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彩(cai)塑最突(tu)出(chu)的(de)藝(yi)(yi)術特(te)點(dian)是(shi)整(zheng)窟(ku)塑像(xiang)和(he)壁(bi)畫(hua)互相結合(he),互為(wei)一體,互相陪襯,互相補充。佛龕、佛壇(tan)上的(de)彩(cai)塑與(yu)四壁(bi)的(de)繪畫(hua)輝映呼(hu)應,相得(de)益(yi)彰,既達到了整(zheng)窟(ku)藝(yi)(yi)術的(de)統一和(he)諧,又襯托(tuo)出(chu)塑像(xiang)在窟(ku)中的(de)主體地位(wei)。另(ling)一特(te)點(dian)是(shi)豐富(fu)多彩(cai),姿態各異(yi)。所塑神(shen)像(xiang)在洞中重復(fu)出(chu)現(xian),容易千人一面。但古(gu)代雕塑家憑著豐富(fu)的(de)想象力將同(tong)一神(shen)像(xiang)塑造出(chu)形神(shen)風貌、性格(ge)特(te)征各不相同(tong)的(de)千姿百態的(de)彩(cai)像(xiang),富(fu)有強烈的(de)藝(yi)(yi)術感染力和(he)欣賞價值(zhi)。
敦(dun)煌彩塑多為(wei)“模(mo)制”而成,然后貼到(dao)墻上(shang),再涂上(shang)色(se)彩(cai)。主要有(you)千佛、飛天等等,由于塑像(xiang)地位不(bu)同,塑像(xiang)在窟內的布局方式也(ye)有(you)所(suo)不(bu)同。
1、獨立式:指獨立設計制作的單身塑像,與其他塑像無連帶關系。
2、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為中心,兩側對稱排列弟子菩薩、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間有尊卑關系,是彩塑中最常見的多種組合方式。
3、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幾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一致、按縱橫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彩(cai)塑藝(yi)術風格的發展、演(yan)變可分(fen)三個時(shi)期:
1、發展期:包括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四個時代,歷時180年。早期洞(dong)窟形(xing)(xing)制有三:禪窟,塑(su)像(xiang)(xiang)在(zai)正龕;方(fang)形(xing)(xing)或長方(fang)形(xing)(xing)殿堂窟,塑(su)像(xiang)(xiang)置于正龕或南北壁列龕內;中心柱(zhu)窟,塑(su)像(xiang)(xiang)置于長方(fang)形(xing)(xing)柱(zhu)四(si)面之龕內。
2、極盛期:包括隋唐兩個時代,歷時300多年。洞窟多為方(fang)形(xing)殿堂式(shi),一般都在正面大龕里列置以(yi)佛(fo)為中心的群像。
3、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鶻、元幾個時代,歷時460余年(nian)。繼承晚唐時(shi)代(dai)殿堂中心(xin)佛壇(tan)窟形制(zhi),塑(su)像置于中心(xin)佛壇(tan)上。
敦(dun)煌莫(mo)高(gao)窟彩塑(su),在我國的(de)佛(fo)教雕(diao)(diao)塑(su)中(zhong),有著(zhu)(zhu)極其(qi)重要(yao)的(de)地位。早期(qi)發展階(jie)段(包括北(bei)涼、北(bei)魏、西(xi)魏、北(bei)周),它(ta)繼承著(zhu)(zhu)西(xi)域佛(fo)教雕(diao)(diao)塑(su)的(de)某些風格(ge),給中(zhong)國西(xi)北(bei)、中(zhong)原(yuan)一帶的(de)石窟雕(diao)(diao)塑(su)以(yi)重大影響,可(ke)以(yi)說是中(zhong)國石窟雕(diao)(diao)塑(su)的(de)一個重要(yao)起點。經過中(zhong)期(qi)鼎盛階(jie)段(隋、唐)達(da)到了(le)高(gao)峰(feng),到了(le)五代、宋、西(xi)夏(xia)、元(yuan)、清則(ze)逐步衰落。
敦煌彩塑能夠獲得(de)高(gao)度(du)的藝術成就,是(shi)由于古代的藝術匠師們在一定的程度(du)上突破了佛(fo)教造像(xiang)的清(qing)規戒律。以(yi)現實生(sheng)活為基礎,大膽地以(yi)“伎女”、“宮(gong)娃”、“胡商”、“梵(fan)僧”、“將(jiang)軍(jun)”等現實人(ren)物為藍本(ben),并(bing)加以概括、提煉、想象(xiang)、夸張,塑(su)造(zao)了富有社會生(sheng)活氣息的(de)宗教人(ren)物形象(xiang)。