shen)虛(xu)(xu)、腎(shen)炎有一定(ding)的作(zuo)用。

感覺(jue):局部按壓有酸痛的(de)感覺(jue),用力不可過大,時間(jian)可稍長(chang)一些(xie)。

8、八髎(liao)穴

位(wei)置:骶椎。又稱上髎(liao)、次髎(liao)、中髎(liao)和(he)下(xia)髎(liao),左右共八(ba)個穴位(wei),分別在第一、二(er)、三(san)、四骶后孔中,合稱“八(ba)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bing)、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bi)、小(xiao)便不利、月經不調、小(xiao)腹脹痛、盆腔炎等(deng)病(bing)癥(zheng)。

感覺:局部按(an)壓有酸脹感,用(yong)推(tui)擦(ca)法可使局部發熱(re)并向(xiang)小腹放散。

背部穴位 功能主治 背部穴位 功能主治
定喘穴 治療哮喘 京門穴 治療腰肋痛、腸鳴、腹泄
肩中俞穴 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三焦俞穴 治療腹脹、嘔吐、腹泄、腰脊強痛
肩外俞穴 治療肩胛痛、上背部痛、頸項強痛、上臂痛 氣海俞穴 治療腰痛、痔瘡
肩井穴 治療頭項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關元俞穴 治療腰痛、便秘、腹泄、腹脹
秉風穴 治療肩胛痛、肩凝 膀胱俞穴 治療膀胱諸癥、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天宗穴 治療肩胛痛、手麻、耳鳴、耳聾、上肢痛 秩邊穴 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
臑俞穴 治療肩臂酸痛 白環俞穴 治療遺精、白帶、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癱瘓
膈俞穴 治療咳嗽、吐血、盜汗、肋痛、嘔吐、膈肌痙攣 會陽穴 治療痛經、性機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魂門穴 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靈臺穴 喘哮久咳,脊痛項強,寒熱感冒,脾熱,癰疽疔瘡。
至陽穴 胸脅脹痛,黃疸;脊背強痛;咳嗽,氣喘。
胳膊手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曲池穴

位(wei)置:曲(qu)肘成90°,肘橫紋外端凹陷中(zhong)。

主治:袪風解表,清熱(re)利(li)濕,調和氣血。適(shi)用于外感發熱(re)、高血壓、咽喉腫痛、上肢(zhi)疼痛、麻(ma)木(mu)等病癥。

感(gan)覺:局部按(an)壓有(you)酸脹感(gan),有(you)時(shi)向上肢指端發(fa)散。

2、內關穴(xue)

位置:掌(zhang)橫紋上2寸,掌(zhang)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zhi)間。

主治:寧(ning)心安神(shen),理血止痛(tong),寬(kuan)胸理氣。適用于(yu)情志不暢(chang)、神(shen)經衰弱、失眠心煩(fan)、胃脘(wan)不舒、心絞痛(tong)、胃痛(tong)、惡心、嘔吐(tu)、暈船(chuan)暈車等病癥。

感(gan)覺(jue):局部按壓有酸脹感(gan),有時可發散至中指端。

3、外關穴(xue)

位置:腕(wan)背橫紋上2寸(cun),尺(chi)、橈(rao)骨之間。

主治(zhi):清熱疏(shu)風,疏(shu)通肩臂。適用于上肢(zhi)外側疼痛(tong)或麻木、偏(pian)癱、落枕、偏(pian)頭(tou)痛(tong)、熱病、耳鳴耳聾等(deng)病癥。

感覺:局部(bu)按壓有酸脹(zhang)感,有時發(fa)散至手指(zhi)。

4、合(he)谷穴

位置:拇、食指掌骨(gu)之中點,稍偏向食指側。

主治:疏(shu)風(feng)解表,通經(jing)活(huo)絡,鎮(zhen)靜安神、通利五官。適用于頭昏腦脹、口(kou)眼歪斜(xie)、咽喉(hou)腫痛(tong)、頭痛(tong)、牙痛(tong)、耳鳴(ming)、發熱、神經(jing)衰弱(ruo)、手臂(bei)疼痛(tong)等病(bing)癥。并可(ke)防(fang)治感冒。

