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fen)類
登錄 |    
琶洲塔
0 票數:0 #古塔#
琶洲塔位于廣州市新港東路的琶洲村,又稱海鰲塔,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有“琶州砥柱”的美譽,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琶洲塔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為八角形樓閣式,青磚砌筑,外觀9級,內分17層,高50余米。首層直徑12.7米,邊長4.95米,壁厚3.97米,辟3門,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西門原有磚砌梯級上二層(暗層)塔心室。梯級穿壁繞平座式,從第二層起,各層四面開門如十字巷縱橫貫通,相鄰兩層相對錯開辟門;其他各面無門而設龕為假門。以前是可以上塔觀景的,現在由于塔身傾斜,塔被鎖著門,已不能再上去觀賞。
  • 外文名: Whampoa Pagoda
  • 高度: 50余米(mi)
  • 所在地址: 廣(guang)東省(sheng)廣(guang)州市海(hai)珠區新港東路(lu)新窖鎮琶(pa)洲村琶(pa)洲塔公園內(nei)
  •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附近有 101 個景點: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紀念園(2km)    周窩音樂小鎮(3km)    廣州中信大廈(3km)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3km)    廣州天河公園(4km)    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4km)    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4km)    廣州珠江公園(5km)    小洲村(5km)    仙海湖風景區(6km)    明利特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6km)    廣州市文化館(6km)    廣州大學城(6km)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6km)    廣州花城匯(6km)    廣州太古匯(6km)    廣州天河正佳廣場(6km)    海心沙廣場(6km)    珠村七夕廣場(6km)    富力盈凱廣場(6km)    廣州利通廣場(6km)    珠江城大廈(6km)    廣州塔摩天輪(6km)    廣州大劇院(6km)    廣州國際金融中心(6km)    廣州東塔(6km)    花城廣場(6km)    南漢二陵(6km)    辛亥革命紀念館(6km)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6km)    廣東中醫藥博物館(6km)    廣東省博物館(6km)    廣州市廣州塔景區(6km)    時尚天河商業廣場(7km)    廣州天環廣場(7km)    長洲文化旅游度假村(7km)    海珠湖公園(7km)    珠江(7km)    廣州海珠湖(7km)    廣州天河城廣場(7km)    廣州中信廣場(7km)    金星農莊(7km)    二沙島(7km)    廣州大橋(7km)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7km)    廣東海珠湖國家濕地公園(7km)    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7km)    廣州市正佳廣場商貿旅游區(7km)    華南農業大學(7km)    東風公園(8km)    廣州海心沙公園(8km)    廣州星海音樂廳(8km)    廣州掛綠湖(8km)    陳寅恪故居(8km)    紅線女廣州舊居(8km)    廣州火車東站中心綠化廣場(8km)    廣州北歐圣誕主題樂園(8km)    鵝潭夜月(8km)    廣州東站(8km)    廣東美術館(8km)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8km)    國民黨“一大”舊址(包括革命廣場)(8km)    陳李濟中藥博物館(8km)    廣東華僑博物館(8km)    廣州市氣象衛星地面站(8km)    廣州市嶺南印象園旅游景區(8km)    廣州市廣東科學中心(8km)    中山大學(8km)    慧因高麗寺(9km)    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9km)    廣東省文化館(9km)    廣東粵劇院(9km)    廣州海洋館(9km)    廣州黃金海岸水上樂園(9km)    廣州王府井百貨(9km)    火爐山(9km)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9km)    純陽觀(9km)    中山大學地質礦物博物館(9km)    陳樹人紀念館(9km)    廣州市天河區博物館(9km)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9km)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9km)    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士陵園(9km)    廣州市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9km)    廣州市動物園(9km)    葉劍英墓(10km)    廣州黃花崗劇院(10km)    廣州白云樓魯迅故居(10km)    曉港公園(10km)    廣州東山湖公園(10km)    廣州友誼商店(10km)    珠江夜游(10km)    西大街百貨(10km)    廣東咨議局舊址(10km)    廣東環亞美容化妝品博物館(10km)    中山大學醫學博物館(10km)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10km)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10km)    廣州市起義烈士陵園(10km)    廣州市黃花崗烈士陵園(10km)   
詳(xiang)細介紹 PROFILE +

