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lian)合國教科文(wen)組織的《保護(hu)非(fei)(fei)物質文(wen)化(hua)(hua)(hua)遺(yi)(yi)產公約》定義(yi),非(fei)(fei)物質文(wen)化(hua)(hua)(hua)遺(yi)(yi)產指被各(ge)群體(ti)、團體(ti)、有時為(wei)個人(ren)所(suo)視為(wei)其文(wen)化(hua)(hua)(hua)遺(yi)(yi)產的各(ge)種實踐、表演(yan)、表現形式、知識體(ti)系和技(ji)能(neng)及(ji)其有關的工(gong)具、實物、工(gong)藝品(pin)和文(wen)化(hua)(hua)(hua)場所(suo)。公約所(suo)定義(yi)的“非(fei)(fei)物質文(wen)化(hua)(hua)(hua)遺(yi)(yi)產”包括(kuo)以下方面:
根據《中華人民(min)共和國非物(wu)質(zhi)文(wen)(wen)化遺(yi)產(chan)法(fa)》規定:非物(wu)質(zhi)文(wen)(wen)化遺(yi)產(chan)是指各族人民(min)世代相傳并視為(wei)其文(wen)(wen)化遺(yi)產(chan)組(zu)成部分的各種(zhong)傳統文(wen)(wen)化表現(xian)形式,以(yi)及與傳統文(wen)(wen)化表現(xian)形式相關(guan)的實物(wu)和場所。包括:
屬于(yu)非物(wu)質文化遺產(chan)組成部分的實物(wu)和場所,凡屬文物(wu)的,適用《中(zhong)華(hua)人民共(gong)和國文物(wu)保護法》的有關規定(ding)。
2020年北(bei)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以(yi)及與馬來(lai)西亞(ya)聯合(he)(he)申報的“送(song)王(wang)船——有關人與海(hai)洋可持續(xu)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shi)踐(jian)”兩(liang)個(ge)項目(mu),經(jing)聯合(he)(he)國教科文組織保(bao)護(hu)非物(wu)質(zhi)文化遺(yi)產(chan)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tong)過,列入聯合(he)(he)國教科文組織人類(lei)非物(wu)質(zhi)文化遺(yi)產(chan)代(dai)表作(zuo)名錄。至(zhi)此,我國共有42個(ge)非物(wu)質(zhi)文化遺(yi)產(chan)項目(mu)(含“急(ji)需保(bao)護(hu)名錄”和“優秀實(shi)踐(jian)名冊(ce)”)列入聯合(he)(he)國教科文組織非物(wu)質(zhi)文化遺(yi)產(chan)名錄(冊(ce)),居(ju)世界第一。
為使(shi)中國(guo)的(de)非物質(zhi)(zhi)文(wen)化遺產保護工(gong)作(zuo)(zuo)規范化,國(guo)務院發布(bu)《關于加強文(wen)化遺產保護的(de)通知》,并(bing)制定“國(guo)家 + 省 + 市 + 縣”共4級保護體(ti)系,要(yao)求(qiu)各地方和(he)各有(you)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li)利用(yong)、傳承發展”的(de)工(gong)作(zuo)(zuo)方針,切實做(zuo)好(hao)非物質(zhi)(zhi)文(wen)化遺產的(de)保護、管(guan)理(li)和(he)合理(li)利用(yong)工(gong)作(zuo)(zuo)。
中(zhong)華人民共(gong)和(he)國(guo)國(guo)務院先后批準分別于2006年(nian)、2008年(nian)和(he)2011年(nian)、2014年(nian)、2021年(nian)命名了五(wu)批國(guo)家級非(fei)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gong)計10個類(lei)別1557項(xiang)國(guo)家級非(fei)物質文化遺產。
類型 | 簡介 | 數量 | 代表 |
傳統民俗 | 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包括節日、活動、祭祀等 | 183項 |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會、廟會、皇帝祭典、土族婚禮等 |
傳統技藝 | 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術、技能 | 287項 | 景德鎮制瓷、蜀錦織造、客家土樓建造、茅臺制作技術等 |
傳統美術 | 蘊涵著國家、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審美追求和情感記憶 | 139項 | 四大名繡、玉雕、石雕、泥塑、年畫、藏族唐卡、漢字書法等 |
傳統音樂 | 綿延幾千年并包含諸多審美品格的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 | 189項 | 陜北民歌、蒙古族長調民歌、畬族民歌、苗族民歌、銅鼓十二調、、吟誦調、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等 |
傳統戲劇 | 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表演藝術 | 171項 | 京劇、川劇、豫劇、徽劇、粵劇、評劇、皮影戲、梨園戲、黃梅戲、歌仔戲、采茶戲、秧歌戲等 |
傳統曲藝 | 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 145項 | 東北大鼓、山東大鼓、京東大鼓、、赫哲族說唱藝術伊瑪堪、北京評書、陜北說書等 |