感覺:局部按(an)壓有(you)酸脹麻(ma)痛的感覺,有(you)時(shi)可向(xiang)上肢發散(san)。

上肢穴位 功能主治 上肢穴位 功能主治
商陽穴 治療手痛麻、腦充血 曲垣穴 治療神經痛、肩部麻痹
少商穴 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肩髎穴 治療風濕性肩周炎、肩部麻痹
勞宮穴 治療中風、齒痛 肩貞穴 治療肩關節炎、上肢麻痹
陽溪穴 治療手痛麻、耳目齒痛 臂臑穴 治療頸椎病、手臂不舉
陽池穴 治療感冒、上肢、手腕關節炎 消濼穴 治療頸痛、麻痹、頭痛
支溝穴 治療大便秘結、手足倦怠 清冷淵穴 治療肩痛、頭痛
四瀆穴 治療齒痛、肘臂痛 天井穴 治療喘息
手三里穴 治療齒痛、半身不遂 中魁穴 治療手指不伸
少府穴 治療心臟病 少澤穴 治療口干、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肩髃穴 治療肩臂不舉、肩痛、中風、齒痛、半身不遂 液門穴 治療手臂痛、頭痛、齒痛
前谷穴 治療吐血、耳鳴、手痛 青靈穴 治療肘關節傷痛
后溪穴 治療肘臂痛麻、耳聾 尺澤穴 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中渚穴 治療頭痛、耳聾、手臂痛不得屈伸 曲澤穴 治療肘痛、熱病
腕骨穴 治療腕痛、麻痹、指腫 少海穴 治療頭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陽谷穴 治療臂痛、腕痛、暈眩、耳聾、耳鳴 間使穴 治療調經、心臟病、中風、液腫
養老穴 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列缺穴 治療頭痛
魚際穴 治療齒痛、頭痛 少商穴 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支正穴 治療肘臂痛、頭痛、感冒 大陵穴 治療心臟病、熱病
尺澤穴 治療咳嗽、哮喘、中風、吐血 神門穴 治療失眠、頭暈痛、心臟病
小海穴 治療上臂痛麻、心肺痛
人體腿部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足三里(li)穴

位置:外膝(xi)眼下3寸(cun),脛骨前(qian)嵴(ji)外側一橫指處。

主治:健脾(pi)和(he)胃(wei)(wei),扶正培(pei)元,疏風化(hua)濕,通經活絡,益氣健腦等。適用(yong)于腸胃(wei)(wei)功能低下、久病體弱、胃(wei)(wei)痛腹痛、消化(hua)不良、便秘腹瀉、嘔吐、腸鳴、高(gao)血壓、失眠(mian)、半身不遂等病癥。為養生長壽抗衰老的(de)中藥(yao)穴位,對美容(rong)、減肥亦有一定作用(yong)。

感覺:局部按壓(ya)有(you)酸脹麻感,有(you)時可向下肢和(he)足(zu)背發散(san)。

2、陽陵泉穴

位置:膝外(wai)側下方,腓骨小頭前下方凹(ao)陷處。

主(zhu)治:清(qing)利(li)肝膽,疏筋活(huo)絡,滑(hua)利(li)關節。適用于耳鳴耳聾、胸(xiong)肋脹痛、半身不遂(sui)、下肢(zhi)疼痛或麻木、膝關節炎、膽囊炎、口苦、嘔吐等病(bing)癥。

感覺:局部(bu)按(an)壓有酸脹微痛感。

3、委(wei)中穴

位(wei)置(zhi):腘(guo)窩橫紋正中(zhong)線處。

主治:疏筋活絡(luo),袪風除濕,涼血泄熱,強(qiang)健腰(yao)膝。適用于(yu)腰(yao)背疼痛、屈伸不利、項(xiang)強(qiang)、腰(yao)肌勞損、下(xia)肢癱痹、半身不遂、膝關節炎、小便(bian)不利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麻脹感,有時向腰部發散。