基本介紹

琶洲塔位于廣東(dong)省廣州市海珠(zhu)區的(de)琶洲(今(jin)新港東(dong)路),靠(kao)近(jin)珠(zhu)江邊,琶洲塔為八(ba)角(jiao)形樓閣式(shi),青磚砌筑(zhu),外觀9級,內分17層,高(gao)50余米。

坐落在廣(guang)州市海珠區琶洲(zhou)。首層(ceng)直徑12.7米(mi),邊長4.95米(mi),壁厚3.97米(mi),辟3門(men)(men),南北門(men)(men)進首層(ceng)塔(ta)(ta)心室,西門(men)(men)原有(you)磚砌梯級上二層(ceng)(暗層(ceng))塔(ta)(ta)心室。梯級穿壁繞平座(zuo)式,從第(di)二層(ceng)起,各層(ceng)四(si)面(mian)開門(men)(men)如十字巷縱橫貫通,相鄰(lin)兩層(ceng)相對(dui)錯(cuo)開辟門(men)(men);其他各面(mian)無門(men)(men)而(er)設龕為(wei)假門(men)(men)。是清代羊城(cheng)八(ba)景之一,有(you)“琶州砥柱”的美譽(yu)。為(wei)廣(guang)東省文物(wu)保護單位。

建筑特色

琶(pa)洲塔青磚砌筑,內膛為八(ba)角直(zhi)井式,每層對開四門,另外四面均(jun)設佛(fo)龕。從第二層起,每級溢出腰檐(yan)。塔身(shen)由(you)下至上(shang)逐(zhu)漸變窄(zhai)。

這就和我們的傳統建(jian)筑風格一至,拿(na)黃鶴(he)樓來對比,兩者皆講究對稱,有腰檐逸(yi)出,塔身隨高度增加(jia)變窄(zhai)。

從(cong)塔(ta)內(nei)的佛相可以看出中國人當時的思(si)想(xiang),如宗(zong)教信仰。而且(qie),身(shen)住在琶洲塔(ta)附近的人一(yi)直(zhi)都有每逢重陽登塔(ta)遠眺(tiao)的習(xi)慣(guan),這是廣(guang)州習(xi)俗繼承的一(yi)個反映。

塔基須彌座邊長5.6米,高(gao)1.15米。紅砂巖(yan)壘砌(qi),基面以(yi)灰(hui)色斑巖(yan)鋪砌(qi),上枋(fang)八(ba)面按方(fang)位刻有八(ba)卦符號,束腰轉角處均鑲有石刻托塔力士。

塔(ta)身轉角均置紅色倚柱,柱頭施(shi)黑(hei)色額枋(fang)。

墻身以(yi)灰(hui)漿批蕩成白色。

額機上(shang)以6疊(die)(die)菱(ling)角牙(ya)磚疊(die)(die)澀出(chu)檐,首(shou)層出(chu)檐0.85米(mi)。各(ge)(ge)級腰檐上(shang),以4疊(die)(die)菱(ling)角牙(ya)磚疊(die)(die)澀挑出(chu)平座(zuo)(zuo),第二級平座(zuo)(zuo)寬0.69米(mi)。各(ge)(ge)級平座(zuo)(zuo)設木(mu)護欄。

塔頂(ding)(ding)為八角(jiao)(jiao)攢尖頂(ding)(ding)。鐵(tie)(tie)鑄覆盆上鑄有(you)道光重修字樣(yang)。頂(ding)(ding)檐(yan)有(you)鐵(tie)(tie)鑄雁形(xing)角(jiao)(jiao)梁伸出懸鐘(zhong)。

塔旁尚存《琶洲鼎(ding)建海(hai)鰲塔記(ji)》石碑。

1991年,得港商湯寶森捐助(zhu),琶洲塔全面修(xiu)葺。

琶(pa)洲(zhou)塔,坐落在海珠區琶(pa)洲(zhou)。琶(pa)洲(zhou)塔呈八角形,青磚砌筑(zhu),外(wai)觀(guan)九層(ceng)(ceng),內分十(shi)七層(ceng)(ceng)。塔內設梯,沿梯而(er)上可達(da)塔頂。