傳統舞蹈 | 具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 | 144項 | 土家族擺手舞、苗族蘆笙舞、朝鮮族農樂舞、傣族孔雀舞、高山族拉手舞、秧歌、京西太平鼓等 |
傳統文學 | 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 | 167項 | 白蛇傳、梁祝、孟姜女、濟公、西施、牛郎織女、劉三姐歌謠、吳歌、苗族古歌、畬族小說歌、壯族嘹歌、土家族哭嫁歌等 |
傳統醫藥 | 從古代開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 23項 | 中醫診法、中醫正骨療法、中藥炮制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藏醫藥、壯醫藥、蒙醫藥等 |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 | 包括各種游戲、雜技、體育競技活動等內容 | 109項 | 太極拳、武當武術、少林功夫、詠春、精武武術、花毽、蹴鞠、蒙古族搏克、摔跤、馬球、賽龍舟、吳橋雜技、聊城雜技等 |
2019年11月(yue)29日(ri),文化(hua)和旅游(you)部辦公(gong)廳發布了《關于公(gong)布國家(jia)級非(fei)物質文化(hua)遺產代(dai)表性項(xiang)目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名單(dan)的(de)通知》,同意對793個(ge)涉及更名、撤銷、職能(neng)調(diao)(diao)整(zheng)的(de)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進行調(diao)(diao)整(zheng)和重新認定(ding)、對14個(ge)檢查不合(he)格的(de)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給予限(xian)期(qi)整(zheng)改、對38個(ge)檢查不合(he)格的(de)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取消其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資格。調(diao)(diao)整(zheng)后的(de)國家(jia)級非(fei)遺代(dai)表性項(xiang)目保護(hu)(hu)單(dan)位(wei)(wei)(wei)名單(dan)共3154個(ge)。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煉火 | Ⅹ-175 | |
臘八節習俗 | Ⅹ-174 | |
嚴東關五加皮釀酒技藝 | Ⅷ-266 | |
鑄鐵技藝(永康鑄鐵技藝) | Ⅷ-250 | |
彩帶編織技藝(畬族彩帶編織技藝) | Ⅷ-247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徐州伏羊食俗 | Ⅹ-179 | |
謝馥春脂粉制作技藝 | Ⅷ-261 | |
瓷刻(大豐瓷刻) | Ⅶ-135 | |
水晶雕刻(東海水晶雕刻) | Ⅶ-134 | |
蘇北大鼓 | Ⅴ-131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黃茶制作技藝(君山銀針茶制作技藝) | Ⅷ-267 | |
巖鷹拳 | Ⅵ-90 | |
巫家拳 | Ⅵ-89 | |
嘉禾伴嫁歌 | Ⅱ-174 | |
老司城傳說 | Ⅰ-159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簡牘制作技藝(楚簡制作技藝) | Ⅷ-257 | |
制漆技藝(壩漆制作技藝) | Ⅷ-255 | |
青銅器制作技藝(青銅編鐘制作技藝) | Ⅷ-251 | |
天門漁鼓 | Ⅴ-137 | |
女媧傳說 | Ⅰ-158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擦擦制作技藝(拉薩擦擦制作技藝) | Ⅷ-264 | |
古爾魯 | Ⅴ-143 | |
巴貢(霞爾巴貢) | Ⅳ-170 | |
門巴族薩瑪民歌 | Ⅱ-178 | |
傳統帳篷編制技藝 | Ⅷ-285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龍神賽會 | Ⅹ-172 | |
麻紙制作技藝(西和麻紙制作技藝) | Ⅷ-258 | |
拔河(萬人扯繩賽) | Ⅵ-102 | |
龍頭琴彈唱 | Ⅴ-145 | |
隴西云陽板 | Ⅲ-142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祀兄弟公出海儀式 | Ⅹ-170 | |
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藝 | Ⅷ-262 | |
海南苗族盤皇舞 | Ⅲ-137 | |
疍歌 | Ⅱ-175 | |
三月三 | Ⅹ-12 | |
序號 | 名稱 | 遺產名錄等級 |
---|---|---|
尖扎達頓宴 | Ⅹ-181 | |
德都蒙古全席 | Ⅹ-180 | |
藏族刺繡(貴南藏族刺繡) | Ⅶ-132 | |
阿柔逗曲 | Ⅱ-180 | |
藏族民間傳說(年保玉則傳說) | Ⅰ-162 | |
序號 | 名稱 | 所在地區 | 遺產名錄等級 |
---|---|---|---|
皮藝(蒙古族皮藝) | 內蒙古自治區 | Ⅶ-139 | |
毛繡(察哈爾毛繡) | 內蒙古自治區 | Ⅶ-126 | |
蒙古族唐卡(馬鬃繞線堆繡唐卡) | 內蒙古自治區 | Ⅶ-124 | |
烏審走馬競技 | 內蒙古自治區 | Ⅵ-96 | |
鄂溫克族民間故事 | 內蒙古自治區 | Ⅰ-1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