4、承山穴

位置:小(xiao)(xiao)腿后面正中(zhong)線,委中(zhong)穴直下8寸,小(xiao)(xiao)腿腓(fei)腸肌兩肌腹下方之間凹陷處(chu)。

主治:疏筋止(zhi)痙,疏利(li)腰(yao)腿。適用于腰(yao)脊痛、小(xiao)腿轉筋、下肢無力等病癥(zheng)。

感覺:局部(bu)按壓可(ke)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ke)有脹感。

5、三陰交穴

位置:內(nei)踝直(zhi)上3寸(cun),脛骨內(nei)側面后緣。

主治:調(diao)和氣血,通經(jing)活絡(luo),健脾和胃,消谷化食(shi),調(diao)經(jing)止(zhi)痛(tong),寧心(xin)安(an)神,補陰除煩。適用于(yu)腹脹(zhang)腸鳴、大(da)便泄瀉、月(yue)經(jing)不調(diao)、崩漏帶下、痛(tong)經(jing)閉經(jing)、小便不利、神經(jing)衰弱、腎虛(xu)陽痿(wei)、失(shi)眠健忘、精力(li)不足、容易疲(pi)勞等病(bing)癥。對心(xin)、腦病(bing)有一(yi)定(ding)的作(zuo)用,為(wei)主要保健穴。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zhang)麻感,有時可向小腹部發散。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伏兔穴 治療下肢麻痹、腰痛、胸痛 膝陽關穴 治療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腳氣
陰市穴 治療腿痛、水腫、糖尿病 地機穴 治療小腿痛麻、胃腸病
梁丘穴 治療膝部麻痹 漏谷穴 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犢鼻穴 治療腳氣、膝關節痛麻、水腫 浮郄穴 治療便秘、膝關節痛、吐瀉、坐骨神經痛
足三里穴 治療腳氣、麻痹、各種慢性病、胃病、便秘、全身病 委陽穴 治療膝關節痛、此穴解熱
上巨虛穴 治療四肢痛麻、腰痛、腸胃病 合陽穴 治療脊髓病、抽筋
條口穴 治療肩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三陽交穴 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豐隆穴 治療下肢痙攣、痛麻 陽輔穴 治療腰腿痛
下巨虛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貧血 懸鐘穴 治療手足不遂、一切骨病
解溪穴 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復溜穴 治療下肢麻痹、浮腫、虛脫、盜汗、腹瀉、腰痛
沖陽穴 治療胃脹、足麻痹 太溪穴 治療四肢麻痹
陷谷穴 治療胸脹痛、盜汗 照海穴 治療下肢病、腎病
內庭穴 治療腿腫、頭痛、轉筋 公孫穴 治療一切氣病
箕門穴 治療腿痛、生殖器病 環跳穴 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經活血、神經痛
環跳穴 治療腰腿痛、半身不遂、舒筋活血 承扶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血海穴 治療一切血病、婦科病 殷門穴 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痛
陰谷穴 治療膝痛、陽痿、帶下 承筋穴 治療一切筋痛
風市穴 治療下肢麻木 申脈穴 治療痙攣、此穴主伸展一切
陰陵泉穴 治療糖尿病、腰病 金門穴 治療癲癇、筋病
中瀆穴 治療半身不遂、麻痹、下肢病 京骨穴 治療腳痛
筑賓穴 治療腿痛 仆參穴 治療足跟骨痛
昆侖穴 治療頭痛、眩暈、腰痛 跗陽穴 治療下肢麻痹、腰胯痛
飛揚穴 治療腳氣、眩暈、小腿無力
腳部足底穴位位置及功能主治

1、涌泉穴

位置(zhi):足(zu)底前(qian)三分(fen)之(zhi)一與后三分(fen)之(zhi)二(er)交界處。

主治(zhi):開竅醒(xing)神,寧(ning)心安神。適(shi)用于頭目昏(hun)花、失眠、頭項痛(tong)、足心熱(re)、中風(feng)、下肢癱瘓、目澀咽干等病癥。