塔(ta)高59米(mi),塔(ta)底直(zhi)徑12.7米(mi),全(quan)塔(ta)占地111平方米(mi)。門洞如一巷橫貫(guan)。

從(cong)第二層起,每(mei)級(ji)(ji)逸(yi)出腰檐。塔(ta)內(nei)每(mei)層對開(kai)四(si)門,另外(wai)四(si)面(mian)均設佛龕。各層鋪成(cheng)木樓(lou),沿(yan)壁建有梯級(ji)(ji)直通(tong)塔(ta)頂。

塔(ta)基由(you)花崗巖石(shi)塊砌成,每角(jiao)有(you)石(shi)雕(diao)托(tuo)塔(ta)力士一尊,西方(fang)人形象,跪狀,刻工古樸,這是廣(guang)州罕見的明代石(shi)雕(diao)。

琶(pa)洲塔(ta)(ta)為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所建,名海鰲塔(ta)(ta),因(yin)在琶(pa)洲,故(gu)稱(cheng)琶(pa)洲塔(ta)(ta)。

為(wei)八面9級磚塔(ta),內有木(mu)板隔為(wei)17層(ceng),有木(mu)梯可登塔(ta)頂(ding),今木(mu)樓板、梯已不(bu)存。塔(ta)底直徑(jing)幾米,高約38米。每(mei)層(ceng)四面開門(men),各層(ceng)門(men)朝(chao)向錯(cuo)開,其他四面設神龕(kan)。

塔(ta)身底(di)腳(jiao)有西方人(ren)形象的托塔(ta)力士石(shi)雕,粗(cu)壯有力,二層以上每層均有腰檐挑出(chu)。塔(ta)旁原有海鰲(ao)寺,久圯。塔(ta)在清代(dai)為羊城八(ba)景之(zhi)一(yi),名曰“琶洲(zhou)砥柱”。

參觀信息

旅游信息

琶(pa)(pa)洲塔位(wei)于廣州市新港東路的(de)琶(pa)(pa)洲村,又(you)稱海(hai)鰲塔,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有“琶(pa)(pa)州砥柱”的(de)美(mei)譽。為廣東省文物保(bao)護單位(wei)。該塔于明萬(wan)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jian)成。塔平面(mian)呈八角形,外觀外9級(ji),內11層,高(gao)50余米。

塔(ta)基為八角(jiao)形,紅砂巖(yan)石(shi)砌筑(zhu),每邊立(li)面分別(bie)刻八卦紋式,基角(jiao)處有西方人形象的跪(gui)狀塔(ta)力士,用雙手(shou)或單手(shou)托(tuo)塔(ta),神態生動。

地(di)址(zhi):廣州(zhou)市(shi)海珠(zhu)區琶洲村

交通:乘24、137、762、262、旅1路(lu)公共汽車(che)到琶(pa)洲塔站或乘搭地鐵8號(hao)線到琶(pa)洲站。

琶洲塔(ta)(ta)不(bu)開放登塔(ta)(ta),只可(ke)遠距(ju)離欣賞外(wai)觀。

地理區域

琶洲(zhou)(zhou)原(yuan)稱“琵琶洲(zhou)(zhou)”,位(wei)于東南珠(zhu)江的南岸,黃埔鎮西北,原(yuan)為江中沙(sha)洲(zhou)(zhou),現已和南岸相(xiang)連,因(yin)古時(shi)沙(sha)洲(zhou)(zhou)輪廓頗似琵琶而得名,因(yin)其地(di)處珠(zhu)江要(yao)道,故又被稱為“會城水口”。

琶洲塔聳(song)立在琶洲上,一開始是(shi)作(zuo)(zuo)為(wei)風水塔而(er)建立的(de)(de),與廣(guang)州番禺區蓮花(hua)山上的(de)(de)蓮花(hua)塔、廣(guang)州海珠(zhu)區的(de)(de)赤崗塔都作(zuo)(zuo)為(wei)補(bu)充(chong)廣(guang)州東水口靈(ling)氣不(bu)足之(zhi)用。

