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lei)
登錄 |    
★★★

中國十大花兒非遺項目有哪些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介紹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2024-07-25 評論 0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間共創共享的民歌。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顯示,我國有名的非遺花兒項目有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等。那么中國十大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下面請隨MAIGOO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中國十大花兒非遺項目
  • 蓮花山花兒會
    蓮花山花兒會,中國十大花兒非遺之一,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甘肅省康樂縣。保護單位:康樂縣文化館。蓮花山位于甘肅省康樂縣西南部,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群眾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78個會場。此類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興盛。20世紀六七十年代花兒傳唱遭到封禁,改革開放以后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過程,從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會場會期達6天,歷經唐坊灘、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溝門、紫松山等處,參加民眾達十萬人次以上。
  • 松鳴巖花兒會
    松鳴巖花兒會,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甘肅省和政縣。保護單位:和政縣文化館。松鳴巖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城南23公里的吊灘鄉小峽風景區之中,景區由西方頂、南無臺、玉皇峰、雞冠山四峰組成,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也是河州花兒的發祥地。松鳴巖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肅省和政縣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松鳴巖舉行。據《和政縣志》記載,松鳴巖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開龍華大會,朝拜者累千巨萬,香火甚盛。根據史料研究,花兒在和政縣出現應該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數百年歷史了。
  • 二郎山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甘肅省岷縣。保護單位:岷縣文化館。據買購編輯了解,岷縣位于甘肅省南部,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山區的交匯地帶。二郎山位于岷縣城南、千里岷山的起首處。二郎山花兒會最早源于岷縣的祭神賽會,據考證其形成時間為明代。每年農歷五月初分布在境內的18位湫神(龍神)全駕出巡,全程巡域。位于其巡行路線上的村莊分會定點祭祀,祈祝豐收,這樣在祭祀地點便形成點蠟、求神、發愿、唱花兒的大小會場達四十多處,其中心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的規模最大。
  • 老爺山花兒會
    老爺山花兒會,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項目,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保護單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館。老爺山花兒會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老爺山舉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動,它產生于明代,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伴隨著“朝山浪會”活動,從以娛神為主逐步演變為以娛人為主的大型民間歲時民俗活動。老爺山花兒會以演唱“河湟花兒”為主。演唱者有漢、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們共同用漢語演唱花兒。這是老爺山“花兒”和“花兒會”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會的顯著特點。
  • 丹麻土族花兒會
    丹麻土族花兒會,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保護單位: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丹麻花兒會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群眾傳統集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舉辦丹麻花兒會的丹麻鎮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東部,是一個土族聚居鄉鎮。丹麻花兒會上演唱的土族花兒是青海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蘊含著豐富的土族文化內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 瞿曇寺花兒會
    瞿曇寺花兒會,國內有名的花兒非遺,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青海省樂都縣。保護單位:海東市樂都區文化館。瞿曇寺花兒會同時也是當地的廟會,從農歷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樂都縣瞿曇寺花兒會在青海各地花兒會中規模較大、影響深遠。據考證,瞿曇寺花兒會從清道光年間瞿曇寺開廟會起,至清末民初逐漸發展成一定規模的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是當地群眾交流花兒的最大舞臺,許多民間花兒歌手從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區。瞿曇寺花兒會參與群眾以漢族為主,其他民族也踴躍參加。
  • 七里寺花兒會
    七里寺花兒會,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保護單位: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館。據MAIgoo小編了解,七里寺峽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南古鄯鎮境內的小積石山麓。在這里舉行的花兒會至少已有百年歷史。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八方群眾盛裝舉傘結伴而來,六七萬人云集峽谷,通宵達旦對唱花兒。七里寺花兒會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民間文化盛會,演唱者均為民間歌手。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無任何樂器伴奏;演唱內容多為情歌。
  • 寧夏回族山花兒
    寧夏回族山花兒,2006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保護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山花兒俗稱干花兒、山曲子、野花兒,是廣泛傳唱于寧夏回族聚居區的一種代表性民歌體裁。它繼承了隴山地區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詩經·豳風》、《漢魏南北朝樂府》中的《隴山歌》、《隴板歌》、《隴原歌》即其先聲。山花兒在文學與音樂方面特色鮮明,風格獨特,鄉土氣息濃郁。
  • 新疆花兒·巴州·昌吉州
    新疆花兒,2008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保護單位:焉耆回族自治縣文化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文化館。新疆花兒在山野田間、家庭場院、文化廣場、舞臺會場等各種場所都可演出,其表演有獨唱、對唱、二重唱、合唱、表演唱、樂器伴唱等形式,主要使用板胡、二胡、三弦、竹笛、揚琴等伴奏樂器和彩折扇、彩綢巾(帶)等道具。演唱時回族男歌手頭戴小白帽,身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腳穿長靴;女歌手頭頂紗巾,身穿連衣裙,色調以白、綠、粉紅為主。
  • 張家川花兒
    張家川花兒,2014年經國務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20。申報地區: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保護單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文化館。張家川的花兒既有西北地區花兒的一般特點,也有自身的獨有特征。張家川花兒唱詞結構嚴密、曲調高亢嘹亮、歌聲悠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側面映現著生活在張家川縣域內回漢人民的內心世界,是當地群體歷史淵源、生活方式、生活習俗及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音樂價值和經濟價值。
研究聲明:中國十大花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Maigoo小編主要依據國內傳統音樂類(花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傳承情況以及在國內地區的影響力等因素進行選擇,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國務院批準并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綜合參考互聯網相關排行榜/榜單進行推薦,名單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補充。
本榜單僅供參考使用,如果對于該榜單您有更好的建議,請
更多相關榜單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注明“MAIGOO編輯上(shang)傳提(ti)供”的(de)所(suo)有作品(pin)(pin),均為MAIGOO網原(yuan)創、合法擁(yong)有版權(quan)(quan)或有權(quan)(quan)使用(yong)(yong)的(de)作品(pin)(pin),未經本網授權(quan)(quan)不(bu)得轉載、摘編或利用(yong)(yong)其它方式使用(yong)(yong)上(shang)述(shu)作品(pin)(pin)。已經本網授權(quan)(quan)使用(yong)(yong)作品(pin)(pin)的(de),應在(zai)授權(quan)(quan)范圍內使用(yong)(yong),并注明“來源:MAIGOO網”。違(wei)反上(shang)述(shu)聲(sheng)明者,網站(zhan)會(hui)追責到(dao)底。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