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
登錄 |    

【中國非遺曲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曲藝項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ji) 上傳提供 評論 發布 反饋 0
導語 / INTRODUCTION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國有幾百種傳統曲藝,為了更好地保護和讓傳統曲藝得以傳承,有很多傳統曲藝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本文就為大家列舉入選中國非遺的傳統曲藝名單,包括蘇州評彈、山東大鼓、陜北說書、揚州清曲、鳳陽花鼓、四川評書等。
國家級非遺傳(chuan)統曲藝名(ming)單
序號 名稱 所在地/隸屬 遺產名錄等級
赫哲族伊瑪堪 中國 Ⅴ-42
相聲 北京市,天津市 Ⅴ-47
東北二人轉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Ⅴ-35
蘇州評彈 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 Ⅴ-1
山東大鼓 河北省,山東省 Ⅴ-4
北京評書 北京市,遼寧省 Ⅴ-57
陜北說書 陜西省 Ⅴ-14
鳳陽花鼓 安徽省 Ⅴ-36
講古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 Ⅴ-60
粵曲 廣東省 Ⅴ-108
四川評書 重慶市 Ⅴ-110
南音說唱 澳門特別行政區 Ⅴ-112
彈唱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Ⅴ-117
東北大鼓 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Ⅴ-6
獨腳戲 上海市,浙江省 Ⅴ-68
膠東大鼓 山東省 Ⅴ-11
揚州清曲 江蘇省 Ⅴ-25
龍舟說唱 廣東省 Ⅴ-31
布依族八音坐唱 貴州省 Ⅴ-46
揚州彈詞 江蘇省 Ⅴ-50
大調曲子 河南省南陽市 Ⅴ-69
龍頭琴彈唱 甘肅省 Ⅴ-145
陜西快板 陜西省 Ⅴ-144
古爾魯 西藏自治區 Ⅴ-143
大本曲 云南省 Ⅴ-142
旭早 貴州省 Ⅴ-141
嘎百福 貴州省 Ⅴ-140
末倫 廣西壯族自治區 Ⅴ-139
竹板歌 廣東省 Ⅴ-138
天門漁鼓 湖北省 Ⅴ-137
陜州鑼鼓書 河南省 Ⅴ-136
江西蓮花落 江西省 Ⅴ-135
都昌鼓書 江西省 Ⅴ-134
南昌清音 江西省 Ⅴ-133
三跳(湖州三跳) 浙江省 Ⅴ-132
蘇北大鼓 江蘇省 Ⅴ-131
陵川鋼板書 山西省 Ⅴ-130
屯留道情 山西省 Ⅴ-129
蔡家洼五音大鼓 北京市 Ⅴ-128
盤索里 遼寧省,吉林省 Ⅴ-102
四川竹琴 重慶市,四川省 Ⅴ-76
三弦書 山西省,河南省 Ⅴ-64
京韻大鼓 北京市,天津市 Ⅴ-48
烏力格爾 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 Ⅴ-40
托勒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 Ⅴ-127
寧夏小曲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Ⅴ-126
桂林漁鼓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Ⅴ-125
湖南漁鼓 湖南省 Ⅴ-124
跳三鼓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 Ⅴ-123
山東花鼓 山東省菏澤市 Ⅴ-122
國家(jia)級(ji)非遺傳統曲藝(yi)介紹(shao)(部分)
伊瑪堪是中國東北地區赫哲族的獨特說唱藝術,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地進行敘述,無樂器伴奏,采用葉韻和散文體的語言,運用不同的唱腔表現人物和情節,多講述部落征戰、生活民俗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抗擊入侵者的故事。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傳承赫哲族語言、信仰、民俗和習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中國
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著名相聲演員有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 馬季,侯耀文,蘇文茂等。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國及海內外,始于明清,盛于當代。主要采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扎根于民間、源于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詳細>>】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
二人轉是一種廣有影響的曲藝唱曲形式,因表演時載歌載舞、曲舞相襯,故舊名“蹦蹦”,主要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用東北方音說唱表演,一般認為約在清代中期由東北大秧歌與關內傳來的蓮花落融合而成。它在發展中廣泛吸收東北民歌、太平鼓、東北大鼓等姊妹藝術的音樂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調異常豐富。二人轉不僅有作為主體的“雙玩藝”及多人唱敘演出的“群唱”形式,還有屬于小戲體裁,由演員扮演角色的“單出頭”和“拉場戲”形式。【 詳細>>】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采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并流行于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余年至今不衰。2008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詳細>>】
地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
山東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國北方地區現存最早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以山東省菏澤為中心的廣大魯、蘇、豫地區。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自《老殘游記》之后,始諧音美其稱為“梨花大鼓”。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河北省,山東省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后改說評書,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2008年6月7日,北京評書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北京市,遼寧省
陜北說書是陜北地區十分重要的傳統曲藝說書形式,流行于陜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陜北說書。陜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后經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木片、小鑼或鈸。陜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的局限。【 詳細>>】
地址:陜西省
鳳陽花鼓與花鼓燈、花鼓戲并稱鳳陽三花。鳳陽花鼓主要分布于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賣藝謀生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鳳陽花鼓是根植于鳳陽傳統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之美稱,并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鳳陽花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詳細>>】
地址:安徽省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是講古藝人用閩南語泉州話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傳統語言表演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于古代的傳統說唱藝術。2008年6月7日,講古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
粵曲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源于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展趨于成熟。后由自彈自唱發展為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2011年5月23日,粵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廣東省
更多相關榜(bang)單(dan)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注(zhu)明(ming)“MAIGOO編輯上(shang)傳提供”的所有(you)(you)作(zuo)(zuo)品(pin)(pin),均為(wei)MAIGOO網(wang)(wang)原創、合法擁有(you)(you)版權(quan)或有(you)(you)權(quan)使(shi)用(yong)的作(zuo)(zuo)品(pin)(pin),未經(jing)本網(wang)(wang)授(shou)權(quan)不(bu)得轉載(zai)、摘(zhai)編或利(li)用(yong)其它方(fang)式使(shi)用(yong)上(shang)述作(zuo)(zuo)品(pin)(pin)。已經(jing)本網(wang)(wang)授(shou)權(quan)使(shi)用(yong)作(zuo)(zuo)品(pin)(pin)的,應在(zai)授(shou)權(quan)范圍內使(shi)用(yong),并注(zhu)明(ming)“來源(yuan):MAIGOO網(wang)(wang)”。違反(fan)上(shang)述聲明(ming)者,網(wang)(wang)站會追責到底(di)。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lun)
暫無評論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926個加盟需求 已有1302055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