琶洲塔在歷史上也(ye)是廣(guang)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

琶(pa)洲塔屹立在琵洲的(de)山崗(gang)上,充當著導航標的(de)作(zuo)用。

當(dang)年若是乘船(chuan)從珠江口進入廣州,必定會看(kan)見這座猶(you)如中流砥柱的(de)琶(pa)(pa)洲(zhou)塔,所以便稱(cheng)它為“琶(pa)(pa)洲(zhou)砥柱”,而“琶(pa)(pa)洲(zhou)砥柱”后來成為清(qing)代的(de)羊城八景之一。

它引領著(zhu)源源不斷的滿載(zai)貨(huo)物的船(chuan)只進(jin)入中國(guo)(guo)大(da)地,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jiao)流與(yu)傳播,大(da)中祥符八年(1015),位(wei)于(yu)印度南部(bu)的注(zhu)輦國(guo)(guo)來(lai)宋朝(chao)進(jin)貢(gong)珍珠時即(ji)泊船(chuan)于(yu)此(ci),當(dang)時琵(pi)琶(pa)(pa)洲上還(huan)沒有(you)塔,當(dang)時番使記錄該(gai)地為(wei)“廣州之(zhi)琵(pi)琶(pa)(pa)山”注(zhu)輦國(guo)(guo)是“朱羅國(guo)(guo)”在宋代的別稱(cheng)。

元(yuan)人修撰的《宋史·注(zhu)輦傳》有記載此事。

從珠江(jiang)口進入廣州看(kan)到三座塔(ta)(ta)的先后順序依(yi)次是:蓮(lian)花塔(ta)(ta)——琶洲塔(ta)(ta)——赤崗塔(ta)(ta)。

建設沿革

發展歷史

明代中(zhong)期以后,嶺南(nan)建筑講風水(shui)的風氣大(da)盛,風水(shui)家認為:廣州(zhou)是“山水(shui)大(da)盡之(zhi)處,其東水(shui)口空虛,靈氣不屬,法宜以人為補之(zhi),補之(zhi)莫如塔”。

因(yin)此各地(di)熱衷(zhong)于建風水(shui)塔。風水(shui)家相中廣州(zhou)東面珠江江心的(de)琶(pa)(pa)洲(zhou)(zhou),石(shi)冢高平,在(zai)上面建了(le)座(zuo)塔,這就是琶(pa)(pa)洲(zhou)(zhou)塔。琶(pa)(pa)洲(zhou)(zhou)塔竣(jun)(jun)工(gong)(gong)12年(nian)后(hou),在(zai)瀕(bin)臨獅子洋的(de)番禺蓮(lian)花(hua)山上又建了(le)座(zuo)蓮(lian)花(hua)塔。琶(pa)(pa)洲(zhou)(zhou)塔竣(jun)(jun)工(gong)(gong)后(hou)19年(nian)后(hou),又在(zai)琶(pa)(pa)洲(zhou)(zhou)西(xi)面的(de)赤(chi)(chi)崗動(dong)工(gong)(gong)建了(le)一座(zuo)赤(chi)(chi)崗塔。

明(ming)朝(chao)神(shen)宗萬(wan)歷(li)年間,在琶洲的(de)小山(shan)岡(gang)上興建了一座高(gao)聳入云的(de)塔(ta)(ta)。根據明(ming)末清初的(de)學(xue)者屈(qu)翁山(shan)《廣(guang)東(dong)新語》所(suo)載,琶洲當時的(de)水面(mian)常有金色的(de)海(hai)鰲(ao)出(chu)現,每當這些(xie)(xie)海(hai)鰲(ao)出(chu)現,附近便光亮一片!因為(wei)出(chu)現這些(xie)(xie)異象,故此琶洲上的(de)塔(ta)(ta)便又被稱(cheng)為(wei)海(hai)鰲(ao)塔(ta)(ta)了!

海(hai)鰲塔(ta)(ta)始建(jian)于(yu)明朝神宗萬(wan)歷二(er)十(shi)五年(1597年),用了三年時間,在萬(wan)歷二(er)十(shi)七年全部落(luo)成。這(zhe)座塔(ta)(ta)呈八角形(xing),在每(mei)一面墻(qiang)的基(ji)座分別(bie)刻上八卦符號;并(bing)有石雕(diao)的托塔(ta)(ta)力(li)士(shi)作為承托塔(ta)(ta)基(ji)的象(xiang)征。

琶洲(zhou)附(fu)近(jin)的地貌已幾乎完全改觀,但(dan)海鰲塔仍然高聳入云!隨著新的“廣州國際會議展(zhan)覽中心”在附(fu)近(jin)落成啟用,相信(xin)琶洲(zhou)這地方將會越來(lai)越興旺熱鬧!

