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ai)(bai)云(yun)樓(lou),位于(yu)廣州市越秀(xiu)區白(bai)(bai)云(yun)路西(xi)段。在1927年(nian)(nian)3月29日-9月27日期間,魯(lu)迅先生曾在這里居(ju)住(zhu)過,當時他租住(zhu)的(de)是白(bai)(bai)云(yun)樓(lou)西(xi)側(ce)的(de)26號(現7號)二樓(lou)。此處(chu)“遠望青山,前(qian)臨小港,地甚(shen)清幽”,是適宜(yi)寫作的(de)好地方。這是一座全鋼筋混凝(ning)土(tu)結構的(de)三層樓(lou)房,面(mian)朝(chao)東南,平面(mian)呈梯形,西(xi)南拐角(jiao)處(chu)原來(lai)曾掛有(you)“白(bai)(bai)云(yun)樓(lou)”字(zi)(zi)樣(yang)橫(heng)匾,今(jin)已(yi)不存,現在西(xi)南和北面(mian)的(de)墻壁上(shang)還(huan)有(you)好幾處(chu)“白(bai)(bai)云(yun)樓(lou)”字(zi)(zi)樣(yang)的(de)殘跡。樓(lou)房建于(yu)1924年(nian)(nian),面(mian)積大、房間多,立(li)面(mian)呈現西(xi)式風格(ge)。在西(xi)墻第一道門上(shang)有(you)“郵局(ju)”字(zi)(zi)樣(yang),證實當年(nian)(nian)曾被郵政(zheng)部門使用(yong)(yong)過,并用(yong)(yong)作郵政(zheng)部門職工(gong)宿舍。
1979年(nian)12月,白云樓魯迅(xun)故居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wu)保護單位。
1927年(nian)1月(yue)29日,魯迅(xun)先生(sheng)就任(ren)中山大學(xue)(xue)教務主(zhu)任(ren)兼(jian)文學(xue)(xue)系主(zhu)任(ren),受(shou)到了廣大青年(nian)學(xue)(xue)生(sheng)的熱烈歡迎(ying)。初(chu)期魯迅(xun)先生(sheng)居住(zhu)在中山大學(xue)(xue)鐘樓(今文明路(lu)魯迅(xun)紀(ji)念館)里(li)。
1927年(nian)4月15日,國民黨在廣(guang)州發(fa)動了“4·15”政(zheng)變。當時有大批革命青年(nian)被(bei)逮捕甚(shen)至遭到屠(tu)殺,中山大學(xue)也有一批學(xue)生(sheng)(sheng)被(bei)捕。魯迅先生(sheng)(sheng)得(de)知情況后,立刻設法(fa)營救并捐款、慰(wei)問被(bei)捕學(xue)生(sheng)(sheng),結果營救未遂。于是魯迅先生(sheng)(sheng)憤(fen)然辭去中山大學(xue)的一切職務,在白云樓潛心(xin)寫作。
1927年9月27日,魯迅先生偕許(xu)廣(guang)平被迫離開廣(guang)州前往上(shang)海。
魯迅著作
在蟄居白云樓的短(duan)短(duan)半年里(li),他(ta)編(bian)訂了《朝花夕拾》、《野草》,寫(xie)下了《可惡罪》、《小雜感》、《略談香港》等(deng)30多篇富(fu)于戰斗性(xing)的雜文、散(san)文。1979年12月(yue)白云樓被公(gong)布(bu)為省級(ji)文物(wu)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