感(gan)覺(jue):局部(bu)按(an)壓脹痛(tong)明顯,有時可向下肢發散。

2、厲兌穴

位置(zhi):在第二趾外側端(duan),距趾甲角(jiao)0.1寸。

主(zhu)治(zhi):常用(yong)于面腫(zhong)、口喎(kuai)、牙痛(tong)、鼻(bi)衄、鼻(bi)流黃(huang)涕、胸腹脹滿、多夢等病癥的治(zhi)療與保(bao)健(jian)。

3、昆(kun)侖(lun)穴

位(wei)置:在外(wai)踝與跟腱之間的(de)凹陷處(chu),平外(wai)踝高(gao)點取穴。

主治(zhi):常用于(yu)腰骶部疼(teng)痛、足跟腫痛、頭痛、頭項強痛、落枕(zhen)、坐骨神(shen)經痛及(ji)目眩等病癥的治(zhi)療與(yu)保健。

4、申脈穴

位置(zhi):在(zai)外踝正下(xia)方凹陷(xian)中,詳見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頭痛(tong)、失眠(mian)及腰腿痛(tong)的治療(liao)與(yu)保健。

5、太溪(xi)穴

位置:在內踝(huai)高點與跟(gen)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yue)經(jing)不調、遺(yi)精陽痿、小便不利、咽喉(hou)腫(zhong)痛(tong)(tong)(tong)、牙痛(tong)(tong)(tong)、耳(er)(er)鳴、耳(er)(er)聾、失眠、咳嗽(sou)、氣短、腰痛(tong)(tong)(tong)、足跟痛(tong)(tong)(tong)等(deng)疾病的治療(liao)與(yu)保健。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腿部穴位 功能主治
丘墟穴 治療坐骨神經痛、腰痛、肺炎、肋膜炎 陷谷穴 治療胸腹痛脹、炎腫、盜汗
解溪穴 治療腳痛、頭暈痛、便秘 太沖穴 治療腰痛、調經
中封穴 治療全身麻痹、腰痛、遺尿 內庭穴 治療腿腫、頭痛、轉腹
沖陽穴 治療胃脹、足麻痹 行間穴 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足臨泣穴 治療全身麻痛、眩暈 俠溪穴 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相 關 推 薦
  • 03 人體骨骼結構圖 人體骨骼名稱及數量
  • 骨骼(ge)是(shi)組成脊椎動(dong)(dong)物內(nei)骨骼(ge)的堅(jian)硬器官,功能是(shi)運動(dong)(dong)、支持(chi)和保護身體(ti),如果(guo)沒有骨骼(ge),人是(shi)不能站立...

  • 08 淋巴的作用和組成 人體八大淋巴位置
  • 一(yi)個健康人體內大(da)約有一(yi)百(bai)億(yi)個淋巴,遍布全身(shen),對(dui)于人體的免疫系統有著(zhu)至關重(zhong)要的作用。其中(zhong)下(xia)額...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為注(zhu)(zhu)冊用戶提供(gong)信(xin)(xin)息存儲空(kong)間服務(wu),非(fei)“MAIGOO編輯上傳(chuan)提供(gong)”的(de)文章/文字均(jun)是注(zhu)(zhu)冊用戶自主發布上傳(chuan),不代表(biao)本(ben)站(zhan)觀點(dian),更不表(biao)示本(ben)站(zhan)支持購(gou)買和交易,本(ben)站(zhan)對網頁中(zhong)內容的(de)合法性(xing)、準(zhun)確性(xing)、真(zhen)實性(xing)、適用性(xing)、安全性(xing)等概不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假信(xin)(xin)息、錯誤信(xin)(xin)息或任何問(wen)題,請及(ji)時(shi)聯系我(wo)們,我(wo)們將在第一時(shi)間刪除或更正(zheng)。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ti)交說明(ming): 快速提交發布>>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請問文章能下載嗎?
退休干部-王世...  12-28 15:13
能發一份嗎,想學習
  05-06 09:09
文章能發一份嗎,想學習
  04-02 10:13
加載更多(duo)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3844126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84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7029個代理需求 已有131938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