琶(pa)洲塔位于(yu)廣東(dong)省(sheng)廣州市(shi)海珠區的琶(pa)洲(今(jin)新(xin)港東(dong)路),靠近(jin)珠江邊。

傳說(shuo)當年珠(zhu)江中常有金鰲浮(fu)出,所以原稱海鰲塔,故(gu)可(ke)能也有保佑學子高中的(de)“獨占鰲頭(tou)”之(zhi)意;又(you)因建塔的(de)山崗為兩山相(xiang)連如(ru)琵琶,故(gu)稱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建于明萬歷二十八(ba)年(1600年),塔為八(ba)角形樓閣式磚塔。內膛為八(ba)角直井式,外(wai)觀(guan)9層內分(fen)17層,高50余米。

塔基直徑12.7米(mi),壁厚(hou)3.97米(mi),辟3門。第2層(ceng)起,每層(ceng)相對錯開,各面設有佛(fo)龕。

塔(ta)基八角均鑲有西方人形象的石刻(ke)托塔(ta)力士,刻(ke)工古樸,為明代石雕佳(jia)作。

當年(nian),在琶洲(zhou)未(wei)與珠江(jiang)南岸(an)相連時,崗頂(ding)的琶洲(zhou)塔儼如中(zhong)流(liu)砥柱,故(gu)“琶洲(zhou)砥柱”被列為清(qing)代羊城八景之一。

該塔(ta)為(wei)省(sheng)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琶(pa)洲塔本來(lai)是(shi)作(zuo)為風(feng)水塔而建立的,明代中期以后(hou),又可作(zuo)導航的標志,是(shi)廣州海上絲(si)綢(chou)之路(lu)的重要(yao)遺址。

我們在珠(zhu)江游的游船上會看到這座著名的琶洲塔(ta)。

本百(bai)科詞條(tiao)由網站(zhan)注冊用戶【 精(jing)靈世界 】編輯(ji)上傳提(ti)供(gong),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mian)所(suo)展示的(de)詞條介紹(shao)涉及宣傳內(nei)(nei)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ren)編輯(ji)行為(wei),與(yu)【琶(pa)洲塔(ta)】的(de)所(suo)屬企業/所(suo)有(you)人(ren)/主體無關,網站(zhan)(zhan)不(bu)(bu)完全保證內(nei)(nei)容信息的(de)準(zhun)確(que)性(xing)、真(zhen)實性(xing),也不(bu)(bu)代表本站(zhan)(zhan)立場(chang),各項數據(ju)信息存在更新(xin)不(bu)(bu)及時(shi)的(de)情況,僅供(gong)參(can)考(kao),請以官方發(fa)布為(wei)準(zhun)。如(ru)果頁面(mian)內(nei)(nei)容與(yu)實際情況不(bu)(bu)符,可點(dian)擊(ji)“反饋”在線向網站(zhan)(zhan)提(ti)出(chu)修(xiu)改,網站(zhan)(zhan)將核實后進行更正。 反饋
相關內容推薦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zui)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zhan)為注冊(ce)用戶(hu)提(ti)供信息存儲空間(jian)服務,非“MAIGOO編輯(ji)上(shang)傳(chuan)提(ti)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ce)用戶(hu)自主發布上(shang)傳(chuan),不(bu)代(dai)表本站(zhan)觀(guan)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you),如(ru)有(you)侵(qin)權、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he)問(wen)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jian)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頁上(shang)相關信息的知識產權歸網站(zhan)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yu)文(wen)字、圖(tu)片、圖(tu)表、著作(zuo)權、商(shang)標權、為(wei)用戶提(ti)供的商(shang)業信息等(deng)),非經許可不得抄襲或使用。
提交說明(ming):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9299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671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5159個代理需求 已有136714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